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108节


“应该用不了多久了。”

“哦?先生何出此言?先生可是听到什么消息?”

王化行看着玄烨笑道。

“这何须听到什么消息,只要看报纸便可得。去年明朝初定,为何明朝新君不愿西征?不是他不愿,而是因为他不能,当时虽说闽郑已经尽数归他,可是闽郑之中,兵卒数十万,再加上闽郑府中权贵,这些人如何安抚?还有广东的李定国,甚至就连同重庆的李来亨,这些人,他要想办法解决,若是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他冒然用兵陕西,万一兵败,又会有什么可能?”

明珠见王化行谈兴起来,则在一旁为他倒杯茶,然后,趁空插话说道。

“你的意思是,明朝是要先安抚国内,然后再用兵西域?”

这倒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皇上身边的明珠自然知道,现在明朝内部同样是内患重重,李定国、李来亨,都是明朝的内患。

“李定国、李来亨虽然已经称臣,可是他们又岂敢轻易离开广州、重庆?别忘了,洪士铭他们是怎么死的!”

提到洪士铭等人的“意外”时,王化行的唇角微扬,然后说道。

“洪士铭等人行船至湖中,船沉而死,虽说是意外,可世间又岂有不活一人的意外?”

摇头轻叹着,王化行继续说道。

“明朝的兴乾皇帝,是绝对不会容他们活着到达到京城的,洪士铭他们一死,李定国、李来亨他们又会如何?别人不说,李来亨可是李自成的侄子,崇祯皇上是怎么死的?兴乾皇上可是崇祯的儿子!”

王化行的这番话,让玄烨深以为然的点着头。

“李来亨不敢离开重庆,李定国呢?他又岂敢离开广州?他们两人又岂会交出兵权?万一交出兵权,会不会也意外死于沉船?”

提及“沉船”的时候,王化行自然想到了另一个人。

“当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时,韩林儿也是莫名其妙的因沉船而死,洪士铭等从也是如此,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不敢交出兵权了,这大明现在内患尚未清除,他又岂会用兵陕西。”

“那么先生的意思是,明朝必定是除掉两李了?”

“必定如此!”

“那两李又能抵挡多长时间?”

“以一地而敌一国?两李又岂不知自身实力?想来两李最终,必定是会入朝的。一但李定国入朝,李来亨就是独木难撑了,至于李定国想来,兴乾皇上总会留他性命的。”

“两李入朝之日,就是明军西征之时。”

玄烨长叹口气,那神情中尽是与其年龄不相仿的凝重。

“那么以先生看来,还有多长时间?”

“多则两年,快则年内!”

王化行的回答,让玄烨沉默不语的坐在那里,一年、两年,对于大清国来说,看来是没有多长时间了。如果再不往西去的话,大清国恐怕到时候,连想要往西的机会也没有了。

“可,先生,即便是大清撤往西域,万一明军穷追不舍,到时候又该如何?”

抬头看了玄烨一眼,王化行反问道。

“西域距西安尚有不下五千里,如此万里之外,即便是其劳师远征,又有何惧?”

王化行的反问,让玄烨沉默片刻,虽说王化行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可是玄烨在沉吟片刻后,还是开口说道。

“先生,学生前几日在家中得知,明朝已经修成“铁马路”,那“铁马路”只需数马,就能拉动十数万斤货物,若是明朝大修铁马路直至西域,到时又岂有劳师远征的道理?”

身为皇帝的玄烨自然比王化行了解的更多,“铁路”刚一筑成,他这边就已经知道此事了,自然也知道对大清的威胁。

“一路尽聚九州铁,熔铸几费炉中烟?”

道出这么一句从报纸上看到的诗后,王化行反问道。

“往西域五六千里,恐怕尽集天下之铁,也筑不成这等铁路,如此又有何患?”

对于这句诗,

第9章 游必有方(第二更,求支持)

“社学者一社之学也,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者名社学云凡在城四隅、大馆统各社学以施乡校之教,子弟年八岁至十有四者入学,约正、约副书为一籍,父兄纵容不肯送学者,有罚有司”

皇明经世编

在崇祯之前,因为洪武八年正月高皇帝亲下谕旨“命天下立社学”,尤此大明开始了两百余年大兴社学,以恢复蒙鞑奴役时遭受重创的化,也正因如此,大明的教育制度有可能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而在江南等教兴盛之地,其受教育广泛程度甚至超过20世纪前期的欧美国家。一般情况下,孩童虚岁八岁可以入学,而且村中大多数男童都会入学,即便是女童也会因为家中长辈教育,能够读书,写字,这也是明代流行的原因。

不过,所有的一切,在甲申年,随着满清的入关和屠杀而改变了,不到20年间,天下的社学几乎不复存在。即便是后来又有些地方恢复了社学,但是不再是所有人都能读的起的,只需要50要钱束脩的社学了。不过即便是如此,很多人仍然会在家庭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读书,李龙就是在八岁时入社学读书的。

社学并不是私熟,在这里读书的孩童接受的教育不是如何写八股章,而是识字读的基础教育,学的是读,写,算以及政府颁布的法令,当然还有礼仪。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时候,社学是培养不出秀才,举人的。很多人读完社学后,仍然只是一如以往的生活,他们不是“读书人”。

在满清被击败,大明中兴,年号变成了兴乾之后,社学再次受到了重视,于大明那会不同的是,除了社学的老师学生免除徭役外,朝廷还给社学的老师发放禄米一月2石米。米粮不多,但是却也足够老师和家人维持生活,而社学的束脩也限制在50100,根据地区的不同,由地方官府决定。官府的扶持是有代价的重新恢复了旧制度。甚至有了些变化。

“子女年八岁至十有四者入学,约正、约副书为一籍,父兄纵容不肯送学者,有罚有司”。

按律所有的孩童无论男童女童都要入学,而老师的禄米是由漕粮支付,为了争取百姓对于迁都的支持,朝廷将漕粮改为社学老师的米粮!
首节 上一节 110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