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472节

此时的御书房中,崇祯面沉似水,闭着眼睛,似是已经睡着,李应星依旧垂首低头,看样子,没有皇上的吩咐,他就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下去。

王承恩偷偷看了崇祯一眼,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他也隐隐感觉到,此时此刻的皇上,心中似乎并没有之前那么的愉悦……

慈庆宫内,成国公朱纯臣之妻李氏,正坐在张皇后旁边,两人言语甚是投机,相谈甚欢。

自天启皇帝去世之后,张皇后这里冷清了很多,平时来拜访她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让张皇后颇感寂寞,都说天家富贵,在张皇后看来,这雄伟华丽的宫殿,其实也不过是一个黄金打造的鸟笼而已,今日一大早,首辅刘宇亮的夫人便前来拜访她,这让张皇后很是开心。

两人兴致勃勃地聊了一会养生美容方面的知识,京城晚报如今在京师之内已经普及,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国公勋贵,几乎人人都在看。

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生动有趣,又普及知识,还有悬疑猎奇,家居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受此影响,成国公府中也订了十余份京城晚报,京城晚报半年前专门开了一个版块,刊登女性养生美容方面的知识,非常受那些深闺中的富家少女和贵妇欢迎。

说到美容养生,两人立刻便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当下就聊起个没完,探讨心得,传授经验,说到高兴处,是不是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片刻之后,两人说得也有些累了,李氏这才以手托腮,幽幽地叹了口气,“只是岁月无情,再如何的保养呵护,这日子也总是一天天的过去了。”

张皇后深有同感地跟着叹了口气,微微点头,却听得李氏再度开口说道:“只是我家那小女,如今也已长大成人,为了她的婚事,妾身最近也是操碎了心。”

“哦,”张皇后看着李氏,这才想起成国公朱纯臣的小女儿朱璇嫣,竟是还未婚娶,当即捂嘴轻笑,“呵呵,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小璇嫣还是哀家看着她长大的呢,这才过去几年啊,她却也要嫁人了。”

“皇后所言极是,说起我这女儿,诗琴书画,无一不精,无一不晓,性情也是温婉恬静,长相更是一等一的好,谁要是娶了我的女儿,那可是他的福气。”李氏笑眯眯地看着张皇后说道。

张皇后心中一动,随即便是恍然,于是也含笑看着李氏,“莫非姐姐心中已有合适人选?难道想让妹妹来做这个媒?却不知姐姐看上了哪家的青年才俊?”

李氏脸上微微一红,却故意叹了一声,“哎呀,这女大不由娘,子女的婚事,臣妾也左右不了她,这丫头总说要嫁个文武双全的俊杰人物,但皇后您也知道,咱大明才子是不少,武将倒也如过江之鲫般数不胜数,但说起文武双全,却可是没有几个优秀的。”

张皇后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姐姐说的是,文武双全的俊才如今确是不多,”她看向李氏,有些狡黠地笑着,“姐姐就别藏着掖着了,璇嫣到底看上了哪家的俊才?说出来听听,妹妹也能帮你参详参详。”

“哎,还能是谁,璇嫣看上的,便是皇上前几日任命为兵部侍郎,总督山东兵马的赵大人,赵无忌。”

“啊?赵无忌?哀家可是记得,他是有妻子的。”张皇后顿时便是一脸吃惊的样子,“你家堂堂国公嫡女,郡主身份,居然要给人做妾?”

被张皇后开口说破,李氏当即就是老脸一红,“哎呀,臣妾也不想这样啊,奈何这死丫头不听劝,口口声声只是说非赵无忌不嫁,臣妾让她弄得没了章程,这才来寻皇后娘娘。”

张皇后哦了一声,皱起好看的眉毛,开始思索起此事的可行性来。

“更何况,我家女儿也不是给他做妾,赵无忌有一正妻,还有两个平妻之位尚是空缺,我家女儿嫁过去,也是做妻,不会做妾。”李氏继续说道。

张皇后眉毛一挑,惊讶地睁大眼睛,略一沉吟后,方才缓缓说道:“本宫记得赵无忌有好几个妻妾,根据某些读者的反映,本书才一百多章,赵无忌就收了七个女子,大开后宫,更有读者建议本书改名为穿越明末做种马,这让作者飞扬异常气愤。”

张皇后顿了一顿,又看向李氏,“不过本宫记得很清楚,察哈尔部的淑济公主以及苏泰福晋,两人俱已嫁给赵无忌,此二人身份尊贵无比,应已占据了那两个平妻之位。”

李氏摇了摇头,“皇后有所不知,据臣妾所知,赵无忌曾当众说过,他的妻子,只能是汉家女儿,臣妾已事先打听过,而今赵无忌只有叶婉儿一个正妻,两个平妻之位,确实尚在空缺。”

张皇后听了,缓缓点头,她也是聪颖之人,李氏把话开了个头,她立即便明白了李氏,以及成国公的心思。

虽然李氏口口声声说这是自家女儿的意愿,但张皇后心中明镜一般,此必是成国公夫妻二人的意思,堂堂国公府嫡女,如果嫁给赵无忌做平妻,虽然赵无忌如今已是兵部侍郎,但对成国公来讲,依然有些稍损脸面。

所以李氏才会来寻张皇后,看样子是希望张皇后指婚,将自家女儿指定给赵无忌做平妻,如此一来,成国公便可顺水推舟,这样看上去,国公府不过是遵旨行事,如此既嫁出了女儿,也不会丢了成国公府的面子。

对张皇后来说,此事并不难办,只需她颁下一道懿旨即可,只是看着李氏笑眯眯的眼神,张皇后心中顿时便是疑云大起。

赵无忌不过一兵部侍郎,虽然年纪轻轻,前途远大,却也不至于会惹得郡主亲自下嫁,兵部侍郎虽然在一般人看来,已是个了不得的大官,但堂堂成国公,与国同休,世代富贵,又岂会在意一个小小侍郎?

第六百二十二章应对马福塔

张皇后居于深宫之中,对外间之事一向是不甚了解,而崇祯昨日因疲劳睡的太早,所以错过了这个大捷的消息,直到今日上午,睡醒之后方才知晓。

王承恩虽然昨晚便已得知此次大捷,但他更知道皇上最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为了崇祯的健康着想,他决定还是不要吵醒皇上,等皇上醒来之后再把这个喜讯告诉他。

在紫禁城之外,从昨日下午开始,赵无忌击破岳托,阵斩九千鞑子首级之事,早已在城中传得沸沸扬扬,几乎所有的民众百姓都在谈论这件事,谈论着神勇的赵大人,和精锐的黑旗军,满城百姓都是一片欢欣鼓舞之情,他们似是已经看到满清鞑子即将覆灭的下场。

相比百姓们单纯的高兴和放松,这些京师中的大臣和勋贵们,却以其独有的政治嗅觉,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没错,就是机遇!

赵无忌不仅仅是斩首九千,他还派人浮海而去,偏师偷袭辽东,收复旅顺口,袭破东京城!勋贵大臣们比百姓们知道的更多,看得也更远。

袭击后金腹地,这可比那九千个鞑子首级,意义更为重大!

据说,兵部阁老,卧病在床数年的张凤翼张大人,在得知赵无忌击溃岳托,以及派人出征辽东的功绩后,激动之下,躺了好几个月的老大人精神振奋,居然就能下地行走了,还聊发了一阵少年狂,喝了几杯酒。

据张阁老府中的下人称,阁老喝多了之后,曾对赵无忌有过评价,就此番功绩,阁老一口断定,“赵无忌前途无量,来日定会以军功而异姓封王!”

张凤翼担任多年兵部尚书,深受崇祯皇帝信任,便是他身染重病,不能上朝之际,崇祯也没有革除他兵部尚书一职,而是依旧保留了他的官职,只是让杨嗣昌代管兵部事务。

张凤翼的识人之明,在大明的朝堂上下,也是有口皆碑,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三任总督,都是由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所发掘,启用,三位名将悍帅俱是出于张凤翼之手,显然绝非偶然。

张凤翼对赵无忌的看法,基本上,也是这些京师之中的勋贵大臣们的共同看法,在他们看来,不出意外的话,赵无忌至少也会封侯,而封王也不是不可能。

为何如此说呢?这便要从大明当今所面临的局势而说起了。

如今的大明朝廷,堪称是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内有流贼四处作乱,天灾人祸不断,外有强敌虎视一旁,年年都过来烧杀抢劫一番,财政上的亏空愈演愈烈,崇祯皇帝龙袍上的补丁也越打越多,百姓民不聊生,频频起来造反。

而今的大明,末代王朝的迹象已经显露,就连朝廷上的股肱大臣,吏部尚书李长庚都开始叛国投敌,跟满清勾搭在了一起,底层的百姓或许不知当前的局势,但是这些身居高位嗅觉灵敏的权臣勋贵看来,大明王朝这艘船,只怕是快要沉没了。

清军此次入侵,一路上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京师之中,更是有官员已起了二心,产生起了投奔新君的想法,眼看这天欲倾之时,却突然有英雄横空出世。
首节 上一节 472/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