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951节

“此事与广西有关,诸位皆知,本官忝为镇南侯,受皇上命令,镇守广西,所以广西一地百姓的福祉,本官也一直将其放在心上,时时不敢或忘。”

“本官打算在开发台湾的同时,也同时进行对广西的开发,但广西百姓贫瘠窘困,筹集资金不易,是以这第三件事,便是本官打算向诸位借款。”

“想要加入商家联盟者,除了必须参与到修筑道路中之外,还必须向本官提供一笔不少于五千两的银子,这笔钱本官将会以两年为期偿还,每五千两银子,到期给付利息五百两白银!”

“本官的信誉,相比诸位都清楚的很,这三件事,无论哪一件,对诸位来说,都是有利可图之事,本官相信,诸君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本官的话说完了,诸君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本官提问,本官一定会尽力向你等解惑。”赵无忌说道。

钱谦益坐在席中,看着一旁侃侃而谈的镇南侯,震惊和钦佩之余,不由也觉得有些嫉妒。

他来到此地纯属偶然,恰逢其会而已,原本是想看个热闹,却万万没想到赵无忌胃口竟然会这么大,居然打算同时在五个地方一起修路,此外再加上一个开发台湾岛,如此之大的手笔和气魄,让钱谦益实在难以掩饰心中的震惊。

这位年轻的镇南侯,所图当真不小,钱谦益暗自想道。

这几件事若是都让他办成功了,那毫无意外地,赵无忌势必会同时成为在这五个地区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五地练成一线,来日若是天下有变,则这些地区自然便可成为此人争霸天下的雄厚资本。

念及此处,作为东林党魁之一的钱谦益,眼中顿时便闪过了一丝冷意。

江浙一带,一向都是东林党人的势力范围,强势如崇祯皇帝尚且都插手不进,赵无忌不过区区一个镇南侯,更是不能让他得逞。

瞬息之间,钱谦益暗自下定决心,福建和广东他是鞭长莫及,但是在江浙一带,自己一定要尽力破坏赵无忌的图谋和计划。

此事无关个人恩怨,说起来钱谦益对赵无忌还是相当欣赏,但处处以江南士绅代表而自居的东林党人,维护的便是江南士绅小团体的利益,他们对于赵无忌企图插手江南,天然便带有强烈的反感。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钱谦益捅刀

更何况在钱谦益看来,赵无忌以秀才身份,这一路走来,观其发展壮大的轨迹上,他对那些地主士绅只能说是普普通通,并无什么优待;

相反,赵无忌对那些底层的百姓却是格外照顾有加,这样一个人若是插手江南,势必会造成江南整个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

并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管理下的地方,商业繁荣,农业发展,百姓富庶,哪里都很好,但唯独地价是下跌的。

没错,是地价下跌,准确地来说,是耕田的价格下跌。

在古代,耕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有了田地,哪怕自己种不了,也可以雇人耕种,收获的粮食两家分成。

所以在大明,衡量有钱人的标准之一,便是他有多少田地,田地越多,这人越有钱。

田地多的人,就可以过那种躺着赚钱的日子,每年什么都不用干,到了秋天去收租就行。

在大明朝,老百姓赚钱的方法其实并不多,要么经商,要么做手工业,要么就是耕田。

经商风险大,不但有赚有赔,并且当时的治安也不好,新手贸然去经商的话,很容易连命都搭进去。

手工业通常需要有手艺在身,并且收入也不是很高。

也只有做农民这一条路,是大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姓民众的选择。

而他们想要做农民,首先得有地,没有地,就只能租别人的地种,随着明朝末年流民的日益增多,地租也是水涨船高,钱谦益等大地主的日子可谓是越过越滋润。

紧随而来的便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穷,地主越来越富。

李自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打劫富人,赈济穷人。

李自成的军师李岩给他想出个口号,叫‘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句话,真是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心坎里去了。

但国家或者集团,必须要有税收啊,要不拿什么养兵?拿什么搞基建?拿什么赈济救灾?

李自成不跟农民收税,所以他只能吃大户,抢大户,这让他天然便站到了几乎所有地主阶层的对立面。

在历史上,吴三桂宁可投靠满清,也不投降李自成,这其中未尝没有这种考虑。

而赵无忌,对于这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解决办法跟李自成迥然不同。

地主阶层的田地,赵无忌不去动,他不动这些地主们的蛋糕和命根子,他的办法是开辟全新财源。

赵无忌用各种工坊,如纺织工坊,冶炼工坊,玻璃工坊等等,用这种工业化的雏形,去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也就是用工业化来吸纳大量的失地农民。

农民一看,可以去工坊做工,工钱开得比种地多,并且旱涝保收,不用像种地一般看老天爷的脸色,于是纷纷趋之如骛,跑去赵无忌的工坊去了。

这样一来,那些地主可就惨了。

毕竟耕田不能自己往外长粮食,必须得有人耕种。

但现在市面上没有那么多的闲散人口了,原本找不到耕地种的农民,都跑到赵无忌旗下庆记、和记的工坊去打工了,这下这些地主们,可就慌了神。

原本租地的价格是三七分,农民三,地主七,现在农民一看工坊给的工钱多,所以就不去种地了。

找不到人来耕地的地主们,不得不忍痛把地租一降再降,有些地方甚至地租相比原来,完全颠倒。

依旧是三七分,不过农民七,地主三。

这样一来,地主们躺赚的好日子就没了,并且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田价格,也随着地租的下降,一路下降。
首节 上一节 951/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