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023节


皇上走了!

就这么于皇陵之中走了。

这一天的雪下的很大,在朱由榔气息渐无的时候,那雪更大了。扶抱着皇上的王坤看着皇上,尽管那脸上的似乎已经溃烂了,可是他却能看到一丝笑容。

皇上是含笑九泉的。

王坤知道皇上为什么会笑出来,因为尽管他无颜面对祖宗,但是却也无愧天下了,至少现在满清已经被赶出中国了。

“皇上驾崩了!”

这消息于京城之中不胫而走,通过酒楼、戏园子、各地会馆以及其它各种百姓聚集的热闹之处,在那里传播着,不过只是短短半日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内外城。

从城门紧闭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已经猜出了,这京里头肯定是出大事了,可是那会谁都说不好,顶多也就是消息灵通的传出一句皇上病倒的消息。可皇上既然病倒了为何还出仪仗往西陵去啊?

虽是不解,但是在朝廷明发诏旨之前,人们还只能躲在一旁悄悄地瞧着、看着,顶多也就是找个知心朋友如此这般煞有介事地比划一番。

“皇上的岁数才多大啊,也不过就四十,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好好的,说驾崩,就驾崩了?”

“唉,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说得准呢?譬如你吧,指不定今天晚上上床睡着了,明个保不齐那眼睛可能就睁不开了。”

“他么扯什么哪!我倒听说,是因为宫里有有汉奸,皇上一进宫,就让汉奸给下了毒!你忘了,那宫里头的宫女可都是旗下的秀女?那些人,指不定一门心思的想要给她们的主子们报仇哪!”

“你这人一说话就是汉奸什么的,我可是听说了,那是因为皇上没有那个命数,不是真龙天子,自然受不了那个气运!”

“鬼扯个什么气运,朱家的皇上没有,那爱新觉罗家的没有,就这么一下就走了!别是有什么蹊跷吧?”

“嘘。你他么乱说什么呢!这是该你说的话,你老实点吧,突然不突然,关你屁事!”

也许是因为在满清的治下呆久了,所以百姓们也都习惯了“莫谈国事”,也都习惯了“祸从口出”,尽管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大明,可在过去的小二十年间,他们早就被杀怕了,也谨慎惯了。

尽管没有人敢胡言乱语什么,但是在谣传着什么“气运”以及“汉奸下毒”的同时,同样也有一个谣言在那里流传着皇上是被朝中的权臣毒杀的,那权臣想要当皇帝。

权臣是谁?

没有任何人明说,可大家都知道,那个权臣是何人。不过,却没有人敢有支言片语,毕竟,他们都知道,这刀把子握在谁的手里。万一要是说错的话,那可是会掉脑袋的。

不管寻常百姓如何的小心,可是他们总还是会怎样在私下里小心翼翼的议论,而在议论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那里悄悄的观察着这京中的变化。

首先,那曾紧闭的城门这会也打开了,还有一件事明摆着的,就是这街也不见平常总会出来闲逛的小太监了,而各布庄也都接到了官府的口令,把白布全都卖给官府。这些反常的事引起京城百姓们纷纷猜疑。虽说当年京师闹瘟疫的时候死了不少人,后来李闯杀了一些,清虏杀了一些,可城里头毕竟还是有过不少老北京,他们是见过大明天启皇上甚至永历皇上驾崩出殡的排场的,也是知道在皇上驾崩的时候,这京城会是什么个模样,百官会在宫门前痛哭的。

不过这一次,他们却没有看到这一幕,非但没有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显得有些隐密,看到皇家如今办事这样鬼鬼祟祟的,不免觉得有些惊疑,却只是缄口不言,谁都不敢乱说话。

别说的是寻常百姓不敢乱说话,就是武官员也不敢乱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说错了话,说错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不过尽管如此,这投机之徒四海皆有,而在京师之中,这样的投机之徒,更是数不胜数,对于李化熙这位前满清刑部尚书来说,他就一直在观察着,尽管他已经听说了永历皇帝在陵前“传位”的那番话,可他却在小心翼翼的等待着,被某除了官职留用的他,一直希望能够重新回到中枢,自然不会放过眼下的机会,可他却又极为小心,毕竟,他并不清楚楚王的态度。

终于,在观察几日之后,李化熙终于基本上摸清了楚王的想法,古往今来,但凡是有人想称孤道寡不愿意背负谋朝篡位的恶名,一定要有人劝进才能晋位的。而劝进之人,自然可以得首功。

只是这个功劳,不是谁都能担,也不是谁都敢担。

“楚王定是在等我等劝进之书!”

这天傍晚,李化熙约了王崇简等一众友人于家中相聚时,似无意似有意的说出了这句话,众人听他这么一说,无不是一愣,他们同样也在揣摩着上司,也都隐隐猜出了楚王的想法,只是,皆不知道时机是否成熟。

“莫非老兄收到什么风声?”

王崇简诧异的看着李化熙,他的语气同样也是小心翼翼的,唯恐说错了话。

“风声”

嘿嘿一笑,李化熙朝众人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难道,你们非得等到世人皆知时,再行以劝进吗?”

第136章 心惊(第一更,求支持)

从山海关到沈阳,八百里官道,传递消息需要多长时间?

自秦代起中国的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八百里加急。也就是一天的功夫。

不过,对于忠义军来说,随着山海关至沈阳电报线路的修通,消息的传递不过只是眨眼的功夫。

电报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通讯,尽管自从两年前朱明忠发明了简易的电报机之后,受限于技术以及其它种种原因,不过只开通了数条线路,即便是如此,电报仍然在江北的军政事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过直到今天,电报于江北来说,仍然是绝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可传信千里的“秘密”。不过外界无从得知,但是电报局内部却很清楚自己的职责。

进入十一月份,关东大地已经完全为冰雪覆盖,天气异常寒冷,而且不时会刮起暴风,大雪下个不停。甚至就连同官道也全被大雪封住了。人们在沿官道行进的时候,根本就分辨不清,脚下是不是路,只有路边连绵的电报线杆提醒着人道道路在何处,一根根浸泡焦油后变得漆黑的线杆,就这么屹立于冰天雪地之中。

因为天气寒冷且刮着暴风,结着冰的电报线断了不少,所以在电报站与电报站之间的线路上,总要有查线员去检查以保证线路的畅通无阻。

在查线员顶着风雪于雪地中检查着线路的时候,在驿站的报务室里受限于电流传递距离,每隔数十里都需要设立一座报务室,而官道上的驿站、服务站自然被利用了起来,报务室的规模并不大,不过只有几间房子,其中一间无窗的房间内,一台电报机正啪嗒啪嗒地响着,那是只有内行人才能听懂的密语。

电报机前的报务员都很年轻,实际上不过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模样,他们都是军队培训的报务员。虽说年青,但是经他们手收发的电报纸条,恐怕早就不下数千丈了,不过即便是如此,在收报的时候,他们看着纸条的时候,也会皱着眉头,去拼读那些点横然后将会译成数字,汉字电报码采用的是四位阿拉伯数字作汉字代号,每一个汉字对应一个从 0001 至 9999 的四位数,而电报员除了要记住10个数码的电报码外,还要记住数千个汉字四位电报码。所以电报员的培养也极为困难。

不过即便是工作量极大,但如果译出了几千丈的电报条之后。他们往往就能根据电报机的嗒嗒声,就能把电的电码译出来,然后一个四位电码抄在纸上。与此同时,他们的脑海中就会译出刚刚收到电。

“沈阳,同发往下站”
首节 上一节 1023/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