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327节


话声方落,众人的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免除徭役本身就是读书人的特权,尽管在“甲兵制”中,规定军属家庭在其服役期间免除徭役,但也仅限于“服役期间”,而现在经略把这勋章一授,就使其终身“免除徭役”。这岂不是说,只要那些当兵的拿到这块勋章。就等同于读书人考取了功名,成为了秀才?

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排斥心理。顿时,在大家伙的心里涌现出来。毕竟自诩读书人的他们,在内心深处,对于那些兵丁总是有那么些轻视。

“经略此法甚好,若无我忠义军兵卒奋勇杀敌,又焉能中兴大明,对立军功者,免除徭役,自是当然!”

曾主持过军饷局负责遗族抚恤的钱磊立即出言表示了赞同,他曾经目睹过那些人的悲痛,当然也能够理解尽可能给予他们一定照顾的想法,毕竟他们的家人为国尽忠,付出了生命。钱磊的赞同声,让原本有意反对的在心下略加思索倒,倒也表示了赞同。

“嗯,正是如此!军人于沙场效之以性命,为国立下军功,若无此许优待,怎能对得起他们为国所流之血?”

点头表示赞同之余,朱明忠又继续说道。

“除了免除徭役之外,还会有其它的一些优待,比如法律上的些许优待,在其退役后,地方官员传其过堂时,其可以于堂就坐,再就是可不用上刑”

如果说之前对于“免除徭役”,众人还不怎么抵触的话,那么现在,当他们听到这些法律上的优待之后,脸色无不是纷纷一变,甚至立即就毫不犹豫的出言加一反对,毕竟在他们看来这等于将兵丁于读书人并列,他们自然不可能接受十年寒窗苦,才得到的些许照顾,就这么轻易的让那一群粗鄙兵卒也享受到了。而在众人大惊失色的时候,吴品洪几乎是立即失声说道。

“经略,此事万万不可,还请经略从长计议”

第128章 第一局(第二更,求月票)

“停车、停车!”

也许是因为心情不好,也许是因为中式的马车太过狭窄,只能盘腿而坐的关系,加之在城外满是坑坑洼洼的官道上行驶时极为颠簸的关系,所以,不过只是刚一出城,朱明忠便命车夫停车,然后跳上了护卫换下的马。

心情极为不爽!

虽说是骑在马上,可朱明忠的心情依然显得很是沉闷,那眉间甚至还带着些怒意,之所以会如此恼火的原因非常简单,在给予军功者特权一事上,府中的官员几乎都站到了他的反对面。

“幸好还没有像他们那样的特权,要不然不知会翻出什么样花来”

在朱明忠看来,给予立军功兵士的优待,并不算丰厚,尽管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发现所谓的“读书人不纳粮”,不过只是后世明黑的“人云亦云”,但相比朱明忠制定的“军勋特权”,现在的官员士绅享受的特权远超过他们,现在满清仍然沿用明朝对官员士绅的优等规定,除了不革功名不得上刑事的司法特权外,官员免除赋役也有具体的规定,京官一品免粮赋30石,徭役30丁,以下按品递减,至九品免钱粮6石,徭役6丁,而外放地方官员优免则是京官的一半,以礼致仕的官绅士的优免是在职官员的七成,一般闲住的优免为在职官员的五成。对国子监生、举人、生员,即绅士免粮2石,人丁2丁。

而且每个地方有多少士绅生员都是记录在册,与鱼鳞地亩册同列,每年免除多少粮赋、徭役皆有其定额。也没有任何官员会愚蠢到会为了免去几百两的田赋,而授人以柄,让政治对手得知其名下挂有成千上万亩免赋田,这根本就是送刀给政敌,毕竟,户部存在历年鱼鳞田亩册,对于每年新增、递减的免除赋役都一一记录在册。

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来说,只要身在官位,他们就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更多的银子,而不是处心积虑的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省去每亩少则几厘,多则一钱多的田赋。

孰轻孰重,他们又岂曾不知?

甚至就连淮扬两府克复之后,在统计明年的粮赋、徭役时,也是按免粮役名册一一对应,地方官吏在汇报时,也一一汇报了应纳多少,本地有士子多少,免额多少。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如实上报这些数字同样也是他们自保之道。

为官者首重自保,其后方才言其它,若是孰轻孰重都分不轻,又焉能为官?

而对于这一切所谓的“读书人”的特权,朱明忠并没有命令取消,毕竟现在他同样需要得到那些人的支持,而不是把把他们逼到对立面上,甚至把府中的官员推到对立面。

政治正确从来都只是相对的。

即便是将近三百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艰苦的那几年间,为了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也放弃了“土改”,而改为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的“降租减息”。虽说并不算深知“斗争之道”,但朱明忠却很清楚,想要赢得任何斗争的胜利,必须要尽可能的争取所有人,而不是愚蠢的在斗争阶段把“潜在的助力”推到对立面。

在没有站稳脚之前,任何妄动,代价都是惨重的!

可现在,因为在士兵的军功特权上的,他们的反对,让朱明忠的心里憋着一团火,这团火更是让他整个人都无法平静下来。

“如果他们再反对的话,回头老子便直接颁布军令,到时候,谁敢反对,先问老子手中的刀!若是再敢轻言反对,就连他们的特权也一同免了!”

在决策遭到反对的时候,朱明忠自然而然的倾心于独断专行的爽快,至少那样一些正确的决定不会因为不理解,而为人所反对。

“经略还在为那件事恼火?”

觉察到经略脸上的怒色,石磊开口反问道,声音依然是那副不冷不淡的味道。

“嗯!”

点点头,朱明忠有些气闷的说道,

“他们也不想想,弟兄们的军功都是一刀一刀拿性命拼来的,若是没有弟兄们于沙场上为国用命,又焉能有大明的今天!”

与这个时代的国人习惯上“抑武扬”不同,来自后世的朱明忠更主张张扬武功,毕竟这个民族在未来的几百年间所付出的代价,或许军国主义在后世被人抨击、被指责,但是没有任何人否则,至少在这个时代中国需要军国主义,需要张扬武力,需要弘扬敞武之风。也正因如此,兵士们才需要特权,需要特权去表明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不同。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人总是不愿意看到军功集团的崛起,或许他们无法阻挡军功勋贵的崛起,但是他们会千方百计的阻挡这个含盖到普通士卒的“军功集团”的崛起,这些精明非常的官员,又岂不知道,这个“军功集团”截然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军功勋贵”,毕竟勋贵者,不过只是少数。

可是兵士却有成千上万!他们一但形成一个“军功集团”,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

“经略所言极是,我江北之所以有今天,皆是弟兄们敢于用命的结果!”

石磊的赞同让朱明忠点了下头。

“所以,我等才应给予兵卒以优待,而且不是所有人,只有取得勋章者,才能得以些许特权,就像士子十年寒窗考以功名一样,兵卒不也是在沙场为国效命,以命搏功吗?如此,焉不能得以特权?”

嗓间发出声冷哼,朱明忠冷笑道。

“他们现在反对?若是真逼急了我,将来迎回圣驾之后,非得让皇上重行“军功赏爵”不可,到时候再行汉时的“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我看,他们还能说出什么话来”

在道出这番话的时候,朱明忠当然知道,到时候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到时候,只恐怕自己甚至于大明都会立即成为士人眼中的异端,就像太平军一样,在其起事之初,还曾得到天地会以至地方士绅的相助,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推翻满清,可是当他们焚烧孔庙、焚毁书籍之后,立即成为国人眼中的异端贼子,而曾国藩等人所用的也不是保卫大清江山,而是“卫我名教”作为大义。

至于寻常的百姓?

千百年来他们从来都是根着地方缙绅走,即便是在21世纪的乡间,村民也是跟着本村门头大户走,若不然又怎么可能有农村基层的世袭化。

如果真的推行“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制度,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恐怕会导致大明内部的分裂甚至内讧,这正是朱明忠全力避免的,而且“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本身就太过片面、过于武断。
首节 上一节 327/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