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192节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今日便到这里,都散去罢。”

出使一国,可不是小事,随从的选择,应该携带什么礼物,国书应该如何撰写,应该付出什么条件,又应该要求对方什么条件,底线又在哪里,如此种种,都有讲究,毕竟额哲目前还是名义上的蒙古帝国大汗,这些礼仪之事,那是万万轻慢不得的。

更何况议和之事,其本质乃是一场谈判,彼此利益如何划分,那些利益一定要争,那些利益可以付出,两国的边境又该如何界定,如此种种,绝非南楚一人可以胜任。

故此,南楚担任的是此次谈判的正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两国议和的文书上签字,以其身份与苏泰,囊囊那一边沟通,以便议和谈判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真正在谈判桌上做主的人,其实是担任议和副使的鲍承先,鲍承先是山西人,本是大明官员,其后投靠后金,深为皇太极所倚重,十几年间,为皇太极出谋划策无数,属于皇太极手下有数的几个得力文官之一。

一个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以南楚为首的后金使团一行数百人,浩浩荡荡自盛京出发,前往归化城,拜见额哲大汗。

而此时,赵无忌率军大破多尔衮的消息,也被锦衣卫获得,并禀告给了崇祯。

御书房内,崇祯与杨嗣昌,君臣二人,正在商议事情,大太监王承恩侍立在旁。

骤然听闻大敌皇太极吃瘪,崇祯脸上也并未露出多少喜色,原因是,他目前的处境比皇太极还要惨上十倍。

就在多尔衮率军击破浩齐特部的前后脚,正月初六,以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等人组建成的十三家反贼,七十二营农民军,一举攻破了河南重镇荥阳,一时间震怖天下。

崇祯急命三边总督洪承畴率西北大军,并四川,湖广之兵共七万余人,前往征讨,又命山东巡抚朱大典出兵协助洪承畴。

十三家农民军首领齐聚荥阳,共商迎敌大计,最后采纳闯王高迎祥部将李自成之策,统一调遣行动,由革里眼,左天王迎击四川湖广之兵;横天王,混十万,射塌天,改世王四部迎战洪承畴;罗汝才,过天星侧翼牵制洪承畴;老回回,九条龙居中接应。

而实力最强的高迎祥,张献忠部,则在诸多义军的掩护下,顺势东进,一路杀进了大明的腹地。

正月十五日,洪承畴大军被横天王,混十万等四部义军牢牢阻在河南,趁着官军腹地空虚的时候,高迎祥,张献忠的大军向东杀去,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了明朝的中都——凤阳。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乃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都在此地,高迎祥以李自成为先锋,击溃了此处的一万多名官军,攻破了凤阳,中都留守朱国相当场被杀。

攻破凤阳后,农民军毁掉了皇陵的楼宇,一把火烧毁了龙兴寺,而朱氏皇族在此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物资,悉数落入农民军之手。

高迎祥骤然得了如此之多的金银财富,喜不自胜,连续数日放纵士卒,尽情狂欢,摆宴饮酒,更打出了古元真龙皇帝的大旗,隐隐已有问鼎天下之意。

中都失陷,祖陵被毁,不论对哪个朝代来讲,都是极其严重的警示,不祥之兆。

便是一介平民百姓,祖坟被毁,也是一件非常没面子而又损坏风水之事,更何况是一国之君的皇帝的祖坟被毁呢?

就在前几日,崇祯才刚刚得知此事,正在病中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听闻此事,在病床上当即吐血三升,奄奄一息之际,差点就去见了阎王,而崇祯,也不得不换上了黑色的衣服,并将自己的住所由乾清宫搬到了偏殿,以示哀痛和自责。

然而崇祯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内心里,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和责任,他把原因都归结于臣属办事不利上面,负有守卫凤阳职责的漕运总督杨一鹏被逮捕,处以极刑,守陵太监杨泽自杀身亡,凤阳巡按御史徐振缨则被撤职查办,发配边关。

皇陵被毁这种级别的大事,在历史上,通常皇帝都会下一道罪己诏,自省自责,向上天和百姓坦承自己的错误,以凝聚士气,振奋军心,但是刚愎的崇祯皇帝如何肯做这种事情?他认为自己是个勤勉贤明的君王,只是臣下办事不力,才导致如今国家的种种乱象以及这一系列惨痛的失败。

早已熟悉崇祯秉性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很贴心地率领六部尚书并各衙门大臣,齐齐上奏皇帝,自请罪责,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这些臣子们的身上,这才让崇祯稍稍感觉到好受点。

若是在平时,听到多尔衮大军惨败在归化城下,崇祯定然会喜笑颜开,拍手称好,只是在如今的背景之下,这个消息,不过犹如阴沉天空偶尔掠过的一缕阳光一般,并不能完全改变崇祯皇帝此时的灰暗心情。

面对杨嗣昌,崇祯的声音依旧是沉稳有力,双眼仍然是炯炯有神,他依然维持着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只是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异常的惶恐,祖陵被毁乃是大不吉利之事,难道这大明的江山,真的要亡了?

第二百七十七章制衡

杨嗣昌是前任西北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他的才干深为崇祯皇帝所赏识,而他对崇祯皇帝的忠心,也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自诩为贤明君王的崇祯,他的看人,识人眼光究竟有多准,那便是见仁见智了。

看着崇祯皇帝一身黑衣,面容憔悴,年近五十的杨嗣昌紧咬牙关,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住地一边磕头一边说道:“臣无能,致使大明祖陵被毁,中都失陷,臣罪该万死啊。”说着说着,他脸上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崇祯心中一阵感动,回顾左右,急忙以目示意,王承恩会意,赶紧上前将杨嗣昌搀扶了起来,崇祯这才温言说道:“杨卿家不必自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方设法剿灭流贼才是当前最重要之事。”

杨嗣昌哽咽了一会,又伸出手来,擦干脸上的泪水,这才说道:“皇上不必担心,流贼之弊,便在一个‘流’字,如水一般,四处流动,难以捉摸,以至我大军只能追之不及,臣费尽心思,苦思良久,臣谬以为,想法设法破解这流贼的机动性,才是要害之处。”

崇祯皇帝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爱卿言之有理,只是如何破解这流贼的机动性呢?”

杨嗣昌说道:“如今我朝抽调各地兵力剿匪,虽然军力强大,却导致了各地兵力的空虚,以至于流贼一旦逃逸成功,便可肆意四处流动劫掠。”

崇祯听了,微微皱眉,说道:“贼军势大,若不集中兵力,何以破之?”

杨嗣昌说道:“臣以为,为今之计,只能加饷,有了饷银,再多募集兵马,于我朝各个关隘,府城驻扎重兵,锁定流贼流动的路径,限制流贼的机动,再以大军一一剿灭,则大事可成。”

崇祯听了,沉吟了一会,说道:“加饷之事,非同小可,暂时再议罢,洪承畴如今正率领大军,追赶闯王高迎祥一众贼寇,朕对他还是放心的。”

杨嗣昌见状,便也不再继续谈及加饷一事,说道:“臣听闻后金皇太极派遣多尔衮征讨额哲,反被额哲率军击败,主力尽数丧身于归化城,想不到察哈尔部竟骁勇如此,有此强兵为我国藩属,臣谨为陛下贺。”

崇祯皇帝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说道:“朕也是今日才得知的消息,锦衣卫骆养性刚刚把这份情报呈给朕,此战亦有我大明士卒参与,赵无忌亦在察哈尔部军中。”

杨嗣昌说道:“额哲汗年纪不过五岁,臣早先听闻林丹汗正妻,囊囊太后机敏果决,不次男子,额哲年幼,察哈尔部能击败后金多尔衮,主持大局之人定是囊囊太后,身为女子,不让须眉,实属难得。”

崇祯笑着说道:“骆养性在给朕的文书里提到,赵无忌的四千乡勇,此战也曾出力,没想到名动江南的第一才子,还能精通军伍之事。”

杨嗣昌呵呵一笑,说道:“谁说书生不能掌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不就是我辈书生掌兵吗?不过多尔衮精兵尽数折损于归化城下,于我大明却是个大好消息,后金遭此重创,今年想来是无力再来犯我大明边境了。”

崇祯皇帝踌躇了一阵,说道:“既然赵无忌的乡勇如此精锐,如今流匪如此猖獗,朕打算调赵无忌入洪承畴帐下剿匪。”

杨嗣昌听了,脸色一变,说道:“皇上万万不可如此,赵无忌乃是治政能臣,却非沙场骁将,乡勇助战,想来亦是外界夸大其词,真正力挫多尔衮的主力,应是察哈尔部的精锐骑兵,皇上若是让他去剿匪,只怕白白害了能臣性命。”

崇祯说道:“爱卿所言有理,是朕欠思量了,如今察哈尔部连败后金两场,士气正旺,恐怕一统蒙古,也未可知啊。”说罢,目光闪动,似是在思索着什么。

半晌,崇祯方才说道:“赵无忌身为大明臣子,总在草原上待着也不是正理,朕有意下旨,命其速速返回大明,杨卿家以为如何?”

杨嗣昌听了,心中暗自苦笑,知道自己这位君主又打算开启制衡模式了,若是察哈尔部击败后金,一统草原,过于强大之下,反倒会威胁到大明,只有察哈尔部与后金两者互有胜负,谁又赢不了谁,才最有利于大明。
首节 上一节 192/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