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468节


是的,谁都知道,大明迟早会用兵天竺!

这吴周还有多少年的国运?

三十年?五十年?

或者更短的时间?

“父王!”

吴应熊惊诧的看着父王,他没想到父王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吴三桂并没有理会他,而是看着妙澄法师说道。

“法师,我可以说句心里话吗?当年若不是王永吉之命,我是绝不敢主张求助清军的,但大错已铸,我就是大明的罪臣。可是,数万关宁军却不是,今日我等于异域看似安稳,可却无时不牵挂着大明,牵挂着辽东老家,这常言道,落叶归根,吴某是归不了了,只是希望将来朝廷能放过关宁军”

妙澄法师发现吴三桂那双眼睛里流露出的是真诚的目光,他觉得吴三桂的这番话是心里话。

沉默片刻,妙澄法师说道:

“待到将来,想来朝廷自会有决定,若是他日有幸得见龙颜,贫僧定会把这番话告知陛下。”

随后,吴三桂又与妙澄法师在那里聊了很长时间,聊的既有佛法,也有大明,一时间倒也是宾主尽欢。

直到把妙澄法师送走之后,吴应熊才说道。

“父王,难道,你,你刚才说的是,是真的吗?”

听儿子这么一说,吴三桂只是笑着说道。

“应熊,你觉得明朝会用兵天竺吗?。”

“嗯”

沉吟片刻,吴应熊说道。

“也许会,毕竟,海峡殖民地近在咫尺,再加上平南,父王,你的意思是,若是明朝用兵,我们就举国而降吗?”

吴三桂先是沉默片刻,然后脸上的神情凝重道。

“即使是孤举国而降,那明朝皇帝,又怎么可能容得了孤?容得下我大周?”

转脸吴三桂看着儿子说道,

“兴乾皇帝是永远都不会忘记孤的,所以孤是不可能举国而降的,可是”

吴三桂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可是,现在他是抽不开身来的,大明忘不了孤,同样忘不了满清,现在满清已经到了西域,甚至与波斯多次交战,满清在西域蹦的越欢,他们的日子就越短,大明肯定是会用兵西域的!”

“父王,您的意思是我们与满清联手?”

吴应熊试探着问道。

“哼,上次与其联手,得到的又是什么?”

说到这,吴三桂略带伤感地说。

“当年,多尔衮若是不背信弃义,为王又岂会落得今天这步田地?若是借兵成功,我们吴家就是再造大明的功臣啊!”

客厅里一阵短暂的宁寂,很快吴三桂便恢复了常态,对儿子说道。

“总之,你记住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相信那些鞑子,鞑子实是虎狼之辈,毫无信义可言,明白吗?永远都不能相信他们!”

第270章 第n滴血(求支持,求月票)

绥德,位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既是吴周的国都也是吴周最大的城市,这里四季如春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是热,除到雨季时那暴涨的河水会让城市陷入内涝,在绝大多数时候,这座城市都是繁华热闹的模样。

布里甘加河不,按照吴周的说法应该是“平蛮河”,就如同恒河被称为“新河”一样,吴周治下的孟加拉,在官府的强治不仅在退去旧时的绿色,就连地名也在发生变化。

抚夷归夏。

在南洋各国最常见的就是将地名改为具有华夏特色的名称,当然,这只是“抚夷归夏”的一部分,从南洋诸夏就国之后,各国就一直通过不同方式推行“抚化政策”,诸如禁止使用土语、学习儒学等,通过诸多形式达到“抚夷归夏”的目的。同样是以少统多的吴周,充分借鉴了南洋诸夏的“抚化政策”,在占领孟加拉后,面对一千多万孟加拉人,人口只极其百分之一的吴周为进一步加快对土民的归化,措施之一就是要求土人改像汉人一样名字。也就是南洋的“创氏改名”。所谓创氏就是起一个“氏”,改名就是改姓氏之外的名字。

只不过,在南洋,“改名”是一种荣耀,只有获得国君恩赐嘉奖的族群才能够改为汉姓。但是在吴周,所有人都可以任意改为汉式名字,并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降低人头税。这也使得现在的孟加拉,汉人的姓氏越来越多,不过即便如此,从其姓名中也能区分出来。

就像孟加拉的婆罗门中的卡纳塔克往往改姓“卡”,泰朗嘎斯改姓“泰”、马哈拉什拉卡改姓“马”,当然也有一些姓氏是由吴周国主赐姓,比如那些卑贱的非阿什拉夫,就被赐姓“释”,这些卑贱的非阿什拉夫被赐姓“释”,正因类释迦牟尼的“众生平等”。而这也是佛教现在于孟加拉大受欢迎的原因平等。与绿教表面上的平等不同,佛教是“众生平等”的。

四年前,身为王子的吴应麒曾带领了60万贱民非阿什拉夫同时改教、皈依三宝。那些贱民化程度不高。逻辑很简单,他们信印度教,把你当神,可是你不把我们当人。那么,我们改信平等宗教。

有时候,宗教的再次复兴很简单,即便是印度教早已经把释迦牟尼佛曲解为其毗湿奴大神的九种化身之一。佛教,因此至多不过是印度教某种附庸而已。可是至少在孟加拉,在数以千百计来来自大明、南洋的僧人努力下,佛教正在回归其本源。

无处不汉风、无处不寺庙。

这是绥德的特点。处处皆能听到佛经声,即便是行走在绥德城内的凡德街这里居住着许多汉人权贵。其实,即便是信奉佛教“从生平等”的表面下,随同吴三桂一同进入天竺的汉人将领、兵卒,也是毫无芥蒂的融入到了孟加拉式的阴姓种族制度之中,当然其位置等同于婆罗门。

尽管为了表现平等,他们没有在绥德以及其它地区修建“汉城”,但是街坊的划分,却仍然把汉人与土人加以分隔。不过,总体上而言,那些非阿什拉夫对于吴周仍然是心怀感激类似科举制考试制度的引入为非阿什拉夫提供了上升渠道,而且无论是婆罗门或者贱民,在学习汉语、儒学上,基本上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主持考试往往都是信奉“唯才是兴”的汉人,这也使得一些贱民实现了命运的转变,摇身成为吴周的巡捕、税吏等低级官吏。

凡德街上,一名皮肤黝黑的巡捕在巡逻时,虽然是昂首挺胸,但是当看到一位“老爷”经过时,他仍然会谦卑的鞠首,偶尔的,某个老爷向他点头时,他都会显得很是激动。

“肯定是个非阿什拉夫。”
首节 上一节 146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