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民国第一军阀

民国第一军阀 第655节

把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的劳动力都充分调动起来,生产出更都的商品,这样扩大了出产,又具备了购买能力,那么市场自然也就做大了。

所以中华民国的石油开采基本上都是从中东六个石油出产国那里进口,自然也就需要很多的油轮。

油轮建造起来简单多了,而且造得更大也不是很复杂,中华民国的油轮最大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5万吨。

油轮运输石油的成本是很低的,由于能长期使用,运载量就极大,基本上不影响石油价格。

中华民国关内的江苏油田、山东油田已经计划在中东六国的石油大量出产后彻底关闭掉了。

关闭掉不是说就丢掉,开采设施还是保留的,战争时期可以恢复开采。

国内的矿产也是如此,在国内,矿产开采的建设还是在不断的持续,但是随着大规模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一个年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矿石的矿山,建成之后可能一年只开采100万吨。但是在进口原材料的时候,矿山依旧会不断建设,只是不全力开采。

一旦发生战争,中华民国就能够在资源储备消耗干净之前迅速扩大开采规模。或者是在欧美国家要对矿石进行提价的时候,中华民国也能不买账,迅速实现自我开采。

中华民国在国外的原材料开采投资,此时简直就是遍地开花。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民资矿主们,也把注意打到了海外矿产上面。

如果去开海开矿,没有国内那么苛刻的政策,而且有产出就收购,根本不用怕会赔本。

海外开矿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落后的方法开矿,这种方法投入成本很低,但效率不高。然而在那些落后国家,劳动力成本极低,这种模式的利润也不错。另外一种就是投入开矿设备,回报率甚至会降低一些,但开采规模大,盈利总量反而更高。

同时总统宋教仁开始四处出动,在八月份首先对南美国家进行了逐一访问。在南美与一群南美国家签订了矿产开发协议。

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欧洲,对欧洲各小国进行访问。

英美法德等国家都能看出,这是中华民国对落后国家和弱小国家的拉拢。不过宋教仁此次主要的访问目的就是解决中华民国的原材料进口问题。

这些国家都发现,中华民国有意将主要工业原材料都改为进口模式,以此来形成国际市场的资金循环。

因而受到了广大各国的欢迎,基本上大部分被访问的国家。都与中华民国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

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落后国家,中华民国借钱给他们修路、修港口,然后那些国家出口原材料到中国。

法国这时坐不住了,法国在非洲也有大量殖民地,更有大量矿产资源,这都是可以卖钱的啊!

于是法国也急匆匆的和中华民国展开了谈判,双方就矿产资源出口关税,以及价格商定上进行了谈判。很快参照英国与中华民国的条款,与法国签订了协议。

美国财团很早就明白。只是卖矿石卖原油,那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不过美国财团此时也在为双方的进出口逆差而烦恼,但美国并不想出卖资源。但是因为美国的很多工业产品遭到中华民国的冲击,也让美国的就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美国政府此时难以抉择。

不过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在与英法及世界各落后国家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和消除贸易逆差协议之后,多一个美国不多,少一个美国不少。

美国政府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直接提高对中华民国的商品关税就行了,而双方又离得比较远一些,不像英法那样,有大片殖民地受中华民国的威胁。

经过宋教仁的一番出访之后,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格局。

即中华民国出口高端产品,中华民国附属国出口低级产品,而两者在进行分工之后,都拥有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欧洲基本上都在进口中国及其附属国的商品,美国主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多少能卖得动。

另外南美市场、非洲市场、亚洲市场多是消费中华民国附属国的产品,这些国际市场消费能力比欧洲更低。

中国则向世界输出石油,不过是在中东六国开采出来的石油。

同时,欧洲、非洲、南美、大洋洲则向中华民国出口煤炭、铁矿石等各种原材料,以及一些价格低廉的纯天然农产品,从而实现资金回流。

其中的主力就是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南美。

特别是在印度和非洲,在这两个地区,投资起了大量的矿山。其中欧洲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在非洲开矿。

欧洲开矿规模小一些,但是那些欧洲小国倒是比较积极。南美洲的开矿规模也在扩大,不过也有一部分是输送到美国去的。

世界各国的矿产开采,变得遍地开花,这也使得欧美财团无法进行垄断,无垄断状态下,很多时候往往意味着恶性竞争的可能性。

但是开发出来的矿山转移到非洲、印度次大陆、大洋洲,这些地区却是在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可以迅速攻占的地区。

这种格局的确定,让双方都有钱赚,只不过分工不同。中华民国出口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而附属国虽然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产品,但是附属国的劳动力却可以有非常充足的就业岗位,从而中华民国把自身和附属国的劳动力都利用起来了。

欧洲殖民者则通过出卖资源的方式,来换取一部分亚洲生产的工业产品,其附加值比较低,而且没有技术性。

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印度、非洲等地的投资越来越大,显然中华民国所抓住的痛脚就越多。因为他们对殖民地进行开发之后,很可能会丢失,一旦丢失就意味着重大损失。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国对欧洲的外交会越来越占尽主动。年

第073章:十年国庆的来临

ps:晚上还有一章!

由于财团定下了战略路线,中华民国这一年在全国各地,都开始修建战略储备仓库。

粮食方面,储备了可以消耗半年的数量。为了防止粮食每变质,每年要将仓库中的粮食更换掉。

更换出来的陈粮,则出口到其他国家去。

虽然粮食储备在机械化农业面前没太大必要,但还是储备了,谁知道战争爆发后会怎么样。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不论是救灾还是抢购荒,都能支撑过去。

首节 上一节 655/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冒牌大昏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