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第一败家子

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585节

唐军这边,李愔也是果断挥手,大唐骑兵,顿时迎了上去。
双方的距离,本来就不远。
在双方骑兵快速冲击之下,他们的距离迅速拉近。
不多时,就来到了大唐的射程之下。
唐军手中强弩已经准备就绪,果断的按动机括,发射弩箭。
此时,薛延陀士兵后方,他们的军师薛延年,正表情冷峻的看向战场。
等到双方开始冲锋的时候,薛延年隐隐间感觉,大唐士兵的状态,似乎有些不对劲。
这些大唐士兵,和之前和他们交手的三千唐军,精气神完全不同。
而接下来双方靠近,唐军按动机括,发动弩箭射击的时候。
薛延年心里的不安,更加强烈起来。
在这个距离根本就够不到啊,唐军为什么会在这个距离发动攻击呢?
并且,他们发射的弩箭,也和之前唐军射出的箭矢,完全不同。
嗖!
嗖!嗖!
下一刻,大唐的弩箭,如同雨点般落入薛延陀骑兵阵营之中。
薛延陀骑兵,顿时倒下了一片。
嘶!
好强劲的弩箭!
难道之前,唐军真的在藏私不成?
接下来,薛延陀骑兵,同样开始了抛射。
只不过,他们的箭矢,很难破掉唐军盔甲的防御。
他们对唐军造成的伤亡,少的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很快的,双方就收起弓弩,开始短兵相接。
战场上的局面,让薛延年眼皮狂跳,已经后悔到了极点。
双方刚一接触,几乎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但是却是他们薛延陀方面,被唐军杀的一边倒。
唐军的武器异常犀利,可以轻易的斩断他们士兵的兵器。
唐军的盔甲,异常坚固,他们薛延陀勇士的兵器砍上去,根本就破不了人家的防。
而唐军的勇武,更在他们之上。
刚一接触,他们就被切瓜砍菜般,遭受到唐军的屠杀。
此时,薛延年很想将士兵全部召集回来。
他现在不想和唐军打了,他只想撤退。
他现在才相信,原来薛延寿所说的,都是真的。
唐军一直在对他们示弱,实际上,唐军的战斗力极强,他们薛延陀勇士,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是他想撤兵就能撤出来的。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果这个时候撤兵的话,唐军尾随追杀,他们必将损失惨重。
可是,如果不撤兵的话,一直这么打下去,他们的损失,只怕会更加惨重啊!
不行,必须要想个办法,既能够撤出来,又不会损失太严重才成。
就在此时,唐军的后军,李愔手中确是拿着一个遥控器,轻轻的按下了其中的两个按钮。
轰!
顿时,在薛延陀骑兵所在的两片区域,顿时冒出熊熊大火。
薛延陀骑兵方阵,顿时大乱起来。
这些区域,都是昨天晚上,李愔派哪些步兵悄悄布置下来的。
步兵身上都穿着迷彩服,在草原上潜伏,根本就不虞被薛延陀士兵发现。
只需要在几片草地上,撒上白磷制剂就足够了。
当然了,还需要埋下一个小小的遥控引爆器。
而现在,果然是收到了奇效。
大火一起,薛延陀骑兵的阵型不但是大乱,已经处于将要崩溃的边缘了。
这个时候,薛延年简直要吐血了。
现在,他真的是后悔死了。
原来薛延寿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原来唐军真的好像拥有魔法,可以随时点火。
当然了,薛延年相信,唐军一定用了某种手段,不可能随时动用魔法点火。
不然的话,他们还需要示弱吗?
直接放火烧他们不就完事了吗?
但是纵然如此,对他们薛延陀大军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啊!
自己昨天,真的太武断,也太经验主义了!
如果不是直觉的认为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而是派人调查一番的话,那里还会犯下这种错误?
唉,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薛延年牙齿紧紧咬着下嘴唇,因为用力太大,将嘴唇都咬破了,丝丝鲜血滴落。
而薛延年,似乎毫无觉察。
“撤!”
关键时刻,薛延年终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断,那就是果断的选择了撤退!
纵然这时候撤退,他们的损失会非常非常之大,甚至会损失将近一半的兵力。
但是如果不撤退的话,只怕就都要留在这里了啊。
因为,他根本料不到,唐军到底还有什么布置,什么后手!
薛延陀开始鸣金收兵。
薛延陀的后军,迅速变前队,开始迅速撤退。
眼前的战场,已经变成了绞肉机,后军的士兵,心惊胆颤,瑟瑟发抖。
这时候撤军,他们太兴奋了。
就连他们胯下的战马,都比平时跑的更快。
前军,飞快的撤离,紧跟着是中军。
而中军之后,可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如此好的一个机会,李愔又怎么会眼睁睁地放他们离开呢?
在李愔的指挥之下,唐军迅速将剩下的薛延陀士兵,团团包围住。
唐军锋利的刀锋,坚固的盔甲,强悍的战斗力。
还有诡异的大火,更重要的是,就连他们的军师都抛弃了他们。
这让被留下来的薛延陀士兵,毫无斗志。

第五百八十二章:抢掠
第2章
留下来的五万多薛延陀士兵,全部选择了投降。
李愔收缴了这些薛延陀士兵的盔甲和兵器,派人将他们押送回去。
最近几年,大唐的发展速度很快。
大唐的人口,也在急剧的增长。
但是人口基数单薄,再者说,新增长的,可都是小娃娃。
至少还需要十年功夫才能派上用场。
现在大唐缺人啊,用工缺口非常大。
有了这些被俘的薛延陀士兵,真的是太好了。
首节 上一节 585/10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节度使

下一篇:大明春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