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460节


当然,并不仅仅只有澳大利亚,还有北美,甚至还有南美的部分地区,在未来都将成为大明的封藩所在,只是这种封藩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臣已经电令南京巡检署派人过去了,陛下若不放心,可命令驻城外的府卫进城。”

朱明忠看了一眼方以智,面上有些不悦。

“朕知道你想说什么,大明军队是皇家之军,非国事不能调,和域既然已经开府,那么自然应该由其府卫负责他的安危。”

看着方以智,朱明忠长叹道。

“朕现在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若是这次李妃所生的是个儿子的话,那么就有二十六个儿子,可现在皇太子和嘉替父守边,于京师常驻,和嘉去年也去了南京,其它的几个都在公学中读书,等到他们十六岁就在按祖制封王,要开府自立,二十岁就国,即便是朕有二十六子,这二十六子就国之后,只恐怕今天生再难相见了!”

摇着着,这个时候,朱明忠的身份是父亲,而不是皇帝。

对于在另一个时空中,“享受”了甲申天变的后果的朱明忠而言,他甚至比这个时代顾炎武等主张分封以化解“风险”的人,更希望通过分封来实现华夏明的第二次扩张。

在未来的十年中,华夏明将会通过分封,实现在全世界各地的扩张,甚至在宗人府的规划中,就连同印度,也在未来的分封范围内,一代、两代,也许百年之后,普天之下诸夏将会超过百国,而那个时候百家争鸣的华夏明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呢?

这一点,朱明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南洋各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涌现出有别于母国的化,这是一咱必然,在明教化蛮夷的同时,蛮夷同样也会影响到明。至少在服装上,端庄典雅的服装开始发生变化,尽管整体还是趋于保守,可是微露出锁骨之类的衣裙在南洋已经开始成为女子服装的主流。

服装的变化,就是一定程度上明的变化。

当然,这也是南洋的天气造成的。

而这一切,正是朱明忠所渴望的,沉寂而没有竞争的华夏明,需要注入竞争的活力,只是代价是什么呢?

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说,代价是显而易见的。

“陛下”

伸手止住方以智的话语,朱明忠苦笑道。

“谁不是父亲?为父者,谁不愿意将来子孙绕膝,谁又愿意看到子女远赴海外,甚至今生再无相见之日?”

摇头苦笑一声,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有些感伤。

“可是,为了华夏的将来,朕,只能如此了!但是,至少在他们抵达封国之前,朕总能给他们做些什么吧,至于别人”

冷笑一声,朱明忠反问道。

“朕这算是徇私吗?即便是又有何妨,朕是天子,即便是天子,那么必定可以独断的!”

面对陛下的回答,方以智只是能苦笑连连。

作为大臣的他,早就习惯了这一切,在这个时候,作为大臣所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质疑。

“臣遵旨。”

他能够理解陛下的心情,他就有一个儿子在七年去了北美,去了新亳西雅图,那是大明在北美西海岸的第一块殖民地,经过十年的努力,大明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新亳的移民更是超过六万人,至于东海岸的纽约租借地,不过只有两万余罢了。

作为父亲的方以智,又怎能不想儿子?

但也只是想想罢了,即便是现在飞剪船横穿太平洋只需要一个多月,但随着年岁的渐长,父子两人都很难再横度大洋了。

想着自己的儿子,看着一言不发的陛下,方以智能理解这种身为父亲的心情。

“陛下,其实,真腊、暹罗等地亦可作为封建之地,陛下可以留几个儿子在身边,去年中南铁路已经筑通至逐平城,铁路完全可以一路向南,修至西贡,并转向真腊、暹罗,甚至将来可以修至南天门,如此一来,若是陛下思子的话,诸子可以直接乘火车来中都。甚至就是想见新夏七王,也可以令其乘蒸汽快船,往南天门,再乘火车回中都”

作为大臣的方以智立即为陛下出谋划策,以化解那种“父子恐今生不能再相见”的痛苦。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私心。

第265章 有关未来(求支持,求月票)

中南铁路!

随着津浦铁路、关内外铁路、陇海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以及湘桂铁路的筑通,铁路与江河水运一同构成了大明的陆地交通网络,而铁路带来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世人所惊讶,铁路沿线的城镇均大大受惠于铁路,沿线城镇更是进一步繁荣。就像长沙,五年前,铁路修建到长沙时,生猪收购行有6家,将邻县生猪集中收购并主要通过铁路销往武昌,到去年发展到26家,年营业额达到800万银圆。

而且铁路还作为工业革命的引擎,推动着大明的工业发展。十年间,铁路修建了不到一万五千公里,但是大明的经济总量却翻了四番。铁产量从兴乾7年的2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60万吨,煤产量从68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万吨。工厂蒸汽机的数量在去年突破了5000部。

尽管这场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不过只开始十年,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明,让大明上下无不是受益其中。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铁路的修建上,大明现在既有民营铁路,也有官营铁路,而民营铁路往往集中于回报率高的路线,官营则反之。

就像中南铁路,尽管早在十年前,身为铁路公司经理的张英就倡议修通“腹省干线”,即修一条铁路北起黑龙江南至南天门,这等于把广袤的国土南北最北端和最南端连接起来,而且经过大明的腹地,其经济、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当时许多人批评张英好大喜功,因为这个规划实在太超前了。

而张英却用十年的时间默默的做着这件事,在支持民间银行团修建京汉铁路的同时,铁路公司投入巨资金修建了粤汉铁路,随后又引入民间资本合资修建湘桂铁路,接着又把铁路修过镇南关,直抵中南藩属。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修建中南铁路的呼声便此起彼伏,只不过,活跃的民间资本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避之不及,因为湘桂铁路的回报预期,远小于当初的估计,甚至利润不能够维持运营。换句话来说湘桂铁路是亏本的。

现在甚至有人主张朝廷应该收购湘桂铁路,至于中南铁路那是政府的事情。

相比于民间,朝廷现在对中南铁路却是兴致勃勃,一直延伸到广南诸藩越南北部的湘桂铁路,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机会。

变藩为国的机会。

对于朝廷众人的这种心思,朱明忠自然很清楚,微微一笑,他并没有点破这点小心思,反而顺着方以智的话说道。

“中南铁路肯定是要修的,但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为了”
首节 上一节 1460/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