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372节


心知皇上性格的范程,立即顺着皇上的意思说了下去,先对那些汉官加以抨击,然后又继续说道。

“不过皇上倒不用担心无人为皇上牧民,若是说这天底下什么人最多,怕就是想当官的人最多,当年那些汉人一个个的都不愿出仕,可只消加以恩典,这天下仕子不亦纷纷仕我大清?南人不愿意当官,自然还有北人,待到天下官员尽是北人的时候,南人自己也就着急了”

当年入关时,天下的士子大都对大清国持以抵触态度,而那个时候,除了一面厉旨招前朝官员返朝之外,范程除了建议开科举之外,更建议广取前朝那些只具备作官资格的进士、举人以至于相当于备取生的副榜贡生为官,如此一来,自然解决了官员不足的问题。

当然范程还刻意偏选北方人,而不是抵触情绪浓烈的南方人,如此一来,在入关之初,以至于天下官员大都是北人。待到这个局面发生之后,那些受北人打压的南方人,才有士子参加科举。

天下愿意做官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他范程当年若不是意欲为官,又岂会主动投奔太祖?

“道理虽是这个道理,可这件事若是不解决,总不是什么办法!”

福临看着范程,恼怒的说道。

“郑贼手段如此卑劣,当真是以为朕不敢杀他父兄吗?”

十二年前郑芝龙投降后,为安抚郑成功,大清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但因为郑成功始终未降,所以郑芝龙早说被软禁于京城,甚至两年前更是意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只是为了牵制郑成功,并未成行罢了。

现在因为郑成功的这着“杀招”,只使得福临又一次想到了郑芝龙。

“哼哼,若是朕非得杀其父兄!”

皇上的怒言听在范程的耳中,只让他的心头一紧,连声说道。

“皇上,万万不可,这郑芝龙活着尚可令郑贼投鼠忌器,必要时尚可一用,可若是杀了,便再没有丝毫用处,再则,这郑贼本就是藩夷所养,不受中华教化,杀了郑芝龙,反倒令其毫无顾忌!”

范程连连劝阻道,唯恐皇上一怒之下杀了郑芝龙,他之所以希望留郑芝龙一命,是因为在他看来,活着的郑芝龙,比死了的更为有效。

“哼哼,朕又岂不知道,若当真想要杀他,两年前就杀了,还会等到现在!便再让那老狗再活几日!待将来擒了郑贼的时候,再把他们郑家全都押往刑场,全都凌迟处死!”

摆摆手,示意范程不要再说的福临又继续说道。

“可无论如何,郑贼这毒计都要破了,范师傅可有什么办法?”

“这”

皇上的询问,让范程的心思略微一沉,他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见他半晌没说话,福临便直接说道。

“方才有京中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折子,是金之俊的折子,他觉得既然郑贼意以两江官眷为质,朝廷不妨行釜底抽薪之法,破其毒计!”

原本以为范程还会有什么好计的福临,见其没有了办法,便直接道出了金之俊的建议。

“行釜底抽薪之法?不知如何行釜底抽薪?”

范程有些不解的问道。

“那郑贼系海贼出身,其毒计狠毒之处全在将我大清两江官眷流以台湾,若是能遣兵夺下台湾,如此,自然郑贼的毒计也就不破而破了,没了台湾,其又岂能裹挟官眷去台湾?在兵败后奴使官眷?”

皇上的话,让原本没有主意的范程的眼前猛的一亮,连连赞同道。

“此法甚好,此法甚好,现在郑贼、朱贼主力皆在江南,台湾者不过只是朱贼新拓化外蛮地,守军稀少,若是皇上能遣数员擅长水战之大将,这台湾自然可平,如此一来非但可稳江南官宦之心,更可断郑贼之退路,此计甚妙、甚妙!”

见范程赞同这个建议,福临便点点头,然后说道。

“计是好计,可我大清国不长水战,而且那台湾又地处外海,岂是能轻易夺下的?”

尽管内心倾向于赞同此计,但福临却也知道自家的能耐,若是八旗有打水战的能耐,又岂会容郑成功到今天。

“皇上,八旗大兵长于陆战,可福建那边原郑家降将里头,擅长水战的又岂止一人,以奴才之见,此战可命福建总督李率泰总揽,这几年他招降的郑军叛将十数人兵数万人,如海澄公黄梧、施琅皆长于水战,可命施琅领水军攻取台湾!”

不过只是片刻功夫,范程便定下了进攻台湾的人选,对于朝中的擅长水战的人选,他自然早就了然于胸,原本他并没有想到攻取台湾这着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是现在,皇上不过只是一说,他便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决眼前问题最好的办法,于是便又建议道。

“不过还需皇上严令海澄公尽快夺下台湾,否则待朱贼反应过来,往台湾增派兵卒时,到时候攻取台湾自然更为困难!”

第169章 书院(第一更,求月票)

从去年入冬开始,一连几个月的酷寒之后,进了三月这天气一天比一天温暖,虽然这不过是春天刚至,但是挂在屋檐上挂着的冰棱已慢慢消融,只有在屋顶上和墙角树根下,还能看到积雪的痕迹。尽管那运河上的冰冻尚未完全消融,可却已经有船夫凭着船身撑篙撞开那已经松散的浮冰,随着运河的复苏,这清河城也慢慢恢复了平日的热闹。

与年前不同,这清河城似乎多了些东西,比如那车厢颜色醒目的黄色马车,而那些马车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只是颜色,就连轮子也不同它有四个轮子,这是年后才刚时兴起来的四轮出租马车,相比于旧式的两轮马车,它的运载量更大,而通过那前轮的转向装置,使得它可以更方便的在城中转向,也正因如此,它才会在短时间内取代清河城中马车行的旧式马车,当然这也与官府的督促有关。

而对于坐在车上的不过只有十二岁的万斯同来说,他却总是好奇透过那马车上的水晶玻璃窗往外着,尽管那玻璃窗把车外变得有些扭曲,但他仍然显得很是好奇,而他的兄长万斯大,同样也是如此。

别说是他们兄弟,即便是二十几岁的黄百家,偶尔也会用力的摇晃一下车身,而那车身尽管随着道路的颠簸摇曳,但坐在车上却一点也不觉得颠簸。

“父亲,这四轮马车委实新奇的很,如此这般奔驰,却几乎不觉颠簸。”

黄百家并不知道,与中式的两轮马车不同,行驶缓慢的两轮马车,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其颠簸程度还能被承受。如果换成几匹用快马拉的马车,其颠簸程度就难以想象了,飞奔的马车,人是坐不住的,也许只能站在马车上来缓解颠簸程度。所以在设计四轮马车的时候,朱明忠首先考虑到了减震,受限于钢材的价格与质量,他并没选择18世纪发明的板簧,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设置牛皮拽拉模式来减震,这是罗马时代的发明。不过在欧洲的黑暗时代失传了数百年,直到16世纪时,这种用皮带将车厢悬挂起来的减震技术才得已复原。

如果黄百家注意查看的话,可以注意到四轮马车的车厢处于悬挂状态,这可以明显减轻水平晃动的力度,而且牛皮也具有一定的弹性,竖直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这让四轮马车具有了一定的舒适性。

“这是西洋式样的四轮马车,其车轮置于梁身,前轮可以转向,车厢中悬于梁上,如此,自然可免颠簸之苦。”

相比于儿子,曾接触过西学的黄宗羲自然知道这四轮马车是何物,也知道这四轮马车出自于何地。虽说于这里见到四轮马车感觉有些奇怪,但心有所思的他倒也不觉新奇。

不过只是盏茶功夫,马车便停了下来,同时传来车夫的声音。

“先生,这清河书院到了!”

黄宗羲一行四人下车后,映入眼帘并不是他们想象的书院院门,而是一片茂密的梅林,虽此时已过花期,但可以想象若是于冬时盛开之时,此处是何等清雅。于林丘之间,依稀可以看到一处小湖,因结冰尚未完全消融,那湖心处还可以看到一层薄冰。而在梅林与小湖之间,有几条平整小路蜿蜓而入,不知道通向什么所在。举目望去,在梅林之后,可以看到重重建筑的屋顶。
首节 上一节 37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