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736节

“此外,臣作为武库主管,没有能够提前发现熊守俊的不法行为,臣亦是有失察之责,请皇上责罚。”陈洪范低下了头,一脸‘沉痛’地说道。

陈新甲在一旁听了陈洪范的告发,他也是被吓得不轻,武库捅了这么大的一个篓子,虽然不是他授意指使,但毕竟兵部是在他的主管之下,他同样有失察的责任。

再说他平时还经常在崇祯面前夸赞陈洪范,若是承认陈洪范有罪,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并且也会被御史弹劾为‘没有识人之明’。

为今之计,保陈洪范,也便是保自己。

想到这里,陈新甲也忙站了出来,皱眉望着陈洪范纹道:“此事可是为真?为何本官从未听说过此事?”

陈洪范还未来得及说话,崇祯便已在龙椅上点了点头,道:“难怪陈阁老不知,若不是洪卿及时来信将此事告诉朕,朕如今也被瞒在鼓里。”

“洪卿在信中说,运往前线的兵械中,故障率和劣品率,几乎一半以上!并且这些劣质兵器,直接影响到了前方将士和清兵的战局!”崇祯说到这里,语气已经有些声色俱厉了。

陈新甲顿时便被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老臣有罪,老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陈洪范见状,也赶紧跪地不起,主动向崇祯请罪。

崇祯思忖了半晌,这才叹了口气,道:“你们起来吧,传朕的旨意,立即派人将兵部主事熊守俊拿下,交有司审问,查探此案真相。”

崇祯在心中,对陈洪范依旧是有些怀疑,他打算若是熊守俊的交代中,供出了陈洪范,他便毫不犹豫地将陈洪范也一并拿下。

陈洪范站起身来,心中暗自庆幸自己过关,他想了想,嘴角再度浮起一抹阴笑,于是再度出声禀道:“皇上,臣今日一早,在京师中听到一则传闻,却是与辽东战事有关。”

“哦?陈卿听说了什么?”崇祯有些好奇地问道。

“钦州伯赵无忌,在钦州誓师出征,增援辽东洪大人,如今已到福建。”陈洪范一字一顿地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吃了一惊。

两日前,赵无忌故意让郑芝龙大肆散布自己出兵辽东的消息,郑芝龙果然照办,将此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陈洪范之所以这么迅速地就得知这个消息,当然是有满清的探子给他通风报信。

而他选择将此事曝光的时机也非常阴险。

他挑在洪承畴在辽东取胜,众人欢欣鼓舞之际,方才公布这个消息。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给人一种辽东打胜仗了,然后赵无忌就要去辽东作战的印象,显得赵无忌似是别有图谋一般。

崇祯皇帝果然中计,这一听之下,当即就是怒气攻心!

好一个桀骜不驯的赵无忌,没有朕的命令,你怎么敢轻易调兵前去辽东!你这么做,分明是没有把朕放在眼中。

更何况崇祯原本就对此次出征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而洪承畴的初战取胜,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崇祯的乐观情绪,这个时候得知赵无忌出兵辽东,崇祯的心思立即就想歪了。

在崇祯看来,赵无忌这不是前去抛热血,赴国难,而是去捞军功,捞威望去了!

团团怒火在崇祯心中熊熊燃烧,不过片刻之后,崇祯皇帝慢慢地冷静了下来。

“哼,市井传言而已,陈卿不必在意。”崇祯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装糊涂比较好。

如今的大明,随着各路军阀的逐步坐大,各地的军将已经渐渐地都有不听朝廷调遣的趋势,作为大明战功最盛,同时也是战力最强的赵无忌,崇祯现在也有点怕他。

前几日代王还上奏崇祯,言道李自成率领大军进逼大同,大同岌岌可危,请皇上速速将前线的王朴以及王朴率领的宣大兵马,调遣回来。

崇祯的身边,全都是猪队友,代王也是。

他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王朝和满清的国战都重要。

大同城高壕深,李自成手下虽然兵马众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拿着锄头,叉子的农夫百姓而已,不借助外力,根本没法攻下大同城。

李自成手中,连攻城工具都没有。

所以崇祯急着催促洪承畴速战,其实也有这些各地藩王的压力在内,李自成,张献忠四处流窜作案,为了自身的安危和财产,这些藩王,朱元璋的子孙们也纷纷给崇祯上奏,希望崇祯早日结束辽东之战,把兵力调回来,剿匪。

所以在这个时候,每一个能打的军将,都是大明王朝的稀缺资源,崇祯虽然是皇帝,却也要哄着他们来,更何况是战力最强的赵无忌。

再说赵无忌主动求战,那也是好事,崇祯担心自己若是贬斥赵无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会打击其他将领的积极性。

思前想后一番,崇祯决定还是拿出自己练就的鸵鸟神功出来,应对此事。

那就是装糊涂。

反正陈洪范也说了,他也是听说,市井传言嘛,不可信,不可信。

“这……”,看到崇祯皇帝的态度,陈洪范顿时便有些失望,心想皇上这也太怂了,不过崇祯金口玉言,既然他已经给此事定了调,陈洪范也不敢多说什么。

“此外,兵械之事,干系重大,陈新甲,你们兵部的工作,该检讨了。”崇祯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内心的责怪和气愤之意,却被在场的所有人给听了出来。

陈新甲急忙上前,再度谢罪,并表示回去就会去武库,把此事从头到尾好好地查一查,崇祯的脸上这才露出了微笑。

“陈新甲,给洪卿去信,命他尽快将斩首敌将的头颅,以及那五千清兵的头颅,运回京师,朕要献祭太庙。”崇祯皇帝笑着吩咐道。

执政十四年了,中兴大明,成为像尧舜那样明君的希望,从未像这一刻那样,近在眼前。

念及此处,崇祯皇帝脸上再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他的脸上,让崇祯皇帝更是增添了几分‘圣君’的气度。
首节 上一节 736/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