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民国第一军阀

民国第一军阀 第456节

当灾害一发生,信息立即以最快速度传回,财团立即买如棉花期货,接着等新闻报道了某棉花产地受灾的报道之后,行情立即发生相关变化。

这就是情报在商业上的作用。

比普通投资者快上半个小时。哪怕是十分钟,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

如政府发行债券,这种债券的价值。取决于中华民国某种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如战争。

战争胜利了,那么债券回报率就高。战争失败了,债券的价值就会大幅度贬值。甚至是成为废纸。

同时企业也能发行债券。也是以某种项目的回报预期来决定回报。

在经济繁荣时期,债券赚钱很容易,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这些债券的交易价格将大幅度跳水,因为经济萧条时期,很多人破产,破产时债券就会大量抛售,进而引起市场恐慌。再搞一些谣言出来,抛售的人就更多了。

另外经济萧条时期。各种企业的盈利无从谈起,那债券就更不值钱了。

这时候财团再低价买入,结果还能在政府还钱的时候赚上一手的差价,并且每年还有利息。

债券这玩意,是财团敛财的一种方式。

第一批投入市场的中俄战争债券、中日战争债券的回报期望值是对俄国作战的胜利与对日战争的胜利。

而这两场战争已经结束了,因此回报率是百分百可以计算的,不会产生什么波动,因此价格走高也是正常的。

国家的债券都是比较稳定的,因为要让国家破产很难。

但是除了国家之外,财团旗下的那些大公司这一天也发行了债券,五花八门的债券都出来了。

其中铁路、公路债券数量很大。

其回报预期,是以某一条铁路、某一条公路的盈利多少而定的。

这些债券第一天就被涌入证券交易市场的投资者扫荡一空,同时这些债券开始在全国各地兜售。

发行债券获得的钱,马上用在了各种盈利工程的建设。

这等于是财团在用民间资金进行建设,成本不用财团支付。每年只需要支付一些利息,看起来成本是更高了。

但是这些钱如果按照利息来算,得五六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还完。

如果经济萧条一来,那么财团可能将以一半,甚至是极为低廉的价格把这些债券收购回来。

那么,这些工程的建设成本,实际上财团只付出了一半的钱,甚至是低于三分之一都有可能。

对于财团来说,钱的多少是无意义的。

说白了,那就是一堆废纸,想印多少有多少。

真正的意义是建设起了多少的资产。

而财团对钱这种东西,只要调控民间有多少钱就可以了。建设时期,财团可以大量撒钱搞建设。

要使经济萧条,则可以掐掉贷款,搞货币紧缩政策。

接着再搞贷款,经济就恢复平稳了。

此时中华民国的经济就十分繁荣,尽管1918年的军用物资出口开始下降,但是国内建设却是大规模兴起。

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繁荣的气氛当中。

买股票、买债券在报纸的宣传下,成为了广大民众的一种投资方式。

投资观念在持续的宣传,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每年财团的华夏中央银行都会增发钞票。

钱发行多了,自然就通货膨胀了。

那么每个老百姓都要与时俱进,那么就得不断投资,以求保值。也许没太多钱的老百姓不会感觉太大的问题,本身他们手上的钱在经过消费之后也没有太多剩余下来。毕竟要买房、买车。

而买房、买车都是可以分期付款的,分期付款一下,加上生活开销。本身也没什么钱剩下来。通货膨胀的同时,他们的工资也是随着通货膨胀而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损失。

但是对于那些存着很多钱的人来说,通货膨胀就会造成资产缩水,钱越多缩水越严重。

如原来一万块钱可能就很多钱了,是一个万元户。结果等工人的工资都提高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家凭借工资。几年就赚到一万元了,这时候靠存钱吃利息的万元户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通货膨胀的同时,工业产品的价格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价格是不会上涨多少的,除非是通膨太厉害了。

这也就意味着,外国人持有同样的钱,还是能在中国买到同样的工业产品。那么货币汇率是不降低的。

这时候工人的收入水平又不断上涨。时间一长,就上涨到了一种让其他国家的民众感觉十分高的收入水平。

就像当前的中华民国百姓,感觉美国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比他们稍高一些,但实际上美国的物价贵,日子过得还不如中国工人。

为了提高中国工人的购买力,以培育国内市场,在1918年下半年,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再次提高了。

做苦工的。一个月普遍能拿到20元了。最低工资水平也上涨到了10元。而在边疆寒苦地区,做苦工的工资上调到了每月20元。

而国家也开始增加税收。那就是铸币税,开始刺激民间资本投资。

首节 上一节 456/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冒牌大昏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