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170节


对阎尔梅的指责,朱明忠并没有反驳,而是用现实加以驳斥。

“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幼子,难道就因为没有继承权,就一事无成了?他们可以参加官考试,可以考入军校,正由于幼子们没有继承权,所以他们才不得不独立开创新生活,他们会从事各行各业,而且朕相信,他们会在各个领域内取得相应的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却恰恰又起到了另一个作用化的传播者,他们把勋贵之家优质的教育传递到了民间。”

不仅仅如此,突然朱明忠的眼前一亮,他的神情甚至变得有些激动。

“现在,天下皆知朕将分封宗室于夷地,令其教化夷地,如果说是我大明仍然实施“析产制”那么必定是人人窝在家里等着分财产,非但没有创业之心,同样也没有冒险精神,可如果幼子们失去继承权,为了生活,他们不仅需要创业,而且也会纷纷投奔宗室,于异域开枝散叶,这岂不比过去一家一族固守一地要好?”

长子继承法,带来的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除了长子之外,幼子们会因为没有继承权而纷纷离家自谋生路。那么这些幼子们都去了哪里了呢?出路无非也就几条,要么去经商,要么去考取官,要么从军。正是因为这些幼子们的分散流落,不再依靠家族生存,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像中国一样动辄形成数十数百,甚至数千人口的大家族,宗族的势力,也会在这种长子继承中被迅速瓦解。

如果全天下都是这种“长子继承制”,那么,势必会造成另一种结果大量的幼子因为没有继承权,他们必定会涌入城市,但是城市中并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做出另一个选择离开本土,前往殖民地或者海外的诸侯国,在那里开拓自己生活。

而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良好教育的贵族幼子,给诸侯国带去了化,而平民幼子给诸侯国带去了人口。如此一来,海外扩张最基本的两点也就得到了解决明与人口。

而中国呢?

国内有人口也会因此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激增的人口因为继承权的问题的会主动的流向海外,而不再是被动因为天灾或者流放不得不远处海外。

在这一瞬间,朱明忠似乎知道了为何西方能够建立大会量的殖民地,不仅仅是因为君主们推崇向外扩张的化,实际上是“长子继承制”制的必然结果,因为殖民地可以让无路可走的幼子们得到到安置。

而对于千年来皆言“人离乡贱”的国人来说,“长子继承制”可以逼迫他们离开本土,逼迫他们去冒险,去创业。

当然,贵族的数量也会一直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出现以家族为纽带大贵族,没有继承权幼子们,必定会为了生活离开家族的庇护,自谋生路。

于异域开枝散叶,这岂不比过去一家一族固守一地要好。

陛下的话让阎尔梅甚至无法反驳,毕竟,在皇家子弟都要分封夷地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说这不好,既然皇家都能为了“天下大同”去“妄顾人伦”,那么勋贵和百姓,难道不应该与君父同?

知道不能再用妄顾人伦去辩解的阎尔梅,略加深思,然后说道。

“陛下,若是实施长子继承,那么幼子们离家后迫于生计,必定会分散流落,居无定所,如此一来,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纵是勋贵也要面临着长子或是因病早殁,或是因意外早殁,或是死于战争的可能,即使地位很高的勋贵也无力逃脱这些,而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她家庭成员依序递补,没有继承人的话可依据其遗嘱经由陛下恩准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地封号。过去其家人齐聚于一地,自然没有什么,可幼子们离家后迫于生计,很有可能不知去向,况且他们分散于各地,一但主家长子早殁,到时候应该由谁来继承爵位?这势必会引起继承混乱。别说是普通勋贵之家,就是皇家,将来恐怕亦难免俗,当年武宗无后,世宗袭位就是前车之鉴!”

阎尔梅的提醒,让朱明忠一愣。

武宗无后,世宗袭位!

当年为何会立世宗?世宗真的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吗?

第一顺位继承人,想到这个词朱明忠笑说道。

“这个简单,爱卿这么一提醒,朕反倒是忽视了我大明的皇位传承,朕明日就会下旨宗人府与内侍府共同拟定皇位继承法,这个原则就是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因,即是从”

原本想要说朕的后代,可话到嘴边,朱明忠便还是改口说道。

“以朕的嫡长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然后按照长幼继承王位成为继承人,这个顺序先是朕的儿子,然后再是我大明宗室按照宗枝远近排列。这个顺位继承,每年都要进行更新,一但制定成宪,自此之后,我大明皇位继承,就必须以此法为准,如此,当年鲁王监国与隆武冲突的旧事,也就可以从此避免。”

相比于英国在18世纪制定的皇位继承法,皇明祖训中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实在是太过粗略,也正是这种粗略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尤其是清虏入寇后,江南武更是争相立君。只有用法令的形式确定继承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臣武将“立君劝进”的心思。

原本朱明忠是想局限于自己的子嗣后代,但是想到自己名义是崇祯的儿子,不能那么干脆利落的把宗室完全撇开,而且将来他们分藩海外,还需要靠着海外各藩也有权继承大明皇位,来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就像后世的英国,由于欧洲各国王室通婚的结果。很多欧洲国家的君主和王族也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而且超过900人都有资格继承王位。

有众多的继承人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加以操作的话,还有够加强与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个继承权权让他们明白自己不仅仅是诸侯国的大王,同时还是大明的皇位继承人。

“至于勋贵嘛,可以皇位继承法的顺序继承为原则,勋臣家自行编定家谱,顺序继承为原则,编定顺序继承人,而幼子们在离家之后,他们的责任就是要书信告知主家自己的位置,子女生育情况,以便列入的家谱,供主家编定顺序继承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操作的时候,必定会面对一些问题,可是朱明忠有制度总好过没有制定,相对严格的顺序继承,可以确保勋贵家族传承,最终他们会成为大明的贵族团体。

“当然,朕相信,那些幼子如果离开了主家的庇护,前往殖民地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创造出不逊于祖先的功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成为”

想到现在正在似定的诸侯国的章制,朱明忠笑看着阎尔梅说道。

“当然,诸侯国虽是自理内政,却不能擅自封公侯,这些都要请示中央朝廷,不过虽不能封公侯,但是可以封君的,君的封号于诸侯国内不比封侯低,也不在、朝廷限制之内。封君、封士,也是都是诸侯新贵,用卿。”

颇为亲近的喊着阎尔梅的字,朱明忠笑说道。

“朕没记错的话,用卿你除了长子于军中服役外,尚有幼子数人,若是他日其往诸侯国闯荡,不定亦可于那里得大王封君。如此岂不更好?”

第58章 理想(第一更求支持)

许多传统不是一朝一夕中可以改变的。

不过当大明皇位继承法拟定的消息传出之后,还是在天下引起了一番不大不少的波澜。此时谁都不知道因此,几个月后,也就是兴乾四年初成立的勋贵联合会以及制定的勋贵袭位法对于大明的影响,但是后世却将与列位对大明影响最大的法令。

兴乾四年的人们并不知道,尽管那些勋贵家族的“幼子们”被迫流落在外,自谋生活,看似窘迫,但事实上他们从小所受的远远超过普通人的高等教育,且没有继承权后他们为了生存,培养出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社会环境剧变的兴乾年间,各自在社会上扮演了不同的分工,有的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了殖民者和冒险家,更有许多人成为诸侯国的君士。

而在此之间长子出资本,幼子出人或者技术的分工体系也自然也就形成了,而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长子防范幼子谋夺家产,毕竟,法律已经杜绝了幼子继承的可能,幼子只是亲密的雇员而不再是威胁。

而反观自汉代以来的中国历朝历代,推恩令延伸的析产继承制度反而拖了后腿,大资本不断分割成小资本,所以富不过三代。资本完成不了积累,经济负重难行。而且,正是由于除了嫡长子之外,所有子嗣都可以获得一份财产,导致了很多幼子不学无术,贪图享受,缺乏进取性,这也是与欧洲拉开了差距的原因。

不过,对于兴乾三年的人们而言,他们并不知道从皇家开始的,从勋贵到勋士再到兵户最后又扩散至官员士绅百姓的长子继承制,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给予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剧变,但是至少对于一些敏锐人来说,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天下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国之栋梁的士子来说,他们总能率先感受到天下的变化。

位于清凉山的崇正书院于南京众多书院之中,也算是颇为名气,不仅仅是因为南京第一个状元就是在这里进修考中状元,而是因为这里同样也是大明实学的发源地之一,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就曾与此讲学,并奠定了崇正书院虚就实的风气。

当然年李贽与些讲学时,针对“儒者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问,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理学伦理财富观,明确地提出了“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理财”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因此就应该鼓励“治生产业”,“勤俭致富”,而这种不耻言利对于崇正书院的影响,或许在天启、崇祯朝其间,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影响,但是于兴乾年间,崇正书院隐隐已经成为江南最为知名的实学大本营,各种经世实用学问,于书院中传播着。

也正因如此,这里才会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学子于此就读。因为近江的关系,所以书院在去年开辟了航海科,不过因为航海科入仕困难,不为士子所喜,所以这航海科只吸引了少数学生选择。
首节 上一节 1170/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