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217节

他八岁那年,外公去世,母亲带着他前去祭拜,众目睽睽之下,他出口成章,当众现场做了一篇祭文,言之有物,对仗工整,一时震惊四座。

他自小读书,并非锋芒毕露之人,当众作文,本不符他的性格,然而他还是一反自己内敛的性格,尽情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目的只是希望,能被一些欣赏贤才的族人看到自己才华,慷慨解囊,助自己上学。

然而他失望了,并没有富裕而慷慨的族人能慧眼识珠,愿意赞助他上学,小小少年的稚嫩内心,又一次受到了现实冷漠无情的打击。

回到家里以后,母亲紧紧抱着他,大哭一场,恨自己没能力,让孩子和同龄人一样,走进学堂,他反过来轻轻安慰母亲:“娘,没事,让孩儿再想别的办法。”

然而,相比读书,更紧迫的任务是填饱肚子,孤儿寡母,寄人篱下,没有任何收入,日子过得可谓是艰难异常,第二天,小小孩童对母亲说:“娘,孩儿不想读书了,孩儿想寻个营生,养活娘亲。”母亲紧紧抱着他,母子二人又是一场痛哭。

随后,靠着好心邻人的指点,小小孩童扛起扁担,上街叫卖豆腐干,以维持家中的生计,而他读书的梦想,似乎正渐渐地变得愈加遥不可及。

他会就此沉沦吗?没有!少年心事当拿云!我洪承畴,绝非凡夫俗子!这,不是我想要的命运!

卖豆腐干时,他没事就往镇上最好的私塾门前跑,稚嫩的声音响起:“卖豆腐干,卖豆腐干。”

在养家之余,闲暇时他便自己学习,还好家中书籍尚是不少,书香之家,亲戚们虽然早已疏远,但是借上一本两本书,还是可以做到的,他在耐心等待机会。

五年后,如以往一般,一些放学的孩子围在他的摊前买豆腐干,几个孩子唉声叹气:“先生出的对子好难对,明天可怎么和先生交代啊?”

卖豆腐干的小孩笑容灿烂:“你们多买我的豆腐干,我就帮你们对对子。”

当天,他带去的豆腐干一扫而空,全卖掉了。

然而顽童们的小小伎俩,岂能瞒过先生的火眼金睛?一番戒尺打下去,哭爹喊娘的学子们便供出了卖豆腐干的小贩。

先生是个识才爱才之人,一番考验下来,小小少年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机,他终于可以免费上学了。

他牢记自己少年时吃过的苦,一路奋力前行,不敢有丝毫懈怠,战战兢兢之下,不知走过多少艰难险阻,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殊为不易。

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一般,而对面的翩翩少年早已伸出手来,含笑指着桌子上的菜肴说道:“菜肴已至,请大人进箸。”

洪承畴将思绪自遥远的过去扯了回来,他轻轻叹了口气,向桌上看去,只见桌面简简单单只摆了四样食物。

一个青花瓷大盘,内中盛放着以红柳枝串成的大块羊肉,经过果木木炭的烧烤,羊肉被烤的滋滋冒油,而今散发着极为诱人的肉香,却没有羊肉的膻味。

还有一大盘切得细细整齐的炝土豆丝,以及一盘烤得金黄的红薯,最后则是一盘清水煮玉米。

羊肉算是常见之物,其他的土豆,红薯,玉米却是未曾吃过,赵无忌一一将菜肴名字及食材给二人做了介绍,洪承畴见那玉米金黄软嫩,自有一股清香气息,于是便先拣了一穗玉米,细细品尝,曹文诏乃是武将,伸手抓了两串羊肉串,便吃了起来。

用孜然烤过的羊肉,既没了羊肉原有的膻味,又使羊肉变得更加可口鲜美,赵无忌还在上面加了点糖,使得肉质更加细嫩,曹文诏吃了,连连叫好。

炝土豆丝清爽酸脆,烤红薯软糯甘甜,虽然桌上这几样东西,洪承畴和曹文诏却吃的格外香甜,曹文诏更是连连称好。

曹文诏指着桌上的土豆和红薯说道:“没想到这两种作物,不但高产,还居然如此好吃,赵大人贡献良种,功在千秋。”

赵无忌笑着摆摆手,指着玉米说道:“此物也是高产,今年铺开种植后,秋天收获后,便会有大量种粮出现,可以运至各地栽种,土豆和红薯,下官早已运往京师,交由有司,在我大明各地种植,想来可稍解我大明缺粮之苦。”

洪承畴听了,脸上却并未露出多少欢喜的情绪,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第三百一十一章神木夜宴(二)

落日渐渐没入天际,牛油蜡烛熊熊燃烧起来,烛光中,花厅里的三人脸色都有些变幻不定。

洪承畴凝神端坐,赵无忌清朗的声音响起:“下官主政此地之初,却也是颇费了一番思量的,不瞒大人,下官初至此地时,此地之贫困,脏乱与西北诸县并无两样。”

“下官苦思良久,最终定下计议,采用振风气、兴商业、募乡勇、修水利四个办法,终于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局面。”

洪承畴目光炯炯,听得认真,一旁手持一把羊肉串吃的正欢的曹文诏,也停下了动作,将目光投向了赵无忌。

“第一步乃是振风气,劣绅张羽欺行霸市,强行向商家抽取高额费用,致使神木县物价高涨;劣绅苏文卿囤积居奇,参与炒作粮价,更是勾结流贼,企图洗劫府县,谋杀下官以掩盖罪行;

在下官的严厉打击之下,二贼授首,县内风气为之一振,无人再敢向商户勒索收费,至此商人渐渐聚集此地,物价下降,百姓的民生也大为改善。”

“其二乃是兴商业,一方面下官严打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另一方面自江南引进庆记商行,在神木县城外张堡,开办了琉璃、香水、肥皂、香皂,羊毛等作坊,既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此处进货,也为府县增加了商税收入;

庆记商行及工坊更是雇佣了三千余名雇工,既改善了民生,又从侧面缓解了难民的压力。”

“第三步是募集乡勇,洪大人久在西北为官,想必也知道西北流贼之害,神木官兵只有几百,应付小股流贼尚可,若是大股流贼或外敌攻入,则万万无法抵挡敌军入寇;

是以经当时陈奇瑜陈大人许可,神木缙绅及百姓踊跃捐钱捐粮,下官以此募集了一支四千人的乡勇,用于保卫府县,其后不久下官便率这支乡勇,与萧承勇将军内外夹击,大破多铎贼军,力保府县不失。”

“第四步便是修水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今西北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地,情急之下,岂不造反?是以下官向县内缙绅借来钱粮,大量招募流民,兴修水利,开挖沟渠,灌溉田地,如此一来,既安置了流民,又开垦出了大量水田,两全其美。”

“至此,在精锐乡勇的保护下,百姓安居乐业,商业日益发达,水田的增多则一部分抵消了天灾的危害,高产作物的大量栽种也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如此,方有今日神木之局面。”

赵无忌话音刚落,洪承畴早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说道:“因地制宜,章法有度,而又执行得力,绝非纸上谈兵;

老夫如今方才知道,赵无忌你一路行来,看似顺风顺水,运气惊人,实则一切乃是必然,你见事既准,应对亦是有度,而又能切实执行到位,安能不胜?”

赵无忌哈哈一笑,说道:“制台大人过誉了,下官才疏学浅,实不敢当。”说罢当即起身,轻轻提起酒坛,说道:“此乃十年陈酿之西凤酒,且容下官给制台大人、曹总兵倒酒。”

说罢,轻轻地给洪承畴二人满上酒杯,于是便举起杯中好酒,劝两人喝酒,三人几杯酒下肚,彼此都有些放松,席中气氛也慢慢热烈了起来。

洪承畴虽然一直面带微笑,时不时还和赵无忌,曹文诏说上几句笑话,然而赵无忌隐隐约约能感觉到,这位封疆大吏的内心,并不如他外表看起来那么轻松随意,心内一想也是如此,匪患正盛,而他身负剿匪重任,责任重大,心内有些压力也是正常。

曹文诏战场上勇冠三军,酒场上也是一员骁将,他喝酒用的是大碗,往往是一口下去,一碗酒就见了底,不一会,他就喝了两坛酒,而洪承畴和赵无忌这边,半坛酒还没有喝完。

虽然喝了这么多酒,但是曹文诏面色依旧不变,两只眼睛更是亮的吓人,只是不知为何,他每次大口喝干一碗酒后,都会紧咬牙关,而后长长吐一大口气,赵无忌以为他向来如此,便也未曾多问。
首节 上一节 217/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