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345节

智能机器人在用途方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智能机器人,按照规定的程序工作。

比如现在有些工厂里已经开始应用的自动化机械手臂,就属于这一类型。

工业智能机器人替代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厂房车间里工作,进行重复性地劳动。

这种机器人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千万次的重复工作,精度和准确率分毫不会减弱。

白天和黑夜毫无变化,除非出现故障或者停电,否则能够在流水线永无休止地工作下去,生产效率也是比人工要高出好多倍。

在工业领域的应包括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

其应用范围极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业分类,绝对是未来世界的主流制造业模式。

另一大类属于服务类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自动完成各项拟人任务。

这种机器人的应用更加广泛,比如说可以用于家庭陪护,打扫卫生,还有完成一些高危险的救助工作等等。

比如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

可以进一步实现个人和家庭服务方面系列化,商品化的发展应用。

龙腾集团的项目计划准备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级别,使其具有感觉,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样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修改程序。

不过这项投资并不简单,牵扯到多个产业领域。

基本的感触功能,需要摄像机、图像传感器、超声波传成器、激光器、导电橡胶、压电元件、气动元件、行程开关等机电元器件来实现。

运动功能则要通过各种高精度的机械机构实现,看似简单,可要求标准企业非常严格,需要高度精密,行动流畅。

对于移动速度,定位精度,机械活动自由度等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整个项目需要集团内部多个研发中心进行配合,像传感信息融合技术就要交给专业的传感器研发团队。

另外机器人的制作材料中包含很多特殊金属和新型材料,需要特别定制和研发。

总之这个项目的研发投入,远超刚才看到的前两个项目。

但陈锋在看完了资料后,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因为他也知道,这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

今后将有大量的智能机器人出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进行一些价值较低的重复性工作,一步步取代纯体力劳动者。

“秦总,最近这段时间集团内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很快.` 。”

陈锋忍不住夸奖了一句。

现在的龙腾集团已经具备了自我运行的能力,即便是陈锋不在,也能继续开发新的科研项目。

“智能机器人项目,是未来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也会随之不断扩大。”

“这是一个好项目,但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科研双密集的行业,我们龙腾集团在这一领域将面临很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所以在预算方面一定要做到精细化,让整个项目可以持续的运转下去,不求快速出成绩,重要的是稳扎稳打。”

陈锋对秦瑶提出了几条要求,更多的是在鼓励和宽慰对方。

因为这种重投资的研发项目,如果进展不顺的话,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就像当初陈锋主持炭基半导体计划时,每天都处于高压工作状态。

回想起来,那种生活简直就是煎熬。

接下来,陈锋看到了最后一个项目——天网计划。

该计划的内容是批量发射卫星进入天空轨道,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向客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这项投资的初步计划,需要2800枚卫星在星球外轨道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网络,笼罩全球。

这种卫星组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死角的实现信息畅联。

解决了在一些偏远的无人区,还有某些特殊状态难以使用地面基站进行通讯的难题。

“秦总,这个计划是谁提出来的?”

看到最后一个项目,陈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可不单纯是一个民用投资项目,很容易就可以扩展到军事相关的领域。

如果计划完成,将有可能改变今后的战争形式。

这项计划对龙腾集团的现有业务来说,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计划书从给出的理由是,帮助龙腾手机和汽车进行更为精准的卫星定位和导航,并保证在远离地面基站的地方接收到清晰的通讯信号甘。

单单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投资产出比很低,不是一个好项目。

“提出这个计划的人你也认识,是我爷爷的好朋友,科大的权威教授方老,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军事通讯领域的高级顾问。”

秦瑶的回答,让陈锋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第四三七章 天网计划的高昂成本

“这个计划需要航天航空方面的技术帮助,不然的话,单靠咱们集团恐怕很难完成。”

沉思了片刻后,陈锋指出的计划的最大难点。

所谓的天网计划,说白了就是卫星通讯技术的全球覆盖化。

通讯卫星的制造技术并不算太难,以龙腾集团的研发实力完全可以做到。

问题的关键是运输,怎么把卫星送到轨道上去。

如果委托给其他企业,进行航天火箭发射,送自家的卫星上天。

那么运送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不合适。

2800枚卫星,那可不是一两次火箭发射就能完成的。

这个计划看上去有些吓人,实际在技术方面不存在任何难度。

无论是通讯卫星,还是运载火箭,国内都有成熟的制造工艺和研发经验。

主要的问题就是发射成本和运营成本,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商业计划。

卫星到了使用年限后,还需要进行替换。

如果成本过高的话,天网计划将会陷入持续性的亏损状态。

通常情况下,一次火箭的发射成本在六七千万米元左右,折合国内货币的话,在三四亿上下。

运载2800枚通讯卫星升190空的话,至少需要发射100架次以上。

也就是说,仅仅是运输费用就在四百亿附近。

这些钱对龙腾集团来说,不算是什么大数字。

问题是后期还需要进行维护运营,出现故障后就要重新替换。

由此产生的经济收益,却少的可怜。

潜在的客户一共就这么几种,要么是喜欢探险的特殊人群,要么是飞机轮船的卫星定位导航,除此之外在民用市场上的应用几乎为零。

说白了,在商业领域内,只是在面临极端情况下的一种备用通讯方式。

客户群体偏少,通讯收费的价格又不能太高。

这么一算的话,每年的营业额恐怕连运营费用都不够。

在商言商,任何一项商业投资都要讲收益。

如果一直亏钱运营的话,一年两年,龙腾集团肯定可以坚持。

但十年八年呢?

假如某一天龙腾集团业务陷入困境,无法支出额外的费用时,这项投资肯定会被第一个裁掉。

所以,要想长久地运行下去,就必须有足够的利润。

通信卫星的造价有高有低,差别极大。

最先进的大型通讯卫星,价格在10亿米元以上。

普通的小型通信卫星,造价几百万米元。

功能比较单一,制作粗糙的小卫星,造价可以压低到几十万米元。

按照天网计划的要求,用几十万米元的小卫星也可以实现部分功能,但总体效果偏差。

而陈锋又是那种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完美型人格。

在他看来,想要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天网通讯系统,起码也要用造价几百万米元的普通通信卫星。

按照每一颗卫星400万米元的价格来计算,2800颗卫星的造价高达112亿米元,接近800亿华夏币。

卫星成本800亿,运输成本400亿,光是这两项投入就是1200亿。

卫星上天后,还要在地面搭载运营管理系统,这又是一笔日常开支。

这个项目在商业市场的全球规模,现在还不足1500亿华夏币。

绝大部分通信市场都是采用地面基站传输,这种卫星信号传输只是一种小众化的补充技术。

况且,卫星通讯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用户是很困难的事情。

大部分有需要的通信公司,都有自己的卫星,不必花钱购买龙腾集团的相关服务。

在综合思量之后,陈锋发现这绝对是一个亏钱的项目。

首节 上一节 345/5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