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274节

“奴婢高起潜叩见皇上。”有些心虚的高起潜结结实实地磕了一个响头。

崇祯仿佛没听见似的,依旧在批改着面前厚厚一摞的奏折,高起潜跪在地上,进退不得,只得保持着叩拜的姿势,一动不动,很快,汗水自他额头不断流了下来。

崇祯终于批阅完了手里的奏折,他随后将奏折扔在了桌子上,似是漫不经心的说道:“起来吧,朕叫你过来,是想问问你,为什么你采买的这些宫中用品,价格都要比外面贵。”

高起潜听到崇祯让他起来,当下心头一松,便站起身来,等他听到崇祯后面的问话,心头骤然又是一紧,然而这种问题的答案他早已成竹在胸,回答的流利无比:“皇上乃是九五之尊,受命于天,使用的物品自然也是要极好的,才能配得上皇家尊严,因为奴婢对这些物品的质量精益求精,所以这个采买的价格也比较高,就以茶叶来说,不同品种的茶,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种品质……”

“朕叫你来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提醒你一下,”崇祯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扫帚你多少钱买的?”

“一两银子五把。”高起潜有些底气不足。

“算下来二百文一把,据朕所知,扫帚市面上的价格也不过两文钱一把,无非是个扫地的工具,最近户部财政这么紧缺,就没必要买太贵了吧?”崇祯很有些不满了。

扫帚而已,无非是扫地的工具,还是消耗品,有必要买那么贵的吗?

“你回去自己核查一下,像扫帚这一类的物品,还有多少,查清楚,以后一律采购市面上的普通货物,不要买那种二百文一把,华而不实的物品。”

崇祯心知肚明,高起潜在采买中肯定是有猫腻,不过看在他一向勤恳办事,忠心耿耿的份上,暂且先放他一马,小小地警告他一次,也就罢了。

高起潜战战兢兢地离开了御书房,在外面被凉风一吹,这才发现自己浑身的衣服都湿了,也不知道被皇帝吓出了多少冷汗。

扫帚虽然便宜,但是日常使用的量大,又是消耗品,偌大个紫禁城,九千多间房屋,每天都要清理打扫,这样一来,每月采买的扫帚花费,着实不菲,高起潜也在其中上下其手,获利丰厚。

崇祯既然下了命令,此后这条财源,就算是断了,财源断了是小事,常年深居宫中的皇帝突然知道了扫帚的真实价格,这才是大事。

“必是有人暗中进献佞言!”高起潜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要对付他的人是谁,王承恩一向淡泊安静,甚少参与宫中的勾心斗角之事,应该不是王老头。

曹化淳手握东厂,提督京营,权柄深重,没必要来对付自己,也可以排除掉老曹。

同样东厂的王德化,司礼太监、户工总理张彝宪,尚膳监掌印杜勋,司礼太监方正化,司礼监秉笔王之心这些人,高起潜看谁都像,谁都有可能,但是细细排查下来,又似乎并不是他们中的某一人。

接下来的三四天里,高起潜几乎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搜索那个向崇祯进佞言的家伙上了,只可惜一无所获,敌人很狡猾,并未露出丝毫的破绽。

直到几天以后,崇祯皇帝挥舞着一份报纸,再度质问高起潜为什么采购的蜡烛如此之贵时,高起潜才终于知道了那个敌人来自哪里。

敌人就是这份薄薄的京城晚报。

京城晚报第八版,是各路商家打广告的专版,今日的京城晚报第八版,有个销售蜡烛的商家正在上面打广告,各类蜡烛明码标价,一项一项非常详细。

看着崇祯愤怒的表情,高起潜脑子轰的一声,就晕了过去。

第三百八十七章无灾便是福

骄阳高照,七月金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百姓们幸福感最高的季节,这个季节稻花芬芳,这个季节瓜果飘香,只要不是灾年,大自然总会慷慨地将丰收的累累果实无私赐予给操劳了大半年的农夫们。

赵无忌骑在马上,看着道路两旁即将丰收的农田,看着在田地里忙碌的农夫,心情不知不觉也变得很愉快。

虽然当今世界依旧处于小冰河时期中,然而山东的情况却与西北迥然不同,西北是年年大旱,山东半岛由于纬度要比西北低一些,再加上山东临海,所以并没有出现西北那样的灾情。

有赖于海边充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补充,山东一地并未遭遇旱灾,今年的天气还算不错,说不上风调雨顺,却也说不上太坏,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景。

赵无忌对道路两旁的农田里的庄稼长势非常满意,就拿旁边这一大片小麦来说,植株都是长得密密麻麻,饱满结实,望上去全是一片青翠的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农田中时不时便有弓着身的农夫出没其中,他们偶尔站起身来,用手臂擦掉额头的汗,再用随身的葫芦咕嘟咕嘟地灌下几口清爽的凉水,伸展一下疲惫的四肢,接着俯下身去,继续辛苦地劳作下去。

虽然这些农夫的衣衫看上去都有些破旧,脸色也有些发黄,看上去并不像什么富庶农家的样子,但是在赵无忌眼中,他们可比西北的农民们幸福了几万倍。

西北的农民是有力无处使,在西北,火辣辣的烈日终日不停地照射,把大地都给晒出了巨大的裂缝,远远看去,这些纵横错落的裂缝就像大地母亲身上的一条条伤疤一样,无言地述说着当地凄惨的境遇。

除了一些河边的土地及少数气候比较湿润的地方,西北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这个样子的,干燥而贫瘠,不要说种植的庄稼,便是生命力最强的杂草,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也只能乖乖地被晒的枯黄,最后变成干草而死去。

赵无忌曾经主政过的葭州,经过大修水利,基本能让离河岸不远的地方的庄稼正常生长,至于那些实在离河岸太远的土地,赵无忌也没有办法,他只是个普通人,并不会那些呼风唤雨的神术,可以召唤龙王爷来赐下甘霖,改变天气,解除灾难。

西北的官吏向朝廷报告灾情时,经常用‘赤地千里,饥民食人’这样惨烈的词,朝中的衮衮诸公经常觉得下面的官吏是在有意夸大灾情,以骗取更多的朝廷援助,然而在熟悉民情的赵无忌眼中,这样的描述当真是贴切无比。

太阳火辣辣地晒下来,很久很久都不下雨,把土地都晒干了晒热了,这可不是赤地千里?

民以食为天,没有收获,也就没有粮食吃,饥饿的人们吃光了树皮,吃光了草根,吃上了消化不了的观音土,最后被饥饿逼到了极致的少数人,慢慢丧失了理智,开始吃人。

一开始是吃死人,慢慢发展下去,变成了杀活人吃,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面对着极致的生存压力,人性变得丑陋无比。

便是十八层地狱中的饿鬼地狱,也不过如此罢?赵无忌如此想着。

有了西北农民做对比,即使这边的农民再瘦弱,衣着再破旧,在赵无忌眼里,他们所在之处便已是天堂,起码他们只要种植,便有收获,收获即使不多,也足以养家糊口,若不是经过了孔有德的一番肆虐兵灾,想必此地还能更加繁华一些。

四名轿夫健步如飞,快走几步赶上了赵无忌,轿子一侧的窗帘徐徐挑起,露出陈圆圆笑吟吟的一张俏脸:“眼前如此丰收盛景,夫君何不吟诗一首,一抒胸怀?”

赵无忌暗忖老子肚里的诗都快抄没了,哪里还能吟的出好诗,嘴上却言不由衷的说道:“诗词者,小道也,本官乃是要做大事的人,不屑为之,娘子让为夫作诗,却是把为夫瞧的小了。”

陈圆圆掩着嘴轻笑了两声,也就放下了帘子,四名轿夫慢慢地降低了速度,轿子又渐渐地落到了赵无忌的身后。

眼前这条宽阔的道路虽然是官道,但在赵无忌的眼中,依旧是差得不能再差,到处坑坑洼洼,颠簸不平,几乎就跟后世普通行人用脚踩出的道路没什么分别,甚至更差。

赵无忌离开京师之时,陈圆圆起初是坐在马车里赶路的,结果出了京城,才走了一天,就颠簸得陈圆圆头晕眼花,上吐下泻,不得不弃了马车,改乘轿子,这才好了很多。

看陈圆圆体资如此孱弱,赵无忌觉得有趣,将陈圆圆好一番调笑,结果遭到陈圆圆和徐怡二女的同仇敌忾,与赵无忌打赌,赌他在马车中也坚持不到一天。

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怎能被妇人小瞧?第二日赵无忌便不再骑马,而是坐上了马车,结果这一天的路况更差,一上午的颠簸下来,赵无忌感到浑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还好他一向处事果决,马上干脆利落地认输,这才免去了下午的颠簸之苦。
首节 上一节 274/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