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109节

在任老三想来,葭州乃是知州吴炳的驻所,戒备森严,兵力也最多,去那里煽动民众实属不智,既然韩忠去了吴堡县,他便选择了府谷县。

任老三与手下混在府谷县外的难民中,本想等难民数量多起来以后,再行煽动之事,只是没想到府谷知县贾垣丝毫不顾及官府的脸面,竟然强行派士卒驱赶难民前往他处。

任老三跟随难民们来到神木,他惊喜地发现神木的难民数量远远超过府谷县,居然有四五千之多,他稍一打听,才知道神木县知县赵无忌乃是难得的好官,据说来此的难民都会得到安置和救助。

任老三闻讯大喜,于是便安排手下,四处前往周边县城释放流言,宣传神木县种种的好处,期盼把难民们都吸引到神木来,方便自己行事。

任老三手下释放流言相当成功,没有几天,前来神木的难民人数就已经达到八千人之多,眼看形势一片大好,任老三心中兴奋,只待人数再多一些,便开始执行大帅交给自己的任务。

任老三跟随张献忠多年,做这种事情也算是轻车熟路了,一般情况下,难民们背井离乡,远走外地,心情本来就不会好,再加上居住条件恶劣,而又缺衣少食,一旦官府赈济中再出点差池,此刻只要有心人稍作煽动,就会如一粒火星投入火药之中一般,难民们积攒已久的怨气便会瞬间爆发。

自己到时候再喊一些贪官污吏故意不给老百姓活路之类的口号,煽动难民们造反那真是轻而易举,难民们为了获得食物,为了活下去,也只能沿着造反这条路走下去了。

眼见局面一片大好之时,却不见韩忠前来汇合,这令任老三感到迷惑不已,韩忠虽然平时爱喝酒,为人又有些粗枝大叶,但是对待大帅交给他的任务,每次都是尽心尽力去完成的,如此之多的难民聚集神木,却不见韩忠的身影,这倒是有些古怪了。

任老三原打算只要难民数量突破了一万,自己便不再等韩忠,直接凭自己手头这些弟兄来执行煽动的任务,他已经提前查探过了,神木县只有官兵四百名,此外还有乡勇八百名,难民数量破万的话,在数量上便是对官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造反成功的机会是比较大的。

谁知道这神木县的知县,搞出了难民营这个东西,任老三眼看难民纷纷进营,为了完成任务,自己也好跟随一起进去。

进去之时,首先要登记,这个任老三随便编了一个名字和籍贯便混了过去,随后便有人搜身,严禁带兵器进营,任老三也只好把自己的兵器寻了个隐蔽地方,做个记号,偷偷埋了起来,以备日后再来取回。

随后进了难民营,一个房屋里一共二十人,其中一人是班长,进去之后第一天,所有的班长便都被知县叫去训话,回来之后便向大家传达知县大人的要求。

首先,每人每天只有两顿饭,每顿饭只有一碗粥,初次听闻此事的任老三心中颇为不屑,没见过施粥还施得这么吝啬的知县,别的地方赈济难民,都是一日三顿,粥也不限量,这神木县怕是缺粮缺的厉害罢,任老三心中这么想着。

知县还要求,难民们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有歹徒企图煽动难民,就要立即向守卫难民营的士卒们举报,一旦查实举报为真,便会给予举报人十个馒头的奖励。

任老三听到这个要求,几乎笑掉了大牙,这神木县该有多缺粮啊,十个馒头的奖赏也好意思拿出手?真会有人为了十个馒头而去告密吗?

然而在难民营住了三天之后,任老三就笑不出来了,连续喝了三天稀粥之后,饿的任老三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他只觉得浑身无力,手脚都有点发颤,走路发飘,心中暗叫不好,他目前这个状态连刀恐怕都握不住,现在造反的话,恐怕十个任老三,也打不过外面一个士卒。

别的难民来此只求活命,虽然天天喝粥,是饿了点,但是饿不死人啊,只要每天有粥喝,就能活下去,虽然难民们心中也有不满,但是倒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任老三看到整个营寨都是走路晃晃悠悠的难民,心中这才知道上了那个笑眯眯的年轻知县的恶当,就这些仿佛一阵大风都能吹倒的难民,就算煽动起来,又能如何?只怕一百士卒,就能将这几千人统统剿灭。

任老三在心中把那个笑面虎知县骂了不下几千几万次,但是也只能在心里骂骂而已,没想到这个年轻知县用心如此险恶,任老三现在绝对百分之百笃定,每天两顿稀粥,绝对是这个年轻知县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难民因为吃不饱,而丧失战斗力,没想到自己居然也着了他的道,如今自己手无提刀之力,就算能煽动难民成功,估计也是个惨败的下场。

眼看任务无法完成,任老三便打算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谁知这难民营进来容易,出去却难,这位知县要求,难民营只能进,不能出,没有他的命令,谁也出不去,得知这个规定后,任老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任老三的一个部下,实在忍受不了现在这种每天两顿稀粥的生活了,铤而走险,大着胆子,企图诱惑跟自己一个房屋的其他人起来造反,结果第二天,任老三便看着几个士卒从那房屋里,把自己那个部下拖了出来,不知带往何处去 了,随后便看到有个难民欢天喜地地抱着十个馒头走了回来,看着那些雪白的馒头,从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任老三,发现自己竟然流出了口水……

任老三才明白自己算是栽在这里了,这位知县是个狠人,这次神木之行,自己好像是来错了……

第一百六十章陈国宝的想法

眼看涌入神木的难民越来越多,在周边府县的官员眼里,有人认为赵无忌好大喜功,邀买人心;也有的认为他妇人之仁,不忍下手,其实早就该以雷霆手段驱散流民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像范仲平这样的,一面暗自庆幸自己早早把流民驱赶走了,去了一个大麻烦,一面又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等着看赵无忌笑话的。

赵无忌目前面临的处境,陈国宝很清楚,所以他也很着急,一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个巨大的数量,即使仅仅是每人两顿稀粥。

西北连年旱灾,本来就属于缺粮之地,如今还没到三月,最早的一批新粮上市,最快也得六七月,在这之前,粮食只会越来越紧缺。

赵无忌手头粮食并不算少,但是支出粮食的地方也多,首先他要保证神木县的限价粮食供应,这是他的根本,万万不能中断的。

其次,赵无忌最近和蒙古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也达成了战马换粮食的协议,以六万石粮食,换取两千匹蒙古战马,这样算下来,又少了六万石粮。

林丹汗部如今缺粮缺的厉害,面临的局势比神木县还要严峻,据贵奇恰所言,近期已经有蒙古部落因缺粮而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了,以粮食换战马,倒还真不是赵无忌有多需要这些战马,赵无忌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供应林丹汗部粮食,来避免林丹汗因缺粮而孤注一掷袭击大明。

若是林丹汗部落缺粮缺的狠了,必然会外出劫掠粮草,林丹汗打不过后金,那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大明百姓的身上了,虽然赵无忌不惧蒙古人,但是能在谈判桌上解决的问题,为何要在战场上争个高低呢?

粮食换战马,则大明、蒙古双方都有利可图,若是真正爆发起战争,林丹汗一旦入侵,大明境内的百姓必然会遭受兵灾,而赵无忌若是全力在战场上对付林丹汗,那他又哪里有精力和人力去种植他的土豆和红薯呢?

所以粮食换战马,势在必行,也不容中断,否则林丹汗狗急跳墙,大举入侵大明的话,最终必然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无论是大明还是蒙古,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只能白白便宜了皇太极。

所以实际上,赵无忌手头真正能用在难民身上的粮食,其实是不多的,在陈国宝看来,这一万人就是个巨大的负担,大人如果不能当机立断,尽早解决难民问题的话,早晚会被这些人给拖垮的。

陈国宝是孤儿出身,出身寒微,如今他担任乡勇队的把总,待到赵无忌四千人募兵计划的完成,他就会是带兵千人的军将,官职上大概类似官军的千总一职,而对于他来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也和赵无忌对他的提携和培养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赵无忌对陈国宝来说,既是难得的师长,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上官,是以陈国宝一向对赵无忌忠心耿耿,绝无二话。

如今赵无忌面临难民问题的困境,陈国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前几天赵无忌召集手下商讨难民之事时,陈国宝便再度提出驱赶难民的计划。

陈国宝向赵无忌进言,既然难民中混有张献忠的探子,那正可以此为由头,首先把混在其中的探子抓出来,找不到的话便胡乱抓几个难民,然后用难民中混有奸细,企图聚众谋反的理由,将难民驱赶到别的地方,分散开来。

如此一来,哪怕只能驱赶六七千人离开,那剩下二三千人,神木县便也负担的起了,困扰大人的问题,也便得到解决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别人抓不住把柄,首先难民中确实混有奸细,其次一万多难民一旦群起造反,这责任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将这些难民分散开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只是陈国宝的建议,当场就被赵无忌给拒绝了,理由是这些都是大明的百姓,驱赶他们去外地,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此举虽然官面上看来无可厚非,然而从情理上,却是万万不可。

只是赵无忌虽然否决了陈国宝的提议,但是其他人却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于是这次会议也是无果而终。

陈国宝事后想来想去,仍是觉得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上上之策,但是大人为什么不同意呢,他思索良久,最后终于自觉领会了赵无忌的意思,大人是要做大事的人,官声最为紧要,驱赶难民,会使大人失去民心,而这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只是最近赵无忌的举动越来越反常了,前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去一遍难民营,查看难民营的情况,了解新增难民的数量,如今随着难民数目的不断增多,他慢慢地已经不去那里了,而改为天天去张堡的火枪训练场,跟那些火枪兵一起,训练枪法,尤其是最近这两天,他不但不去难民营,连新增难民的数目都不问了。

俗话说主辱臣死,赵无忌的表现,看在陈国宝眼里,他也替赵无忌着急,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替赵无忌分忧,只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刚好的办法来解决此事了。

陈国宝最终还是想明白了,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既然大人要保持自己爱民如子的形象,那这个恶人,只能自己去当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人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首节 上一节 109/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