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262节


只不过,这应该修建什么样的城墙,从开始,就在经略使府中引起一番争论,毕竟这清河市井数十里,这么大的城,不是想修便修的。最终,还是朱明忠作出了决定,修建先动工在运河以北筑了一道土圩作为防御工事,

“清河县地处苏北冲击平原腹地,一马平川,周边无山石可采,到数百里外开山取石又远水不解近渴。”

这是朱明忠决定修建土圩的原因,毕竟战争形势紧迫,土圩或许不及城墙,但是仍然能起到防御作用,而且时间上要求越快越好。

一大清早,朱明忠便在亲兵的护送下来到了城外的施工现场,刚一出城,便能够看到一道高达3尺多高土圩,在土圩上,到处都是从淮扬乡间招募的民夫,或许民间的百姓并不愿意当兵,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排斥在农闲的时候,挣上一笔“外块”,毕竟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也得亏这数万民夫,才使得长达十三里的土圩,能够在短短半月内,就修出了近三尺高。

“平虏门”是土圩最北方的“城门”,也是最重要的“城门”之一。来到“平虏门”之后,朱明忠便看到他的那位师兄,正在城门处与几名年青的士子在那里讨论着什么,那些士子大都是清江书院里的士子。建于嘉靖二十年的清江书院号称是“河北第一书院”。书舍大门北向,面朝运河,历任督理清江漕船厂的工部主事多次增修,先后建先师殿、大观楼、昌楼、“斯在兹”坊等,并改名为“清江书院”,书院内常年有学士近千人之多,即便是在此时,也有数百学子与书院中就读,而现在朱明忠的师傅朱之瑜就在书院授教。而这书院中的士子,自然也就成为了朱明忠治理淮扬的一个人才库。而现在,督建城墙的朱大咸,自然从书院中招来了一些士子作为助手,协助他筑城。

登上“平虏门”后,朱明忠并没有去打扰朱大咸,而是直接站在城门上,看于不断的夯实土墙百姓,那些浑身灰土的百姓的嗓间发出一声声整齐的号子声,那五六人操作的石夯更是不断的随着号子被人扬起,落下将松土夯实。

与普通的城墙不同,这道土圩并没有采用板筑夯土的工艺,而是用黄河岸边百姓们最擅长的筑坝法,利用筑建河坝的方式,筑建守城的土圩。只不过与普通的河堤不同,这土圩每隔五十丈,都有一个大型的棱角,只有那一区域才采用板筑夯土的工艺。

而这正是朱明忠借鉴欧洲的棱堡设计的“城墙”,它更类似于荷兰式棱堡,使用厚达十数米的土墙作为防御,不过因为并非是土木工程师,而且对棱堡的了解仅仅只是通过网络资料以及图片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现在清河县的土圩“棱堡”不过只是借鉴了“棱堡”的些概念,比如通过降低城墙高度减少弹着面,梯形厚实的圩墙,这种类似于河堤的墙体可以充分运用地势和土壤的体量,吸收炮弹的动能,而且城墙位置低矮,大幅提高了对应大炮的防御能力。

当然还有就是“河堤”上的那一个个大型的棱堡,它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挖出的生土,要全都堆夯在护城河前,形成一个十丈的缓坡”

尽管朱大咸并不是工程师,但是和这个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作为工地上的主管,无疑是称职的,甚至在最短的时间,他已经领悟到了这个城墙的特点,就是可以防止炮击。

“学生明白了!”

跟在朱大咸身边的看着那护城河外特意堆出的土墙,稍作思索后,便点头说道。

“只有如此,才能够抵挡清虏红夷大炮对土墙的炮击,其所发炮子,皆可为土坡所吸,而不至于对主墙造成损害,而主城上火炮却可随意炮击清虏”

听着那少年的解释,朱明忠略微一笑,这正是棱堡中的那道壕沟前“冲击坡”的作用,看着朱大咸身边跟着的那些年青士子,或许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后世的人们有可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一群人,现在所需要的是的对他们加以引导,让其向着“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沉迷于八股章之中。

或许,改变时代的重任,最终就在他们的身上。

“经略用意正在于此,清虏入关之所以攻无不克,皆凭其炮火猛烈,所以”

突的,正与学生说话的朱大咸,看到朱明忠就在身边,双眼一瞪,然后诧异的问道。

“经略,您怎么来了?”

第64章 绝不后撤(第二更,求月票)

“这些日子辛苦师兄了!”

在“平虏门”边,摒退众人之后,朱明忠便对朱大咸毕恭毕敬的行着揖礼,此时他不是江淮经略,而只是朱之瑜的学生。

“师弟何需客气,这筑城事关抗虏大计,为兄焉能不竭力为之!”

简单的客气之后,两人方才再一次恢复了从属关系。

看着正在为城门包着砖石的百姓,朱明忠便开口问道。

“师兄,按现在的进度,一个月后,能筑成一丈高的土城吗?”

一丈高的土城,看似不高,但却勉强可以环卫清河,而且朱明忠很清楚,这道简易的棱堡土城,是清河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其必须要有的防线的,就像他之所以会盯着水军一样,水军是退路,而清河是什么?

是磁石!

是吸引清军的磁石,一但到了最后关头,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把清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清河,借助二十一世纪的守城理念,在水军的拱卫下,以运河黄河为屏把达素的十万清军吸引于清河,最终在此重创清军。

对此,朱明忠并不怀疑。

毕竟,几百俄军守卫的雅克萨城,也曾有清军的围攻下坚守一年,直到粮食耗尽。而在此之前,在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在数万郑军的围攻下,郑军依然还是未能迅速攻克该城,最后通过长期围困的办法迫使守军投降。

或许,这个棱堡很简易,但是相比于雅克萨城的俄军亦或是热兰遮城的荷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数万军队坚守此地,而相比之下,清军又能够坚持进攻多长时间?

一年?

一年后他们的粮食就会耗尽!

这正是筑城的原因。

当然,据城坚守是最后的选项,那怕是有水军拱卫,非是迫不得已,朱明忠都不会做出这个选择,这是最后的选择。

“只要粮饷能跟上,自然能筑成一丈高的土城。”

朱大咸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随后他又特意强调道。

“要知道,这些百姓每天每人可是足足三十钱的工钱,若是他们还跟不上进度,又怎么能对得起这工钱?“

与其它人往往白白役使百姓不同,江北征发民夫都支付工钱,壮丁每天三十的工钱,每月九百钱的工钱,对任何百姓来说,都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收入。也正因如此,他们干起活来远比被白白役使的百姓更认真。

尽管承认领了工钱的百姓干起活来更认真,但是朱大咸又未尝不知道,对江北来说,这同样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负担。

“只是这每天几千两银子的开支,总是一笔负担,算起来,这筑城大都费在工钱上了。”

“工钱”

轻道着这两字,朱明忠看着那些正在卖力干活的百姓说道。

“只要能赶在清虏南下之前,把这城筑好,便是值得的,毕竟,有了这城墙,老百姓才会心安啊”
首节 上一节 26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