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982节


“南洋米”

李子渊沉吟片刻,然后懊恼道。

“原本孤只以为这南洋米不过只是一个用来哄骗清虏的说辞,那曾想到居然还真有南洋米,若不然的话咱们直接派船往那里办米,又岂会如此被动”

突然,李子渊盯着许云程问道。

“你说,那郑芝龙送上这么一份大礼是什么意思?”

郑芝龙会那么好心把米送上门来?

他必定是有所图谋才是,只是他到底想要什么?

“大王,以臣看来,郑氏内讧的日子恐怕不远了!”

不过此时许云程到没有一丝一毫的可惜,那神情语气,甚至有些兴奋。

“大王,先前与郑家做的章,看来已经取得功率,那郑芝龙本身就不甘于人下,现在他送米与我,自然是为了交好于我,若是大王能有所表示,郑家内讧必定不可避免!”

许云程的得意落在李子渊的眼中,让他只是沉吟片刻,随后摇头说道。

“现在这么说,还有些为时过早,既然郑芝龙送给本王这份大礼,这份礼,本王是无论如何都要收下来的,只是这份礼,他姓郑的准备怎么送?”

盯着许云程,李子渊沉吟片刻,眉头略微一扬,对其吩咐道。

“嗯,待靳博来京城后,孤要亲自见一见他,问一问,郑芝龙想要什么?至于这粮食,便按每石米一两二不,按一两四钱的价格买下来,绝不能他郑芝龙觉得吃亏了,毕竟,保不齐将来,咱们还是要从他手里买米,这粮道,让旁人握着,总是不放心啊”

摇头轻叹一声,李子渊又说道。

“上一次咱们就是因为这吃的亏,这一次可不能再吃同样的亏了。”

因为粮路曾经被人断过的关系,现在他自然不想犯同样的错误。不过似乎他并没有什么选择。

随后两人又谈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许银城告辞的时候。

“兴城那边怎么样了?”

突然,李子渊就像是想起一件被忽视很久的事情似的,他看着许云程说道。

“李来亨那边必须要尽快解决,要不然,万一”

从当初夺下了武昌开始,他就一直想要解决忠贞营,解决李来亨,可是这两年他却像是一颗煮不烂的铜豌豆一样,根本就没有里理会他的示好。

现在对于他来说,忠贞营已经不再像当初那般重要了,反倒是慢慢的成为他眼中的隐患。这个隐患如果不处理,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作为根本的湖广。

摇着头,李子渊的眉头紧锁着。

“谁也无法保证,有朝一日,他会不会成为本王的心腹之患啊!所以必须要尽快他们!”

第110章 忠贞营(第二更,求支持)

永历十六年的秋天,对于大江南北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年景,非但今年的春天,大江南北雨水充足,雨衣充足意味着希望,就是是到了秋天,到了秋收的时候,这南北各地也是风调雨顺的,未见旱涝,天下的百姓们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之后,总算是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今年的风调雨顺也让天下人对来年充满期待。

入秋之后,于豫鄂陕川四省交界的莽莽山林之中,却还没见秋色,到处是一片苍翠,那草地间也盛开着些许鲜花。在山岭的最高处,有一片比较平坦的山坡,微微有点倾斜。这山坡上的坦地约莫有三四里长,一里余宽。

原本这里就有一座因势而建的山寨,不知是哪个朝代前来逃避官府的流民修筑的,后来山寨荒废了,寨墙也倒塌了,房屋也变成了废墟。只是近几年来李来亨的人马来到兴山一带,才派兵了上来重新修复了寨墙,盖了一些房屋,在这里安营扎寨。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一带的地理形势十分险要,望不尽的千山万壑,高峰入云。往西去连接着巴蜀,往北去又接连着郧襄。这一带道路险峻,林木茂密,易守难攻。也正得益于这地形,在离李自成之死已经十七个年头后,当年的大顺军,依然在这里坚持着,坚持着与清军的战斗。

经过几年的整治之后,那平坦的茅庐山顶,如今有了不少房屋,当年的茅草棚,现在大都也变成了木屋。其中又有两座相距几十丈远的宅院。北边的一座比较高大,院外有石墙围绕,里边有座三层高的鼓楼。南边的一座规矩稍微小一点。对这两座宅院,北边的一座,因为高夫人在里边居住,人们按习惯称之为慈庆宫,或者就叫作太后宫。南边的一座住着李来亨一家人,因为李来亨被永历皇帝封为临国公,所以这座宅院就被称为国公府。

不过因为从山上到山下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因为地势险峻,上下运东西很不方便,所以这些高夫人和李来亨都住在山下边山谷之中,那里更为宽阔,而且土地肥沃,将士们在那里耕种,自给自足。而这里这里也是保卫茅庐山寨的最后一道门户。

李来亨身为夔东十三家之首,从这里与各地方联系比较方便,派人马出击敌人也比较方便。所以相比于山寨,这里反倒才是他们的主营。从山顶上下来大约要走十里地,沿途都是参天大树,在山顶不容易望清这里的情况,但有时天气晴朗,从松树的缝隙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些灰色的瓦房、褐色的茅房。在中间高旷地方,有一些绿色琉璃瓦的屋脊,那便是高夫人的宫院了。

相比于山外,大山中温度较底,甚至还略带着些许冬寒,所以早晚都得穿着棉袄。不过虽是如此,在谷间开垦出来的田地中,那些穿着破旧棉袄的兵丁,已经开始耕种,正是这样的自给自足,才使得他们一直坚持至今。如果不是他们背于身后的刀枪,恐怕谁都无法想到他们会是兵。

这日下午,一位四十出头的女妇人,从外边回来。她的鬓边斑白,那眉宇间闪动着一股勃勃的英气,只是英气中掩不住内心的忧虑,她身上穿着半旧的红缎夹袄,腰束黄丝绦,腰间挂着宝剑,鞍旁挂着弓包、箭壶。她身后跟着不到十个女兵。她每天除练武之外,也就是出去打,顺便取一些野味,也能改善一下生活。她来到高夫人宫门前时,守卫的弟兄们对她鞠身行礼,而为首的则向她拱手道。

“娘娘回来了。”

这位中年女将略点一点头,并没有说话,然后昂然走进宫门,她身后的女兵抬着一只赤麂,至于得的野猪、野兔之类的都已经在回寨的时候,交给他人,用于给弟兄们改善伙食。第二道宫门是几个女兵守卫,大家也是恭敬地向她行礼。

已经解掉披风递给女兵的她问道。

“太后醒了么?”

其中的女兵头立即目答道。

“太后早已醒来了,现在正在同国公说话,不许别人惊动。”

中年女将微微点头,不愿走进二门,以免打断了高夫人和国公的谈话。她向东转去,从角门进人东边偏院,那是她自己住的院落。她一面走一面在心中感叹。现在的时局到底是好是坏?

对于明朝来说,确实是好事。毕竟,现在非但江南、湖广等地已经为大明克复,就是连河南、北直隶,也被大明收复了,现在除了陕西、四川等地,这曾经为清虏占据的天下,又一次姓朱了。

可是对于大顺朝呢?

尽管大顺朝随着皇上的死,因为无人继位,加之太后、李来亨等人都接受到了永历皇帝的册封,早就不在了,可在她的心里,大顺朝还活着,活在她的心中。
首节 上一节 98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