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740节

除了留下一万精兵给辽东巡抚丘民仰,命他继续守城之外,其余人马,将全部参与到这场突围行动中来。

曹变蛟是最后一个离开帅帐的明军将领,走到帐门前,他突然停住了脚步,若有所感地回头看去。

刚才还是一副指挥若定,威严冷静样子的主帅洪承畴,此刻正低着头,脸色憔悴地盯着面前的案几,不知在想些什么。

精疲力竭的他,浑没有注意到曹变蛟的目光。

曹变蛟的脸上也闪过一抹同情之色,他站在那里,似是想要转身说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一扭头,大踏步走了出去。

洪承畴木然地盯着面前的案几,他的思绪,此刻却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

他昔日所有的荣耀与功绩,他种种赖以骄傲的资本,以及他的信心,在刚才正式宣布突围之事的那一瞬间,便皆都已经飞走不见。

在明军决定突围的那一刻始,洪承畴便知道,此次出征,自己和自己手下的这支军队,已经败了。

无论此次突围成功与否。

出征的目的是为了帮锦州解围,讽刺的是,如今自己却也被清军给包围住了,不得不主动突围而走。

洪承畴心知肚明,这是皇帝和诸位阁老,几乎是倾尽整个朝廷的全力,才成功地组织了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出征。

此次出征失败,几乎已经意味着,此后的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实力去对付自己的这位恶邻。

朝廷再也拿不出比这次更多的粮草,比这次更多,更精锐的军队,以及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又一位统帅了。

孙传庭或许勉强够格,但他如今还在大狱中苦苦煎熬。

当然,若是远在岭南的那一位年轻的大明军神,则另当别论。

洪承畴已经做好了独自一人承担这次失败后果的打算。

毕竟他是此次出征的主帅。

第八百七十八章十面埋伏

若是换了别人,或许便会在此时,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分辩,推卸责任。

找借口,洪承畴自己也能找到,但是他不想找,也不想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这些年来养成的修养,不允许他这么做。

大丈夫应行的正,坐得直,俯仰无愧于天地间,推诿责任,那是小人所为,洪承畴不屑为之。

但是此次战争,终究还有很多他不能决定的因素,导致他功败垂成。

兵部武库供应的劣质兵器,直接导致了首战占尽优势,却被敌军逼平,以及次战的惨败收场;

手下八大总兵,各有心思,大部分人只想着自己那一个小团体的利益,却丝毫不考虑整个朝廷的大利益;

皇上不懂军事,却又总喜欢在紫禁城,凭借自己的想当然,凭借自己的小聪明,频频对前线将士指手画脚,恨不得手把手亲自教自己怎么去打仗;

兵部尚书不懂兵,也不知兵,只知道一个劲地催促自己速战速决;

委任自己为帅后,皇上又派来了两名文官,名为监军,实则掣肘,监军张若麟处处与自己针锋相对,拉帮结派对抗自己,这也变相助长了军中分崩离析的风气;

王朴,吴三桂等总兵拥兵自重,俨然唐代的藩镇一般,所在部队更是如同一个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除了他们自己,谁也调遣不动他们手下的将士;

名为大军统帅,自己的命令却不能令行禁止,想要决一死战,手下各总兵却都想着突围逃命,而最悲哀的是,自己这个最高统帅,到最后还不得不向他们妥协,遵照他们的心意去突围;

号令不一,指挥不灵……;

还有……,如此等等。

洪承畴觉得自己,是真的累了。

或许被皇上贬为庶民,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知为何,此时此刻,洪承畴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情景。

洪氏虽然是福建一带的名门望族,但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寡母独自一人将他抚养大,含辛茹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原本是大家闺秀的母亲,教会了他很多东西,而他也不负母亲所望,从小便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从一贫家子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位,成为大明王朝中少数的几个重臣之一,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自己曾经付出过怎样艰辛和不足为外人道的努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事到如今,曾经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无限风光,也即将要离自己而去了。

此次突围后,便是能成功返回宁远,只怕皇上贬斥自己的折子,也该到了。

却不知是谁来接手这个烂摊子。

然而,现在并不是感伤的时候,突围尚未成功,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想到这里,闭目沉思的洪承畴,突然睁开了眼睛。

他大步流星般走向帐门,随手掀开门帘,走了出去。

营寨内,依然是一副井然有序的样子,营寨内一片安静,这让洪承畴惶恐的心里,稍稍感到了一丝安慰。
首节 上一节 740/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