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915节


“陕西是他们的活路?”

眉头略微一皱,聂夫臣不解的看着刘清泰。

“清虏入陕西后,可暂时于陕西休整,只要其占据潼关,我大明就暂时不能对其造成威胁,他们就能据西北观中原。即便是我大明攻克潼关,到时候他们也能一路向北,过北边入蒙地,从此遁入草原,如此,这陕西自然也就是他们的生地!”

其实,这原本刘清泰也并不清楚,清军为何南下,但那天经范永忠提醒之后,自然也就知道了清军的“计划”,而他所需要的就是顺水推舟,把粮仓让出来,当然,他用了整整一夜才想出了这个法子,让出粮仓的理由是为了“洛阳”,为了城内的数万百姓。

只是,聂夫臣会同意他的这个提议吗?

而此时聂夫臣整个人都显得极为犹豫,刘清泰的“猜测”,让他隐约意识到,清军逃往陕西之后,无疑于放虎归山,但是如果阻拦的话,又岂能阻拦得了?若是洛阳城破,到时候会有多少百姓惨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

“聂军门,刘某虽不是河南人,但身为河南父母,却不得不为河南百姓的安危着想,数十万石粮食或许重要,但却比不过这河南百姓的性命,更何况,以这些粮食为诱饵,可令清虏陷于洛阳城外,待到大王大军抵达之时,自然就是清虏的末日!”

刘清泰并没有劝聂夫臣同意他的建议,但是在言语中却刻意强调他不是河南人,既然他不是河南人都顾虑着河南人的性命,你聂夫臣身为河南人,又岂能不顾忌乡人的性命?况且,那粮食又不是平白献出去的,而是用来诱使清军上当,让其于洛阳缓缓转运粮食,待援军到达的时候,非但那粮食他们运不走多少,就连人也得留下来,这粮食不过只是缓兵之计。

如此,你还有什么好犹豫不决的?

刘清泰的似劝非劝,落在聂夫臣的耳中,尽管他有所怀疑,但最终,他的心思还是偏向了乡人的性命,他身为河南人,不能不顾忌这些,他不能坐视同乡被清虏残杀。

“要是粮库里的粮食全都给清军夺走了。到时候大王那边怎么办?”

聂夫臣有些担心的问道,他可以考虑同乡,但是大王哪里到时候要怎么交代?

这些粮食可是北伐大军的军粮,没有了这些粮食到时候北伐大军吃什么?

“到时候再想到时候的办法。眼下最要紧的是保住洛阳城内的百姓。”

刘清泰的直接让聂夫臣犹豫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

“若是我等闭城不出的话,到时恐怕不知道要闭城多长时间,若是如此,恐怕还得往城中多运粮食为上,万一要是援军来的晚了,也好有个准备。”

聂夫臣的同意,让刘清泰的心头猛然一喜,此事终于城了!他连连点头说道。

“军门所言甚是,所言甚是!”

在刘清泰连连赞同时,又语气凝重的说道。

“如此也算是持重,毕竟万一要是淮王据着大名府,不让咱们楚军过来,到时候”

话到嘴边长叹的时候,聂夫臣则于一旁叹道。

“抚台,您说,这淮王这猛的一下出兵大名,淮王他该不会是想对大王动手吧!”

第61章 辽东(第一更,求支持)

夕阳的余辉照着远方的山岭,给树梢、给荒野以及山与天,都镀了一层晚霞所特有的金黄色,这金中又带着些许的红。

在通往沈阳的官道上,大队的人马一路沿着这官道一路前行,相比于关内大多数官道的年久失修,也许是因为这条官道通往所谓的“盛京”,满清朝廷每年都需要派人回去祭祖,所以这官道倒也还算是齐整。

不知多少年,这条军民关系已经不见这样的人马了,尤其是那旗帜上书写的“明”字,更是在相隔数十年之后,再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辽东!

是汉人的故土,九州之一!

非但军中的官长知道这辽东是汉人故土,是汉人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筚路蓝缕开创的土地,而今天这片汉人的故土终于再次回到真正的主人之手。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满洲”。

置身于这片汉人故土上,几乎所有人的心情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都和过去有些不太一样。

“密之,你看”

骑在马背上的朱明忠,手指远处的旷野上一片废墟说道。

“那里就是当年遗留下的卫所卫城遗迹,将来像这样的地方,可以直接利用旧堡,重新翻建”

对于东北的未来,早就有了全盘规划的朱明忠,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旧卫所的遗迹,重建“卫所”,然后以卫所,向周围扩张,进而掌握周边。自从辽东收复之后,这还是朱明忠第一次前往辽东,他并没有选择更完全的海路,而是选择了陆路。

当然,为了保证安全,除了府中的卫兵之外,还有一个骑兵营一共数千人马随行,而身为东北总督的方以智,更是亲自来到山海关迎接他。也亏了方以智不辞辛劳,先沿着官道一路过来,然后,在路上准备好了一切,一切饮食供应、布防、护卫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因此,倒是也感觉不到丝毫旅程之苦。

而朱明忠更是兴致勃勃的沿着官道,四处查看着,与其它人眼中,辽东不过只是一片苦寒之地不同,在他看来,这东北就是未来另一个江南。尤其是过了广宁卫,也就是后世的锦州一带之后,看闻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朱明忠的心情立即舒畅起来,他更是有些激动的说道。

“密之,你看这里,这么一大片土地,千里无人烟啊,这地上的土,你瞧,都是最肥沃的黑土,别说是撒下种子了,就是插根筷子,也能长出芽来”

对于大王那夸张的言语,方以智只是点头称是,他能够理解大王的心情为何会如此舒畅,因为自满清崛起之后,数十年来克复辽东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梦想,只是这个梦曾经看起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几乎不可能存在,甚至到最后,人们都已经放弃辽东了,他们顶多只是梦想着将满清驱赶出关内,那怕就是划江而治,大明偏安南方,也未尝不可。

但是现在,他们不但赶走了满清,而且还收复了辽东,曾经看似不可一世的满清,现在更是如丧家之犬似的,在草原上流浪着。

“大王,在去山海关之前,臣已经命人集中俘虏,于沈阳城外垦荒,预计到10月,雪下来的时候,至少可以在沈周围边垦荒200万亩”

顺着大王的话,方以智为自己“邀起功”来。

“现在已经开垦出来的二十万余亩,都已经种上了从江北发来的玉米种,在来之前,臣向衙内官员嘱咐过,既垦即种,至少在六月中旬之前开垦的荒地都要种上玉米,到时候,至少可种五十万亩左右,秋收时至少可得玉米七八十万石”

用俘虏拓荒种田是江北一直以来的“传统”,在沈阳虽说只俘虏了万余“清兵”,但是方以智还是把他们编成队,在军队的看管下于沈阳周围拓荒种田。

“七八十万石种的太晚了一些,估计可能会减产,不过不要紧,只是试验,七月之后就可以种土豆了,我们在东北多种一些石粮食,就少解运一石粮食,就能多解一桶火药”

忽然,朱明忠停了下来,转身问道。
首节 上一节 915/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