首页 > 穿越架空> 带着警花闯三国

带着警花闯三国 第472节

刘备在城头上望见城外扎营的地方火光熊熊,连连顿足。他对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十分后悔,怎么也沒有想到刘欣的人马会來得这样快,只得说道:“郑大人,你立刻发动民壮加强城防,桥将军,你出城收拢住人马,刘某随后接应。”

这时候出城,危险可想而知,但是刘备是三军主帅,桥蕤只得硬着头皮提枪出城。他还沒有來到城外扎营处,突听得一阵喊,大路两边亮起无数火把,伏兵四起,当先一员大将手握长枪,高声喝道:“严颜在此,來者还不下马受缚”

桥蕤不得已,只得挺枪來迎。看到前面的军营中烈火熊熊,自己又突遇伏击,桥蕤更是胆战心惊。二马相交,战不三合,桥蕤已然胆怯,拨马欲走。严颜大喝一声,手起一枪将桥蕤刺于马下,又复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严颜本來并不嗜杀,只是跟张飞在一起呆得久了,受了他的影响,转身大喊一声“杀”,转眼间便将桥蕤所带的那群亲兵杀得七零八落。

刘备却留了个心眼,他嘴上说是随后接应,其实早就脚底抹油,往大别山方向窜。就在大军接近安丰县城的时候,刘备就悄悄让简雍带着一队人马潜进了大别山中。大别山方圆数百里,虽然张飞也是翻越大别山來到这里的,却也很难碰上简雍这一小队人马。简雍的人马还携带着不少粮食,就算刘备率领这几百亲兵一齐躲进,就算过个一年半载也不虞被人发现,暂时可以说是安全了。

却说太史慈点齐人马,押解着大批粮草正待出发,却听身后有人喊道:“子义将军且慢,待某送一送将军。”

太史慈回头一看,却是沮授,慌忙施礼道:“末将何德何能,怎敢有劳将军相送。”

沮授走到近前,朝太史慈做了个手势,说道:“请将军借一步说话。”

太史慈知道沮授不仅身居高位,而且是刘欣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看沮授的架势,似乎有什么机密事情要对他说,赶紧跳下马來,走到僻静处,拱手说道:“敢问沮大人,莫非主公还有什么要事吩咐?”

沮授摆了摆手,说道:“主公的命令,将军已经知晓,沮某就不再多说了。沮某素闻将军神射,有一事相托。”

对于自己的箭术,太史慈颇为自负,归顺刘欣以后又获赠了一副强弓,更是如虎添翼,只是一直未有展示的机会。如今听到沮授拜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弓箭有关,太史慈不由笑了起來,说道:“末将的弓箭还算差强人意,沮大人但有所差,末将敢不从命,请沮大人明示”

沮授收起笑容,沉声说道:“庐江的情况想必将军已经清楚了。将军此虽然只是负责押运粮草,但沮某却有一件大事想要拜托将军,请将军寻个机会,一箭射杀刘浜”

“啊”太史慈失声道,“此举有违主公军令,末将……”

沮授慌忙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一脸严肃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将军切爀对外人言之。”

太史慈稍稍从震惊中恢复了些许,迟疑道:“末将已经听说,刘浜乃是主公的长子。不知道沮大人所言是主公的命令,还是沮大人自作主张闿”

“主公生性仁厚,又怎会出此命令,这都是沮某自己的主意,还望将军千万不要告诉主公。”沮授摇了摇头,从怀里掏出一面金灿灿的东西來,递到太史慈的手上说道,“这是主公颁发给沮某的免死金牌,可免任何一人的死罪。沮某现在便将这面金牌转赠于将军,将军可保无忧矣。”

“此物太过贵重,末将绝不敢收”太史慈双手一推,正色说道,“沮大人今天如果不能说出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末将非但不会从命,还要禀报到主公那里”

太史慈行事光明磊落,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屑于打那种小报告的,但是此事牵涉到刘欣“长子”的安危,他只好明确地告诉沮授,他是不可能知情不报的。

事到如此,沮授也只得无奈地说道:“子义将军也应该知道,能否舀下庐江,对于主公的大业至关重要。”

太史慈皱了皱眉头,断然说道:“这个末将自然知道,但是也不能作为伤及大公子性命的理由”

沮授叹了口气,说道:“将军需要弄清楚一件事,刘浜虽然是主公的长子,但已经过继给了居巢侯,那就算不得大公子襄阳的刘裕公子才是真正的大公子实话告诉将军,主公将來肯定是要坐天下的,储君之位当立长以嫡,到时候你说是该立刘浜还是立刘裕?”

刘欣要坐天下的事情太史慈早有耳闻,但是从沮授嘴里说出來,那意义就绝对不一样了,太史慈忍不住精神为之一振,他在刘欣称帝之前便已经追随于他,那可是从龙之功啊太史慈虽然只是一员武将,却也颇有见识。刘浜自幼便已经过继给旁人,刘欣想來自然与刘裕更亲近些,他将來传位给刘裕的可能性就更大,可是刘浜又是长子,在立储的时候,刘欣一定会为这件事而犯难。

沮授的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太史慈当然明白沮授让他射杀刘浜,并非只是为了破除袁术手里的“人肉盾牌”,而是为了帮刘欣消除“隐患”只是这个“隐患”却是刘欣的亲生儿子,叫他來做这件事,确实是左右为难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否则像沮授、太史慈这种做大事的人,面对这种问題时,是绝对不会有丝毫心软。

沮授看到太史慈的脸上神色变化,再次将手里的金牌塞了过,说道:“请子义将军放心,这面金牌足可以保证你的安全。而且到时候,沮某也会向主公交代清楚,这一切皆是出自沮某的谋划,由沮某一力承担,与将军无关”

当年黄忠、魏延因为沒有及时制止部下杀降,险些被刘欣执行军法,最后救下他们的就是这块小小的金牌。那次的事件已经成为新兵入伍学习军纪的重要案例,太史慈当然也听说过,自然明白沮授所言不虚,只是这次射杀的对象太让他为难了。

但是,沮授只是一介文人,却能够说出承担一切后果的话來,并且将保命的金牌让给自己,着实令太史慈刮目相看。太史慈也不禁豪气万丈,拱手说道:“末将已经明白了沮大人的一番苦心,请沮大人放心,末将定会见机行事”

沮授的脸上露出笑容,挥手送别了太史慈。射杀刘浜的主意并非他一时心血來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能否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说服太史慈,现在终于如愿了。

正如沮授刚才对太史慈所说的一样,刘浜必须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未來储君的确定上。从张郺送來的书信中,沮授已经知道,刘浜在袁术的威吓下早就面无人色,一味地哭爹喊娘,这样的人如果将來成了储君,汉室的前景就不妙了。

而刘裕当年受到韩当伏击的时候才不过八岁,却能够临危不惧,拚命反抗,这才是沮授看好的大汉未來的希望。而且这么多年來,刘裕一直在襄阳书院接受正规教育,文武才能方面显然都要高于那个胆小懦弱的是浜。更重要的是,沮授可以说是看着刘裕长大的,对刘裕自然要更加亲近一些。

按理说刘浜并不一定有资格与刘裕争储,因为他已经过继给了刘重,与刘欣之间就应该是叔侄关系了。但是谁又能肯定,刘欣百年之后,这个刘浜不会來和刘裕争帝位呢?他毕竟是刘欣的长子,将來暗生野心谁也说不准,到时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历史上,在汉献帝蒙难的时候,袁绍和曹操手下的谋士都各自献策。当时劝袁绍迎接刘协的便是沮授,但沮授说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观曹操的谋士说的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目标也一致,但在境界上却相甚远。

从对待汉献帝的不同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沮授的性格,而且他又执掌幻影多年,接触了太多阴暗面的东西,这才想起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下手,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再说了,在当时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死个把人根本算不得什么。不过,沮授对刘欣的忠诚是爀庸置疑的。毕竟刘浜是刘欣的长子,他已经做好蘣刘浜偿命的打算,这才将珍贵的免死金牌转赠给了太史慈。

经过一天艰苦的行军,太史慈带着这个神秘的使命,來到了庐江城外的张郺军营。

第582章 谁人敢射!

太史慈押运粮草來到张郃军营的时候,已是晌午。交割粮食的事宜本來自有下边的人去做,但太史慈以新投刘欣,未立寸功的缘故,坚持在场监管,张郃也只得由他。不仅如此,太史慈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粮草的过秤,到核对数目,再到签字画押,每一步都少不了他的参与。

这样一來,交接粮草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等到全部处理完毕,竟然已是夜半时分。

刘欣对太史慈的评价甚高,说他武艺高强,为人忠勇,尤擅骑射。不过张郃现在对太史慈却另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太史慈办起事來怎么看怎么都是婆婆妈妈,一点不像个爽利的人,交割些粮草而已,居然能够拖到半夜。

腹诽归腹诽,现在已经是半夜,总不能让太史慈连夜带着人回去吧。张郃只得在自己军营后面另辟一块空地,给太史慈他们安营扎寨。好在军营中禁止饮酒,也沒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大家一起草草用了些晚饭便各自回营。

折腾了许久,大家都有些累了,身为三军主将的张郃也不禁起得迟了些。而太史慈已经交割完了粮草,无事一身轻,这一觉就睡得特别香甜,直到日上三竿方才懒懒地出了营寨,前來拜见张郃。

张郃虽然对太史慈的表现颇有微词,但是太史慈并非他辖下之人,也只得强忍住不快,拱手说道:“子义将军是來向张某辞行的吧。只是张某公务在身,恕张某不能相送了。”

太史慈也回了一礼,笑着说道:“末将怎敢有劳张将军相送。不过,末将此來虽只是押运粮草,但回去以后,主公一定会向末将问起庐江城和刘浜公子当下的情形,末将若不亲往城下一看,又以何言回复主公呢?”

昨天太史慈來到这里时才是晌午,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交割粮草,当晚便可以赶回去,他故意放慢速度,拖至半夜,就是为了今天可以去城下一观,寻个机会射杀刘浜。

张郃虽然不知道太史慈这番作派都是因为有个神秘的使命,但是太史慈的话也似乎有些道理。而且自从那天退兵以后,张郃除了在昨天接到刘欣的命令,分兵把守各处要道之外,再沒有去过庐江城下,也确实不知道刘浜的近况,万一刘欣问起,他也无法说出个子丑寅卯來。

张郃不由站起身來,说道:“如此也好,你我便一同去庐江城下走上一遭。”

当下两人各领精兵,往庐江城下而來。离着庐江城还有数里远,便看到庐江城下旌旗招展,黑压压的全是兵马。张郃不由吃了一惊,喝问左右道:“那里出了何事?”

首节 上一节 472/7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之超级富二代

下一篇:重生大牛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