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725节


而营垒中的正是图海统领的万余八旗精锐,那些搜索的骑兵一发现清军营垒之后,并没有试图接近这里,而是从望远镜中观察着营垒中的清军,随着搅拌法生产的光学镜片被大量生产出来,望远镜便迅速在忠义军中进行普及,许多基层军官都配有望远镜。

尽管望远镜的倍率不大,但是在战场上仍然是最好的观察工具,在他们观察着清军的同时,发现清军的消息被传至后方后,十数里外的正在行军的部队,立即就地扎营,不过只是短短几个小时,由土墙以及马车形成的营垒,就耸立在这片平原上。

在大营扎好之后,便不时有骑兵进入大营,不断的将最近的军情带到营中,按照忠义军的作战条令,情报是保证作战胜利的根本前提,对于作战中的部队来说,其情报搜集,往往依赖骑兵队的游骑,一时间,几个骑兵小队的骑兵,在方园数十里的范围内侦察着,收集着种种情报。

“朱仙镇”

营中大帐内,被临时委任为左路军统领的于小宝,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只是盯着那个刚刚制好的沙盘,在还算逼真的沙盘上,分别有朱仙镇清军营垒以及开封城。

“现在两地互成犄角,如果我们攻于其中一地,必定会为另一路所扰。两地清军皆有骑兵队,随时可以袭扰我军”

“可以切断清军的水源,当年闯贼便是于贾鲁河上游恰断了水坡集的水源。从而导致左良玉部自乱阵脚,最后才有其朱仙镇大败,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清军好象还未在贾鲁河上游安营扎寨”

就在几名军官正一脸严肃的研究着如何攻取互成犄角的两地时。于小宝却不断的嗑着瓜子,他的脚下已经落了一地的瓜子,即便是身为一军统领,他仍然不改这个喜好,甚至这种乱扔瓜子壳的行为,更是违反内务条令,可既然身为一军统领,总有这么些特权。

更何况,现在,他是在思索着战术问题。即便是左路军的军正看到了,也不能怎么得了他。

“恩,这刘清泰当真是汉人啊,干得不错哇。”

终于,把手中的瓜子嗑完之后,于小宝的脸上立刻露出了赞叹的表情。原本别人只以为他是在那里发着唠叨,是因为两地互相犄角不好攻取,可只见指着沙盘上的一处清军营垒第21营营长赵三喜说道。

“赵营长,你记不得记得,当年军门淮王是怎么兵不血刃打下梁化凤所率领的几千清军的?”

赵三喜同样也经历过那一战,只不过,现在他早就已经将那一仗的打法给忘记了,倒是的被于小宝这么一提醒,立即说道。

“于统领是说,咱们效仿淮王的法子,抛射火药箱,炸死那帮孙子?”

“反正那里头又就没有平百百姓,自然不需要考虑百姓的伤亡不是。”

于小宝随口说道,虽说在讲武堂培训的时候,他也曾听说过当年朱仙镇之战中李闯卡断官军水源的战术,但是在他看来,这种法子太长,而且太慢,对于讲究速战速决的忠义军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这种“笨法子”。

“再说了,咱们是忠义军,靠的是什么?”

唇角微微一扬,于小宝得意的说道。

“靠的就是咱们手中的火器!”

“可是,统领,抛射药包的射程只有三十几丈,而且清军营垒中又有火炮、鸟铳,如果使用抛射药包的话,射程太近了,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不等那个嘴唇上还带着汗毛的参谋官把话说完,于小宝便朝他看了眼。

“你以为只有抛射药包吗?”

反问中,于小宝果断的命令道。

“先把全军的迫击炮集中起来,集中轰击清军的营垒,还有”

手指着通往开封一个村落,于小宝冷笑道。

“张安臣,我把所有的骑兵都交给你,临时编成一个骑兵大队,你赶到这里,然后”

对部队一一进行部署之后,在下属们纷纷准备着时候,心下颇为得意的于小宝。抬头向西北方向眺望了一眼喃喃自语道。

“姓李的,老子非得看看是你先下洛阳,还是老子先下了开封!”

第358章 关陵(第一更,求月票)

洛阳关林,位于一片松柏之,虽说其名为“关陵”,却被称为“关林”,怕与这满陵的松柏不无关系。相传这里是当年曹操埋葬关羽头颅的地方。三国时,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走麦城,大义归天。随后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虽说千百间,这古之皇陵不知多少化为土丘,可是这关陵却是香火日盛,自宋代起,民间对关羽崇拜愈来愈甚。而历朝的帝王也提倡关羽忠君重义的品德,到明代更以为甚,万历二十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年又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由此关羽始封“圣”。

虽说过去的几十年间然战乱肆虐这片土地的,可无论官贼皆景仰关圣忠义,对关帝庙自然不敢袭扰,使得这圣域曾遭受战火的洗劫,如此也令这里保得一方净土。

关帝庙大门与关帝庙一样,皆修于万历年间,虽说没有石碑勒令,但是世人来此的时候,都会遵从着“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规矩。不过因为战乱的关系,这武圣的庙堂却显得有些冷清,鲜少有人问津。

这香火淡了,守庙的庙祝却不能清闲,过去香火旺时,可以靠香客布施为生,现在,这庙祝却只能于林前开垦些许荒地为生,就在这庙祝将要提着锄头下地时,那边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不急不徐的蹄声打破了官道上的宁静。那些骑在马背上的骑兵皆是身着黑色军装,有些则身穿着黑色铠甲,不过对于见惯了世面的庙祝来说,他一眼就瞧出这些马并不是什么好马。

不过即便如此,待他看清楚这些人的打扮时,那年迈的庙祝立即跪拜于一旁,神情中尽是一副激动之色这是大明的军队。

“军门,这里便是关帝庙了。关老爷的头颅便埋于此处。”

手持马鞭指着关帝庙的聂夫臣,本身就是河南人,尽管从没来过这里,可并不妨碍他向军门介绍这里。

“此地是圣人庙。我等凡夫俗子岂能造次?”

为首的将军连忙带头翻身下马,那神情显得很是恭敬,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湖广总兵李子渊。如今当江南的百姓为其北伐而欢欣鼓舞的时候,这边一路高歌猛进的他已经领兵二十万直逼洛阳城下。

自从李子渊率领北伐军进入河南之后,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沿途清廷伪官无不是闻风而降,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兵进次北伐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洛阳。

尽管洛阳拥有天险,但却依然挡住北伐大军前进的步伐。半个月前,三万前锋军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神不知鬼不觉的穿越了熊耳山与伏牛山,从而打开了洛阳的门户。而充当向导的正是隐藏于熊耳山与伏牛山中的义军。而聂夫臣就是伏牛山的义军首领,他本是崇祯年间的举人,闯贼进犯中原时的,他与乡人结寨自保,清虏入关后,他又举义旗,在山野之中坚持抵抗满清十余年,如果不是因为历史的改变,也就是在今年,他就会在河南总督刘清泰,与山中的数千义军一同身死荒野,全发而终。

而现在,他却为北伐军兵进洛阳立下的汗马功劳,多亏他的指引前锋军才能如此顺利的通过龙门。也正因如此,在李子渊随中军火抵达后,立即邀其与他一同来关帝庙。

当然,李子渊之所以请他来这,自然是有他的目的,他抱拳向聂夫臣邀请道。

“聂将军,你我一同去拜祭关老爷吧。”

“好!关老爷是咱的伏魔大帝,就请他老人家保佑咱们早日把鞑子赶出关!”

虽说顺治五年那会就已经封关帝为“武圣”,可是对于不认满洲皇帝的聂夫臣来,自然不会说什么满人封的“武圣”,而只是用万历皇帝给关帝的封号。更何况“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本就比“武圣”更为尊崇。
首节 上一节 725/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