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138节


潘明礼的曾祖父是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训,四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潘季训在治河中,总结了前人对于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而潘家在治河上也是家学渊源,正因如此在河务总督的人选上,最终朱明忠选择他作为河务总督。

“现在北河道修建的怎么样了?”

朱明忠提到的“北河道”,指的是利用北直隶境内的北宋黄河故道让黄河改道北流。

将黄河改道北流,这是治黄治淮的关键。自从南宋时黄河夺淮,河道由北改南,再到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但这并不符合现在大明需要,所以两年前,朝廷才决定利用北宋黄河故道,让黄河改道北流。

“陛下,北直隶黄河故道,虽说已经荒废数百年,大多数河段只剩一堆沙泥,虽然经人工挖掘后既可恢复如故,可如此一来工程量极大,预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方可完成河道挖掘。”

十年!

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十年用十年时间的换取一劳永逸,倒也值得。一但黄河改回北宋故道,自荥阳北流入海,那么淮河的压力就可以减轻。”

之所以治理黄河,是为了解决淮河的问题,现在淮河位于京畿道内,关系着京师的安危,自然不能像明代治理黄河一样只想着“保漕”、“保运”,现在对于大明来说,最关键的是恢复淮河河系,

“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淮河下游入海通道,造成淮河两岸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这也是淮河两岸旱涝不断的根本原因。黄河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现在虽说淮河下游部分河床已经被抬高,令先祖当年“蓄清刷浑”,淮河含沙量较少,水清,为了加强冲沙力量,令先祖又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淮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入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认为,这样清口以下的河道,便会更为通畅。不过这一工程效果不大,因为淮河水少,不敌黄河,清水很难顺利入河,可一但黄河北归故道,没有了黄河河水补充,“蓄清刷浑”自然也能起到效果,久而久之,相机放水冲刷河道,淮河河道应该能够恢复旧时模样,如此淮河流域自然可以恢复”

听着陛下的话,尽管对于陛下这种“黄淮各复其道”的治河理论早已经研究过无数次,但潘明礼仍然会惊讶于陛下的治河方略。其实说白了,这个治河理论,就是采用一定的人工干预,进面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黄淮两条河道的旧貌。

“淮河为害的根本原因是入海口为黄河所夺,只要恢复其入海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至于黄河”

沉吟片刻,朱明忠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问题的根本在于河沙,而黄河上绝大多数所有的河沙,都来自于陕北,自从秦汉于陕北地区垦殖,伐尽山林,变草原为耕地之后,黄河就不可逆转的成为一条泥河,所以,治黄的根本还是治少,而治沙的根就是陕北。那里本就贫瘠不适合耕种,待陕西收复之后,朕计划将陕北各府县裁撤,百姓迁移至东北或者四川等地,陕北完全封禁,二十年内,若是陕北地区无人伐木、种植,其当地的树木就会生长起来,耕地也会变成草地,只要没有人去破坏,那里的环境,必定会在几十年内恢复如初。”

封起来就长草了,这是二十一世纪一位环保专家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论,生态系统也如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适应环境和自我修复的各种能力。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促使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

类似的试验不仅在北方的治理沙化土地的过程中取得成效,在南方治理荒山时,同样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果。只要大部分生态退化没有超过生态阈值的地方,均可借助自然力恢复,人工恢复应为辅助措施。自然力恢复尤其适合广阔的沙地草地、草原、荒漠、南方山地、北方山地之阴坡等。因为那些区域土壤保存较好,且具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热、光、养分等有利条件。在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应提倡自然力恢复。

或许在二十一世纪无法做到将陕北地区的人口迁移,然后封区育林育草,但是在这个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天灾人祸之后,陕北地区的人口不过只有区区几十万,加之无论是四川或者东北,都需要移民补充,迁民封地恢复环境,自然也就没有问题。

只不过,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完全恢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朱明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之力下时间会修复一切。

“淮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根。”

默默的念着这几个字,潘明礼发现几乎每一次见到陛下时,都能学到很多颇为新鲜的学问,沙的根在陕北?虽说好奇,但他并没有发问,将来等到陕西收复之后,他肯定会过去仔细调查一番。

“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在与陛下谈论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河务之后,潘明礼犹豫片刻后,说道。

“尽管直言。”

“陛下,臣以为北宋故道,应该修以北派,而不应是更省时的东派。”

潘明礼的建议让朱明忠一愣,北宋时的黄河入海口并非只有一处,而是“两股河”,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黄河从澶州横陇埽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从沧州南入海。庆历八年河决澶州胡埽,从现在的天津卫入海。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而这次挖掘废河道,之所以选择东河道,是因为东河道更短。

“哦,说说你的想法。”

朱明忠已经预感到潘明礼要说的话,肯定有他的用意,便示意他说下去。

“陛下,虽说东派、北派河口相隔不过数百里,而河道距离也不过数百里,可是北派河道却横穿整个北直隶,自从黄河夺淮之后,北直隶旱灾不断、土地贫瘠,也与黄河南移有很大关系,如果黄河沿北派河道北移,黄河沿线必可多少千百万亩的水浇良田,如此,北直隶地方必定可复为北宋时的米粮之乡,如此,北方边地再无粮饷之忧。”

潘明礼的建议,让朱明忠微微一愣,当初选择东线,是因为东线相比北线短了几百里,可以节省时间、工费,可现在他的建议,却又让朱明忠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借助黄河恢复北方农业。在这个时代区分土地良劣的就是水,水浇地就是最好的良田,有了水,北直隶的农业就能再次发展起来,那些亩产百斤甚至几十斤的田地,可以变成亩产二百斤良田,相比于长远的回报,增加的开支和工期似乎并非不可以接受。

尽管心里倾向于潘明礼的建议,但朱明忠并没有马上表态,只是略微点头说道。

“此事,你回头上个折子,交给内阁讨论,这船舱里有些闷?走,到外边透透风吧。”

站在的船头上,看着这浑浊的黄河,朱明忠不由得心潮起伏。黄河水清而圣人出,也许再过个三四十年,这黄河水便不复今天的浑浊了,也许到那时,这黄河也就是名不副实了

第32章 青年(第一更,求支持)

“十年之后,恐怕就是舟船不能入开封了!”

在船抵达开封码头的时候,看着热闹非常的码头上那些扛活的力夫,朱明忠暗自想到,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在几年后,他们就会失业,毕竟,一但黄河改从荥阳北入回归宋时故道,新河堤截断黄河之后,没有河水的补充,荥阳以下的大多数河道就会荒废,如开封等地已经地表齐平的河道,也许会成为良田,有些地方则会变成小湖。

对于黄河北岸的中都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不过只是河名的变化,淮河会沿着故道入海,没有河沙冲积,郁州岛不会大陆相连。海州港也不复淤积的威胁,甚至就连同苏北海岸的淤积沙岸也会迅速塌陷,慢慢的恢复旧时的海岸线。

当然,对于开封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没有了便利的黄河水运,这座河南府城的未来又会如何发展?

不过,这并不是朱明忠需要考虑的,离开了船后,朱明忠就扮做客商,几名侍卫等人则装扮成随从。悄悄地的进了城。

微服私访,在后世,这往往只存在于影视剧之中,而现在身为大明皇帝的朱明忠却很喜欢微服出访。身为皇帝总要接点地气。虽说现在的报纸可以让他不至于像过去的皇帝一样消息闭塞,只能告奏折了解外界,但他却更喜欢通过微服出巡,亲自去了解一些事情。

作为府城的开封,自然是热闹非常,不过对于逛街,他倒也没有什么兴致,于开封城内逛了一圈后,朱明忠便对身边的罗恩成说道。

“玉辅,太阳已经下山,也该打尖吃饭了,今天晚上住的地方准备好了吗?”

“公子,您看是住在城内,还是住城外,城内倒有几家不错的客栈,不过若是论起环境的的话,还是大梁书院的环境更好一些。”

“大梁书院?”

朱明忠微微愣了下。

“公子,大梁书院是两百年前天顺五年提学副使刘昌创建,建成后,即便是开封城内最好的书院,崇祯十五年,闯贼兵围开封,为破城挖开黄河,水淹开封,书院被毁,当年忠义军收复开封后,王府划拨了5万两专款,再加上河南本地士民捐赠,书院才得已重建,其非但学风类似清河书院,就是书院也与清河书院相似,书院内外景致极佳,住宿的话,在那里倒是再好不过。”
首节 上一节 113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