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641节


“是啊,清兵入关的时候,非但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亡天下”,就是士林中人,亦有不少人以为,不过只是改朝换代而已。”

张悠柏摇头叹道。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引用着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对“亡天下”的描述。然后他又说道。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一声长叹之后,张悠柏看着桌案上的厚厚的信件,长叹道。

“我生于崇祯十五年,甲申陆沉时,我尚是年幼不知,少时虽然听闻满洲大兵暴虐,可也就是如此了,不过四十年,要不是有人提及,只恐怕,这些东西,我是永远也想不起来的,而且也不会对子孙后代去说,我是如此,更何况那些兴乾后出生的少年?一代代人,最终总是会忘记的,到最后,甚至再过几十年,也许会有人为满清的“节臣”正名,因为”

抬头看着总编,张悠伯神情肃穆的说道。

“因为,大家都会忘记啊!他们忘记了满洲大兵的暴行,同样也忘记当年祖辈们是如何用生命去驱逐鞑虏,当然,也忘记了祖辈身上的惨痛遭遇,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对所谓的满清“节臣义士”的孤忠而感叹不已,就像于我大明,当年不也有士人为蒙元孤臣树碑立传吗?”

一边说,他一边摇头说道。

“他们为何这么做?不是因为那些是士林中人,所以要保全他们的声誉,是因为忘记,他们忘记了祖先惨痛的遭遇,忘记了抗争的艰辛,忘记了这些,自然也就只看到那些所谓“节臣”的孤忠了”

第373章 危言(求支持,求月票)

远方的大山从黑暗中走出,将灰蒙蒙青黛色呈现在远方的天际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过,群山只是静静地矗立在哪儿,一动不动。

不,十几年前,这里也曾有过大的动静郯城大地震曾经让方圆上千里的地区地动山摇,曾经改变了这里的地貌。不知多出了多少沟渠,也不知多少平地变成了丘陵。

现在,这里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年的地震之后,面对地震后的余震连续,朝廷选择了移民,将大量的震区百姓迁往东北、四川等地。随后震区的重建,与其说是重建,倒不如说是让其自然恢复。

大量的人口迁移后,震区的许多地区成为无人区。不过这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并没有闲置下来,反而因为其即有平原,也有山地,而被官军选作“操习场”,每年官年的秋操都在这里进行。除此之外这里还成为了一座军营,驻扎着卫戍中都的禁卫军。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驻扎在这里的官军还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就像现在大山上密布的红橡、白橡,这些引进自北美的硬木,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大明各地落地生根,许多官道的两侧都种满了这类硬木,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绿化,而是海师为了获得木材实施的育林计划,毕竟舰队造船需要大量的优质橡木,而这恰恰也是本土所欠缺的,所以,除了通过从东北以及滨海地区采伐之外,内地的育林不解决木材来源最根本的办法,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仅海师有育林计划,就连陆师也有自己的育林计划火铳需要核桃木作为铳床,火炮需要优质硬木作炮车。而这些优质材在内地不多见,优质橡木等木材仍需要从东北等地运进。所以早在几十年前,五军都督府就实施了自己的育林计划。

尽管现在,铁肋甚至铁板正在取代木材。但是实施了近20年的育林计划,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片大山上茂密的林区就是证明。

而现在这片因为地震形成的无人区,更成为了中都附近最大的林区。

随着这一地区的林木生长,它的边缘地区已经同中都的皇家园林连接在一起,能成了一条绵延百里的森林走廊。所以,这几年朱明忠有时候趁着打,沿着“森林走廊”来到这片山区,在山区里捕一些大形动物。

昨天,因为追赶豹子,忘了时间,所以朱明忠就在大山里露营了,不是像往常一样。住在行宫之中。

清晨,从帐篷中走出来之后。

面对朝阳,朱明忠的脸上带着些笑容,尤其是看到那只豹子的时候,神情更是显得得意。

“等回到中都,就把它制成标本!”

在皇宫中有一个展览馆,那里放置着许多动物标本,即有从各海外殖民地捕获的,也有不少是朱明忠亲自杀的。

对于他来说,或许这是这个时代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在的大明山林之多,远超出后人的想象。经过二十年推广,除了乡村还在用柴火,煤炭早就在市民阶层中得到普及,煤炭的普及不仅给官府带来大量的税收,更重要是让大山得到了休养。华北的许多荒山,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繁育,非但山林密布,甚至也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老虎、豹子、狼、野猪、鹿等各种动物在连绵的群山里,在山林中生活着。

尽管有百姓的捕,但是其数量却极为可观。甚至就是在这个清晨,朱明忠就是被山上的虎啸惊醒的。

现在这里的生态环境更接近于一片原始森林。置身于这片森林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是对现在中原环境的恢复而感到的欣慰。

现在的中原很多地方正在渐渐的恢复到几千年前的地貌。自然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然灾害的不断减少。

追着各地自然环境的良性改变。曾经肆虐华北大地的旱正日见减少。许多地区正在渐渐的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相比于开疆拓土。或许这种本土环境的改变。才是更让人欣慰的事情,毕竟,无论是将来大明的土地有多么辽阔。无法改变。中原永远是这个明核心的事实。

整体自然环境的好转,对于大明的将来是有义的。对于这一切。朱明忠在眼里,乐在心里,但是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固执地推动着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这种固执所带来的同样也是一种疲惫。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自己有些精疲力尽,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想好好的休息一番。

“其实,要是能成天过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错。”

看着山间的流淌着的溪水,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二十一年了!

确实也够累的!

其实,也差不多是时候,让太子接触国政了。毕竟。太子才是将来大明的继承者。

想到已经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明忠默默的的想到。也许是时候,让他处理国政,慢慢的主持国家的大事。如此一来,自己既可以做个有实无名的“太上皇”,也可以在一旁看着他处理国政的能力。

这样,也算是磨练吧!

当然也是一种锻炼。有自己在一旁看着他。肯定不会出什么乱子的。即便是出了什么乱子?自己也能够在一旁及时纠正过来。

也许是时候了。

突然,身后的话声,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

“陛下,刚才有信使送来了一封朝里的电报。是催陛下回朝的。”
首节 上一节 1641/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