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347节


短陌是“足陌”的对称。以不足实数一百而当百钱使用的钱。就像现在“顺治通宝”九百可兑一两一般,正是因为钱荒导致的短陌。放在银币上,自然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

曾经在政治理论课上学过这一法则朱明忠,看着面色似有些不自然的傅山说道。

“青主,把银币拿给我看看!”

接过那两枚银币,仔细查看一番,朱明忠才注意到银币的边缘是光滑的,其侧面并没有细小的沟槽,只有正面有一圈细小的沟槽,而磨去的正是那一圈细小沟槽的外围。

原来如此。心下略点点头,心知火候已经差不多的朱明忠开口说道。

“宝田,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是沿其边缘磨切吧,这样磨下一圈,确实可以磨掉不少!”

一语道破姚湘的手段之后,朱明忠拿着银元,指着其厚约34毫米的侧面说道。

“这正面的这圈防剪磨的沟槽,放在这里等于没错,如果想要防止剪磨,可以直接在银币侧面滚齿,滚压出这样一圈细小的沟槽,如此自然可以避免剪磨,若是再行剪磨,又需要自行滚压齿边,费工费时之下,自然得不偿失!”

尽管还没有拍板,但是经略的话,还是让姚湘的心底顿时一紧,心知经略许是心动了。

“经略,若是铸造银币,只恐衙署会损失不下数十万两!”

唯恐经略支持铸币的姚湘,急忙说道。

“衙署目下虽说税收不足,但是扬州抄没盐商49家,所得银两不下一千三百万两,若是行以铸币,按火耗每两3分5计,一千万两既有火耗不下35万两!一千三百万两,火耗几乎不下五十万两!还请经略三思!”

尽管过去就听说抄没扬州盐商,经略使衙署获银甚多,但是猛的一听得银不下一千三百万两,傅山还是被吓了一跳。

一千三百万两!

单就是火耗就有不下五十万两!

难怪他姚宝田这么心痛,别说是姚宝田,便是他自己,怕也是会心痛一番,不对绝不会亏损!

一听损失五十万两,朱明忠也是一愣,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姚主事所言诧异,且不说,这三厘五的火耗本就是商包的定价了,可从所周知,若是铸锭得法,每两火耗实际上不过一分三左右,因交由商包,所以才给其两分的耗利,若是改由官铸,如此火耗自然不过只有十几万两”

在对姚湘的理由加以反驳的同时,傅山又说道。

“再者,库平十足纹银者,成色极高,若是用于铸币,自然可对其成色进行减色,目下泰西各国所用之银币含银不过九成,若是以库平十足纹银铸币,非但无火耗之弊,反而可平空得银数十万两”

傅山所提的“库平十足纹银”指的是官库征收的银两纯度,如果按照后世的说法,即使是不是十足纯银,含银量也不少于93。而银元的纯度,不过仅只有90,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有了3的铸利。

其实何止是这3的铸利。从不足值货币,再到纸币,这一过程,都是从银元开始的。至于银两不过只是落后的,注定要被淘汰的。

“可是银两有散碎银子,如果推行银币的话,又该如何?到时候百姓纷纷以钱纳粮,又该如何?”

姚湘的反问让原本保持着沉默的朱明忠说道,

“那就铸半元银币,还一角、两角银币!”

在姚湘还觉得有些诧异的时候,朱明忠的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看过的清末民初的银元,然后继续说道。

“一圆嗯,也可以以一两铸一银圆,半元,也就是五钱,两角银就是两钱五分,而一角即是一钱,百钱以下使用制钱,百钱以上,则以银币为主”

因为曾看过一两银元也就只比7钱二分银元直径大上两毫米左右,倒也不算大,所以朱明忠自然能够接受一两银元,而且这样的银元也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至于这铸币嘛”

沉吟片刻,朱明忠继续说道。

“铸银币之后,以银币交税者,可免除火耗,”

不等姚湘反对,朱明忠便直接伸手阻止他说道。

“既然火耗是坑民之恶政,那么便从我江北开始将其废除!”

恶政当废,当然朱明忠同样也知道,应该如何将其废除。

“若是商民欲换银币,可往军饷局兑换银币,除按十足纹银成色折兑之外,每一两银加收火耗一成,自此我江北仅此一次征收火耗,以便百姓。”

第149章 关市(第二更,求月票)

火耗仅收一次,便之百姓!

百姓是方便了,可是官府呢

自此之后,官府又该如何

作为户房主事的姚湘自然有些难以接受,毕竟每年几十万两银子的火耗看似不多,可实际上各级官府的支出,大抵都是依赖这笔火耗银,而在他看来,非但现在,将来的大明各级官府同样也需要这笔火耗银。

但是今天经略却从根上彻底断掉了将来征收火耗银的可能。或许对于百姓来说这是有利而无害,但是对于官府而言,少了这笔火耗银,官府非但减少了一笔不小的进项,而且没有了这笔银子,地方官府办起事情来也没有过去那么方便。

“自此之后,百姓必定皆以银币交税,不足一两者交以小币,辅以制钱,如此,虽然百姓得利,可自此之后,每岁我大明官府所亏岂止数百万”

作为大明的官员,姚湘必须要站在官府的立场上处置此事,以至于即便是在傅山离开之后,他仍然无法接受铸造银币一事,仍然谋略着挽救此事。毕竟在她看来百姓的利益,是百姓的利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自然不会反对取消火耗银。但是身为官员负责江北户科,他就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身段,以一个官员的身份看待此事。

“目下正值衙属用度紧张之时,若是再废除火耗,只恐怕将来非但江北的用度紧张,甚至,将来朝廷的财力也会更为紧张。”
首节 上一节 347/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