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408节


林伯钦这样感叹。

“不过应该还是有机会的,毕竟现在尽管学士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多的,就像你学的铁路,这铁路将来肯定会需要很多人,而修铁路又需要大量的铁、炼铁需要煤、需要铁矿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从勘探线路、炼铁、采矿反正,我觉得吧,虽然我们错过了好时代,但是,这个学士,什么时候都会需要的。”

好友的回答,让赵玉真一愣,显然好友也曾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被他这么一说,茅塞顿开的赵玉真,点点头说道。

“希望如此吧”

不过尽管看似茅塞顿开了,可是他的心里却在考虑着另一个问题,他之所以会考虑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大哥的那句话“现在学士那么多,你要考虑好将来做什么”。

也正因如此,在上周学校里来了一名军官在新生中进行招募的时候,赵玉真就心动了。不仅仅是如果他签字的话,可以享受与军校的军官生同等的待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只要成绩合格,毕业后就会被授予准尉军衔,从此之后,也就衣食无忧了,甚至在退役后,他也可以在土地以及退役金之间作出选择。

也许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但是在表面上却一点不敢流露。总觉得要是告诉好友,会有些对不起他,毕竟他做出了另一个选择。

有时候,人的一生,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与机遇,而在这个时候,赵玉真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看着那些与妓女调情的同学们,忍不住感叹着这种年少轻狂,当然,心里仍然在为那个选择而犹豫。

毕竟,这是关系一生的选择。

“喂,你们听说了没有啊,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到南洋诸国的朝天馆里,去申请资助,基本上,只要是书院的学生过去,一个月最少也有十两银子的补助金!”

突然,赵玉直听到同学这样说道。

南洋诸国同样也需要学士,他们尽管建立了书院,但是仍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大明挖人,所以他们同样乐意资助书院学生就读,相比于皇家有鼓励金,他们的手笔更丰厚,每个月十两,还不包括学费,这样的付出当然需要回报,作为回报的是,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到资助国工作,至少工作十年。其实诸夏就是用资助换取这些青年学生移民诸夏。

“是啊,听说,清河书院的学生,可以开到30两!”

一时间,人们开始羡慕起清河书院的同学了,三十两,足够普通家庭过两年的了,而这只是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其实别说是三十两,就是十两银子,就足以让他们在中都过上颇为奢侈的生活。

“哎呀,太远了,诸夏虽是华夏,可毕竟太远了,这天下虽大,又有那里能比得上我大明啊”

一旁的感叹声,让赵玉真的心里只是苦笑一下。

进入书院之后,才知道,他们可以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不仅仅是国内的选择,就像是春秋战国的士子一样,除了大明,还有其它的选择。

“其实,去南洋诸夏也不错。出人头地这不是很多人想往的吗?”

林伯钦突然这样说道。

“就像过去考科举,到最后不也要到异地为官,广西、云南,都是有可能的,现在也要去黑水,去平南,既然可以去那么远的地方为官,南洋,又远什么呢?反正,只要能出人投地就行了”

第236章 人才 (求支持,求月票)

作为大明高等教育的嫡造者,朱明忠自然不知道,现在大明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瓶颈期,对于一个人口不过六千万,却拥有超过十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国家来说,似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委实太多了一些。

可实际上,这所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之中,有超过5万是朝廷的官员,尤其是兴乾之后,地方官厅上的许多不入流的吏员,同样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低级官员,无论是吏员的官化,亦或是司法等权力的分立,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大明的官员体系迅速膨胀起来。

五万余名各级官员,这或以说是古往今来,从不曾有过的“天数字”,当然官员们的俸禄都是要靠百姓供养。如果不是因为官府掌握有大量的官田,通过官田的出租获得巨额收入,再加上盐税、路税等渠道获得巨额税款,恐怕以传统的财政就连支付这些官员的俸禄都成问题。

而官员数量的膨胀是建立近代政府的一个必然,对于每年都在增加的官员数量,朱明忠并不在意,甚至就是眼下正在进行的西征,同样也没有让他投入太多的精力,毕竟,西征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想比于西征,每年春季开学之后,朱明忠都会等待着礼部对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就读人数量的统计,在过去的七年间,传承千年的六部之制逐渐变化。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对于礼部尚书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月过后的开学季,后另一个时空不同,现在大明所有的学校开学都是2月中旬。

对礼部而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部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府县的在校学生数量加以统计,然后还要汇报其它诸如学校数量、老师数量以及学科开设等事项,七年来,礼部上下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同样也知道,在汇报时,陛下会一一比对去年的数字,不仅会对照这个数字,同样也会对照刑部上报的数字,与过去户部掌握户籍不同,现在户籍归负责地方治安的巡检厅管理,所以刑部会将适学儿童的数量加以统计,上呈给陛下,这样的一对照,问题很容易对比出来。

“按照适学儿童人数来看,现在男童的社学就读率只有78,女童只70.5”

盯着沈佺期这位礼部堂书,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的有些不悦。

“也就是说,我大明还有三分之一的女童无法接受教育,沈佺期,这么下去,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将视线从奏折转到沈佺期的身上,朱明忠的声音变得有些严厉。

“这么多女童不去就读,就意味着,十几年后,大明会有三分之一的儿童的母亲是盲,是没有接受的教育的,她们不能够给子女基本的辅导,甚至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观点,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的观点,会继续向下一代灌输,如果礼部坐视这一切发生,那么无疑就是犯罪!是对整个华夏的犯罪!”

陛下的话让沈佺期的额头顿时冒出一阵冷汗,他立即的说道。

“回、回陛下,目前社学教育推广,经过前几年的推行之后,当下正处于瓶颈期,尽管多年来通过编写教材,加之对在乡士人培训,以未第士人为老师,勉强满足了对于老师的需求,但是,社学推广七年以来,已经大量寒门子弟毕业,可是他们毕业之后,又能干什么呢?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社学中的学习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怎么没有变化,他们识字、知礼,懂得算术,懂得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中的许多人,到了城市中,也可以”

突然,朱明忠的话音一顿,他的眉头猛然一皱。

是啊!

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读书发生改变!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对于大多数目光短浅的人来说,他们没有看到第一代接受了完全社会教育的男女少年,相比于盲的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可能。

在过去的几年中,朱明忠都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扑到“教育”这件事关国本的大事去,在如何建立健立“国民教育”这个问题上,他可谓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来自21世纪的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同样也有国家的命运。所以他才会对教育极其看重,在他看来,教育或许将是他留给这个大明最好的礼物,无论是是否能够引入近代化的教育,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一直致力于借鉴后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这个时代的国民教育,一直试图建立一个普及所有大明百姓的义务教育,同时还有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受益其中的精英教育体制,两者相结合也就构成了近代教育体系。

只有通过教育,未来的数百年间,中国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之巅,才有可能让世界进入“大明治世”,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之路。同样,教育也是大明实现华夏明第二次扩张的唯一选择。

尽管迫切,可朱明忠也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不可能一下就改变一切,必须通过长期不断的教育才能达成目的,相比之下,无论是建立现在近代化的陆海军,亦或是比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千铁路,以其其它方方面面的进步与变革,或许看起来进步非常,但实际上,却不过是朱明忠凭借着超越时代的学识强行带来的改变。上述的这些变革现在还可以通过朱明忠去改变,可是最终将这些划时代的知识与技术与这个时代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教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教育不像其它的东西那样,不是短时间内投入大量金钱就能够见效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朕心急了”

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入误区的朱明忠,止住了心里的不满,当然,他知道,有了今天的这番对话之后,沈佺期等人势必会进一步推动社学教育的普及。对此他并不反对,甚至乐见其成。

“100的社学开设算术、85的开设地理”
首节 上一节 140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