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第一败家子

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124节

这一次,上官仪并没有推辞。
接过包裹之后,上官仪对李愔说道:“今日上官仪到天下第一楼来对对联,其实是因为囊中羞涩。承蒙殿下馈赠,上官仪就厚颜收下了。”
听到上官仪的话之后,李愔不由哈哈大笑,心知上官仪是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李愔不由问道:“上官公子,你可有住处?如果没有的话,不妨住进我王府里面。我王府之内,有数千藏书,可供上官公子随意观看。”
在古代,可不比现代有这么好的条件,想看什么书,随时都能买到,甚至在网上就能在线阅读。
在哪个时代,想借书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数千藏书,对哪个时代的书生的诱惑力,堪比大宝剑。
并且李愔又说了一句话:“上官公子,如果需要的话,本王还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主考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继承自隋朝,还并不完善。
当时的考试,不糊名,改卷人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因此,这里面暗箱操控的地方很多。
有很多考生,会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喜欢你的诗作,那么成了,这一科,你十有八九会高中。
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功夫在场外。
比方说,唐朝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考进士科之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这首诗猛一看上去,是写的一个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醒来,天快亮了。
丑媳妇马上就要见公婆了,新娘子很紧张,化完妆之后低声问夫婿,我画的眉,合不合潮流?
但是这首诗真正的意思呢?其实是朱庆馀在问主考官张籍,不知我的诗文,能入您老法眼否?
然后很妙的是,张籍给朱庆馀一个明确的答案,写了一首回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哎呀,你长得贼拉漂亮,就跟西施是一样一样的,你就不要谦虚和担心了,我看好你哦!
这两人这一唱一和,成为千古佳话。
这种在现在看来很羞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常态。
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干过这种事情。
当时他拜访韩荆州,就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其中有两句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估计金庸老先生的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就是从这两句套过来的。
中间还有一句: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意思就是,我才思敏捷,你快考考我吧。随便出个题目,我都能洋洋洒洒写一万字而不用思考!
当时的李白,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当时大概还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当时还是愿意做官,力求上进的。
只可惜,这位韩荆州并不待见李白,根本就没给李白机会,最终也没成为千古佳话而流传。
但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如果李愔愿意为上官仪引荐主考官的话。
有李愔的身份,再加上上官仪的真才实学,可以让上官仪马上脱颖而出。
不过,李愔的提议,却是被上官仪给婉拒了。
上官仪诚恳地说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更愿意凭我的真才实学考中,在下告辞!”
看着上官仪从容远去的背影,李愔不由摇了摇头。
根据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官仪这一次应该是考中了的。
这可是宰相之才啊!
如果能拉拢在身边就好了。
可惜,如果自己强要不让他参加科举,留在身边,估计这上官仪也不乐意啊。
强扭的瓜不甜,也只能随他去了。
现在李愔真的有些着急,武将还稍微好一些。
但是有治世之才的文人,能被他所用的,真的太难找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贴身保镖(二更)
上官仪啊,宰相之才啊!
李愔真的很惋惜!
但是这种事情讲究两厢情愿,不能强求。
就在李愔正在思索着,到底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可能将上官仪拉拢到自己身边的时候,皇宫里面的力士前来传旨,皇上要召见梁王。
嗯?
本王最近似乎没做什么错事吧?
父皇又有什么事情召见我了?
怀着无限狐疑,李愔来到皇宫之内。
御书房中,李世民黑着脸向李愔问道:“愔儿,你最近过的很悠闲啊?”
李愔诚惶诚恐地说道:“父皇,并没有啊!儿臣最近苦读经书,钻研学问,过的很充沛呢!”
啪!
李世民一拍桌子,厉声问道:“那你答应朕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呢?拿了朕的五千贯钱,怎么到现在还一点动静都没有?”
额——
这个问题,李愔能说自己都给忘了吗?
本来如果没有遇刺事件的话,李愔已经准备做这件事情了。
可是经过遇刺事件之后,李愔就把这件事情抛诸脑后,居然给忘的一干二净。
但是这种事情,那是打死都不能承认啊!
于是,李愔不动声色地说道:“父皇,这么大的事情,儿臣怎么会忘记呢?儿臣早就准备好了,至多一个月内,就能制造出价格低廉,洁白如雪的白纸。”
听到李愔的回答,李世民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似乎想起了什么,不由说道:“对了,像是卫生纸,你也一并制造一些。皇宫之内的卫生纸已经不多了,尽快送一些来。”
在用过一次卫生纸之后,李世民就彻底离不开它了。
连带着长孙皇后等人,也都喜欢上了它。
用过之人都说好。
不过,李世民手头只有那么一卷,大家都用,很快就用完了。
不得已,李世民只好到含象殿里又顺了一卷回来。
杨妃就住在含象殿之内,杨妃哪里,自然是少不了这东西的。
但是堂堂天子,居然要跑到自己的妃子哪里顺东西,这说出去简直没脸见人了。
而偏偏这家伙只知道孝敬自己的母妃,而不知道孝敬父皇,还非得要自己提醒不可!
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愔不由在暗中偷乐,还不敢流露出来,忍得很辛苦。
半晌之后,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对李愔说道:“愔儿,你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你做的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为父皇做的,也是为我大唐做的。”
“有过要罚,有功就要赏。你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父皇如果不赏赐你的话,似乎都说不过去了(连读者都看不下去了:)),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沉思片刻,李愔不由说道:“启禀父皇,能为父皇分忧,能为我大唐做些事情,都是儿臣的分内之事,又怎么敢向父皇讨要赏赐呢?”
李世民感慨道:“如果朕的儿子,都能像你一样明事理就好咯!但是有功就要赏,说罢,你想要什么赏赐?”
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愔不由感慨万千。
要不要这么抠啊?您要真想赏赐的话,直接赏赐下来不就好了嘛?你问我,让我怎么说?
如果按照李愔的功劳的话,现在大概可以封赏他更大的封地,更换封号。
但是李世民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恐怕李愔会成为众矢之的。
李世民一直没有对他封赏,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而李愔自己,就更不会要这些虚名了。
反正在没有去封地之前,这些都是虚的,顶多封赏更加丰厚一些罢了。
但是现在李愔日进斗金,差这点钱吗?
首节 上一节 124/10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节度使

下一篇:大明春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