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613节


置身于黄土高原上,看着曾经因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景观,经过十年的封禁后重新显现出来的郁郁葱葱的景像,从来不曾想象过黄土高坡有一天可以变成一片绿色的原野的朱明忠忍不住惊叹道。

“晋王,你看,非但连坡顶都长满的树木灌木,就连同沟坡里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灌木、野草,等到这里草木把坡地的缝隙填满,坡地上浮土就会被固定,然后野草、灌木会继续从根部向周围扩散,再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估计这片黄土高原,差不多就能恢复旧时的模样,先秦那会森林密布的模样,就会再次呈现于世人的面前。”

跟在陛下的身后,对于什么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李定国并不了解,他当然也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因为核灾难被封闭的切尔诺贝利是如何在几十年内成为一片原始森林,尽管有着辐射的威胁,仍然成为动物的天堂。无数的动物在那里繁衍生息。像现在的这里一样,没有了人类的威胁,许多动物自然而然的迁移到了这里。后来这个时代没有人会去理解这种生态平衡。

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甚至觉得这种生态平衡是一种浪费。不过许多观念现在正在逐渐的改变。

但是自从随陛下一同进入这片已经鲜少见人烟的陕北地区后,放眼看去除了繁茂的林木之外,就是不时于林中奔跑的各种动物,甚至能够听到虎啸。这片曾经生活着数百万人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

不管对于家乡变成了这副模样,感觉有些心痛,但是李定国仍然用现在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去看待的这一切。

“臣听说,黄河的泥沙已经少了许多,去年有超过两个月,河水清透,不见泥沙,也正应了古人言“黄河水清圣人出”,这圣人指得就是陛下,要是没有陛下二十余年苦心操持,又岂会有我大明的今天?”

水土流失证是现在的一门新兴科学。尽管对于这一切并不怎么了解,但是并不妨碍你订过通过这种方式去拍皇帝的马屁。

李定国的恭维,让朱明忠哈哈笑道。

“晋王,什么“黄河水清圣人出”,这黄河水浑,完全是因为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的,皇家地理学会五年前就已经抵达黄河沿头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来的时候,可是清水,到了中游的时候,开始不断变黄,这几年黄河水渐清,不是因为有又人,而是因为黄土高原等地的百姓都被迁往东北、新疆等地,曾经过度开垦的土地得到了恢复,植被恢复了,水土流失自然也就少了,黄河水的泥沙一少,河水也就清了,所谓的“黄河水清圣人出”,不过只是古人不知所以然罢了。”

作为皇帝,朱明中当然不相信什么祥瑞,即便是大臣们经常提,他也会时而加以反驳,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被人恭维被人他妈必须得感觉确实非常舒服。人总要保持那么几分理智,要不然的话,很容易迷失于其中。

“陛下,话也不能这么说。”

跟在陛下的身边,李定国笑道。

“臣以为“黄河水清圣人出”,古人所说确实不错,要是国君不是明君,即便是明白这些科学道理,恐怕也做不到,要不是陛下当年苦陕西百姓所苦,将其从如此贫瘠的地方迁往东北等地,这陕北各地又岂能得到休养生息,又岂会有现在的恢复。”

李定国的恭维让朱明忠笑道。

“晋王,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不知多少陕西百姓因此忌恨朕,认为朕是在抑私仇啊!”

现在随着新疆的收复,出于移民实边的需要,陕北等地的居民外迁又一次开始了,许多陕西地区县城都成为了空城,村落也变成了无人的废墟。

“陛下,百姓背井离乡,难免对朝廷有所误解,东北、新疆土地都远比陕北肥沃,他们到了那里过的远比在家乡更为舒适,虽然一时不能理解,但久而久之却也能理解朝廷的苦心,理解陛下于陕西百姓的厚爱。”

这一番话李定国更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和其它人不同,他是陕西人,面对强制迁移的乡亲,他有天然的责任,也正因如此,他更希望将来所有移民外地的陕西人能够因为生活的改善,而感激皇帝与朝廷,当然也就不再对他心有怨言了。

“厚爱谈不上,陕北几千年来过度开垦,早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土地如此贫瘠的地方,生活着这么多的人,一但发生灾荒,想不出乱子都难,这些年,朕不断加大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山东等地,尤其是山区的移民力度,许多地甚至到了百里无人烟的地步,为什么?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骑在马上,沿着长满了野草的官道继续往前走着,朱明忠扬起手中的马鞭,指着前方说道。

“前面的榆林县,现在已经变成了空城,因为百姓都已经经全部迁出了,但是在额尔齐恩河畔,却又有了一个榆林县,相比于这里干旱贫瘠,那个榆林县临着大河,水丰田肥,百姓人均分配土地超过百亩,这里的百姓到了那边以后,很容易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虽说偏远一些,可总好过在这里过苦日子吧,当然,于朝廷来说,200万陕西人迁往西域,可以起到移民实边的作用,有了那200万人,再加上从山西、北直隶、河南、山东以及湖广等地迁移过去的200万人,等他们到了那里,人烟稀少的西域就会变得与内地无异,西域虽说整体上的干旱,可很多地方,却也适合农牧业”

相比于西伯利亚,看似干旱、充斥着沙漠的中亚反倒更适应发展农牧业,更适合移民生活,尤其是在当地人被满清大量屠杀,本地人百不存一的情况下,大量移民可以确保那里的长治久安。

“朕的目标是在二十年内,移民六百万人,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来自国内的偏远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他们到了西域后,既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帮助大明稳定边疆,有这二十年,朕以为那里到时候,可以推行建省,最多三十年的时间,就会与东北无异,变成大明的行省,晋王,你觉得呢?”

陛下的反问,让李定国沉默片刻,然后答道。

“陛下,要稳定西域,就非得先彻底解决满清不可!”

第359章 君臣(求支持,求月票)

“陛下,要稳定西域,就非得先彻底解决满清不可!”

李定国的话声不大,但是在这个静悄悄的暮色中,却依然显得极为响亮。

话声清楚的传到朱明忠的耳中,不过他并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继续往榆林城赶去,偶尔的会抬头看一眼前方。

前方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榆林城残破的城墙了。已经成为一座空城的榆林,现在已经彻底的荒废了,没有了人工的维持,城墙上长满着野草,甚至还有矮小的树木,再有几十年的时间,也许,城墙上就会长满树林,到那时,恐怕就再没人能认出这里了。这座城市最终会被绿色所淹没。

也许再过两三百年,会有一些大明的学者、考古人员来到这里,在这片密林的深处,寻找着旧时的城市,也许,到那时,这里会成为明的遗址,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谁知道呢?

或许现在已经没有办法预料未来了,但并不妨碍他去设想有一些可能。

长久的感叹之后,看着夕阳中的城池,想着李定国的话,朱明忠点头说道。

“是时候解决他们了!”

没有必要再拖下去了,有些问题总是需要解决的,已经拖了太长的时间了。

“这二十年,我们一直在积聚力量,而我们也看到,满清是何等残暴,所过之处又是如何人烟皆无,当年陕西色目不下数十万,可等到我们解放陕西时,所遗余人不过区区千余人,其男丁无论老少皆被屠杀,女子被掠走为奴婢,为他们生儿育女。西域亦是如此,数百万土人被残杀,即便是有少量土人逃脱,也纷纷被饿死在山区,满清如此暴虐,即便是蒙元也不过如此,当地的百姓苦满清久矣,盼王师久矣!”

当地还有百姓吗?

似乎已经没有了,除了死人之外,活着的女人不是被满清卖掉了,就是被他们掠为奴婢,分赏给有功官兵了。

似乎,许多当地的女子都被卖到了大明

哎,商人啊!

即便是在大明与满清交战的时候,那群商人也仍然追逐着利润,将满清掠来的女子,卖往国内各地,成为无业次子们的妻子次子离家,父兄有责任为他娶妻纳妾。但许多人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无业的次子,即便是在有法令要求女子必须在最迟18岁嫁人,否则就要交纳重税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女儿跟着次子“受罪”。

也正因如此,朱明忠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欧洲的人口增长有限,不是因为其它,是因为没有产业的次子娶亲不易,不过相比于欧洲,大明百姓的解决办法简单而又粗暴。

娶不到可以买,官府不准买汉人,可以从海外异邦买婢女。所以他们的父兄纷纷为其买异族婢女,名为婢女实际上一买回来,次子就会纳她为妾,然后离家自然也就顺理成章。这也是异族奴婢贸易盛行的原因。民间因为次子对妾室以及富家对婢女的需求刺激了这个贸易。这个贸易以后世的观点来看,无疑是不道德的,但是却远比奴隶贸易更为高尚。
首节 上一节 1613/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