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272节


也许,可以考虑一下胸甲,或者像日本人一样,对板甲进行简化。

在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想象着如何对板甲进行简化的朱明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曾经在网上看过的防恐演习中那些穿着黑色防暴服的特警,想到那些特警身上的防暴服,他的眼前顿时一亮。

“为什么非要钻板甲这个牛角尖?防暴服不也行吗?”

防暴服的防护面积基本上能够保护全身,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设计极为简单,关节处只是护膝、护肘,护大腿、护小腿、护臂与护膝、护肘的连接是靠衬布连接,制造工艺自然比板甲简单许多,或许它的防护面积不如板甲,但是它更廉价,而且更容易制造,几乎没有任何制造难度。

“没错,没错,就是它!就是它!”

这种盔甲不仅可以装备重甲步兵,而且还可以装备火枪兵,至少可以装备一部分火枪兵,从而让他们可以在清军的弓箭、鸟铳下安心战斗。

内心激动着,朱明忠恨不得立即就绘出新式盔甲,然后交给兵器厂制造,不过对于好不容易才抽出时间来军营的他,只能按下心头的激动,继续观看着军队在校场上的演兵。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之后,近六万灶丁在一万忠义军老兵的操练下,已经完成了从民到兵的变化,源自于二十一世纪的队列以及严格的纪律,使得这支部队看起来倒也有了军队的模样。

在重甲步兵的操练结束之后,上千名手持长枪的轻步兵,踏着整齐的步伐从校场两翼跑进校场,然后随着口令列队、散开,随后又随着口令,于校场演练着刺枪术。

震耳欲聋的喊声中,他们手中的七尺长枪就像是刺刀一般,不断的刺上前方。没有比刺刀所用的刺枪术更简单的枪术了,至少相比于这个时代的枪术,以“三防一刺”为核心的刺枪术,训练起来更简单,而且更为有效,只需要经过短期训练后,兵卒就能掌握其中技巧,可以说,长枪队正是忠义军的根本,也正是长枪队成就了今天的忠义军。

“杀、杀”

千人刺枪操练的场面同样是震撼人心的,在那一阵阵喊“杀”声中,朱明忠注意到校台上那些出身于长枪兵的官佐,在看到这一幕时,无不是神情激荡,对于他们来说,这长枪早就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无论现在他们麾下是重甲兵或者火枪兵,当初接受的长枪训练早就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而渗到他们骨子里的又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类似于“敢于刺刀见红”的思想了,毕竟,在通济门,他们曾经承受着箭铳齐发的伤亡,不断的挺枪前进,最终击退了清军的反攻。

长枪兵给忠义军带来的是什么?

是意志!

正是当初的没有远程兵器的限制,使得忠义军只能凭借长枪拼命冲锋,使得忠义军的身上积聚了一种其它军队所欠缺的意志“敢于刺刀见红”的意志。

相比于重甲步兵以及长枪兵那令人震颤不已的操练,火枪兵的操练反倒是有些不温不火,甚至显得有些乏味,尽管火枪兵踩着鼓点行进的队列看起来很是整齐,虽说他们在操场上变换着队列,尽管显得有些生硬,但看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而在火枪兵的操练之中,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他们使用的武器,那些带着枪身修长、带着枪托的燧发枪,所贮藏着的改变时代的力量,至少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能够意识到,但是作为穿越者的朱明忠很清楚,也正是燧发枪的出现,让明民族第一次对于野蛮的游牧民族、渔民族形成了真正的压倒性的优势,从此之后,野蛮民族再也未能像历史上一样征服明民族。

火枪改变了一切,也正是从火枪开始,明第一次真正的对野蛮形成了让对方无法超越的优势。

在枪口的硝烟中,看着场中的火枪兵,看着他们随着鼓点变换着阵型,随着口令装填弹药。看着那一排排的硝烟。尽管明知道他们打的是空枪,但是,朱明忠仍然能够想象到清军在他们的面前人仰马翻的一幕。

火枪兵!

这才是真正的未来!

朱明忠的拳头猛然一握,在这一时刻,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现在这支军队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想到这儿,朱明忠朝着北方看了过去。现在达素应该快到徐州了吧!

是的!

已经不远了,等到他来到这里的时候。

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未尝可知!

虽然明知道自己麾下的官兵大多数都是新兵,但是那种信心却从未曾改变过,朱明忠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就像是对称他这种心情一样,就在朱明忠的心里升腾起那种必胜的信念时,校场上想起了一阵阵耳欲聋的吼声。

“忠义军!”

“杀虏!”

“忠义军!”

“杀虏!”

那一阵阵怒吼声,从上万官兵的嗓子里迸发出来,他们怒吼着,咆哮着,那声音中更是带着一种渴望,是战斗的渴望,同样也是对于自由的渴望!

“忠义军!”

“杀虏!”

在这怒吼声中,神情越发严肃的朱明忠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官兵,突然他的右手握拳在胸前猛击,然后前伸手臂,跟着士兵们一同喝倒。

“忠义军杀虏!”

第74章 南京(第一更,求月票)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达素率领的十万大军,可以说聚集了清军于北方的几乎全部精锐,当然,除了京营八旗之外,至于京营八旗是不是精锐,恐怕只有那位在南苑成天练兵酋首才知道。

对于江南的那些已经重新蓄发的百姓来说,他们自然关心着清军南下的进程,当得知清虏前锋已经抵达徐州的消息时,整个南京的气氛顿时显得有些紧张。以至于那街上的人们,在见着彼此的时候,无是不用一种试探的眼光看着彼此。

在彼此的眼光之中,他们都读到了一种担心与忧虑,既是为他们自己,同样也是为了这汉家的河山。

“这大将军可是有二十万大军,只要大将军把兵往江北一派,那达素小儿还能嚣张得了几时?”
首节 上一节 27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