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627节

史迪威身边有几个重庆官员,闲杂话语难保传不出去。他自然要小心一些。更何况史迪威的翻译副官杨孟东就是杨仙逸的侄子,和老蒋和宋家接触的比较近,在平时接触不多的情况下,也难说以后不会透露出去,某天某日,他坐听着史迪威口中一个劲的说着华夏的代表先锋军政府怎么怎么样,而无动于衷。

尤其是杨孟东字正腔圆的翻译给他这个重庆中央军最高职务的负责人听,没有表示,恐怕日后招惹麻烦,所以他只能干巴巴的插上这么一句。

“重庆?你说中央军那边。哼,连命令都出不了四川,还自称华夏正统?”史迪威听了杜聿明的话愣了一下,还没有接话,旁边端着茶壶过来的小伙计先忍不住插言冷嘲道。

他只听了杜聿明的后一句话,并没有意识到眼前这几位便衣出行的人的身份。近来社会上的言谈风气很是自由,茶馆中的人早就忘记了莫谈国事的行风,就连这个小伙子听多了广播也时常和客人谈笑国事取乐。即使这些客人中有洋人,也不稀奇,不说看多了从欧洲来到华夏工作的那些洋人面孔,就是一些欧美的记者来采访,小伙子也不曾畏惧过。

实话实说还怕什么,况且刚才那位客人竟然在先锋军的地盘上叫嚣重庆政府是正统,恐怕在街上喊一句,就要挨臭鸡蛋、烂白菜了。

“莫要忘了这民国可是中央党打下来的天下,这民国在一天,这中央党就是一天的正统!”杜聿明看到一个茶馆小伙计竟然也敢和他顶嘴,虽然一再提醒自己莫要和这些人一般见识,怒气之余,还是忍不住还了一句。

小伙计虽然被杜聿明的怒气外露的威严吓了一跳,不过随后又乐了,笑道:“这位客官可能没有听说吧?我刚听的广播报道,前阵咱们议会还商量着呢,以后要改国号,不叫民国了。”

“不叫民国,那么叫什么?难道是叫华夏共和国?总不能改称帝国吧?”旁边杨孟东在旁调笑道。民主的国家一般都是这样的称呼,不是带着民主,就是挂着共和。无论先锋军再怎么改,也脱不了这几样。

“换汤不换药的一场闹剧而已!”杨孟东心中嗤笑道。改名换代这件事情,他早就听说过了。高层这样的消息,总是比下边的消息要快一点。

“帝国?”小伙计一愣,随即笑道,“还真有人提议要孟主席当皇帝称帝国的,不过刚提出来就被孟主席给轰下去了。孟主席说的好,华夏人不需要找个皇帝坐在百姓的头顶上,国家是全体国民的,每个国民都应该有当主人的意识,而不是给自己找个主子或者管家来当奴隶。全体民众当家作主,才叫民主!”

小伙计年轻机灵,顺溜溜的一下子背出了孟享的大段话语,说的又是现在流行的混杂了北平和中原甚至还有点江浙入声语调的普通话,让众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说改称共和国,拥护的人最多。不过,也被孟主席给否决了。”小伙计说得眉飞色舞。指尖挥舞就像是自个儿亲身经历一样。

“哦,那么要称呼什么?还继续叫民国?”杜聿明冷嘲道。

即使不归类于迷信作为,但每一代政权必然要有所不同,另立新风的。改换名号什么的也不稀奇。他并不是多么在意。最近忙着和史迪威四处奔波,也有些忽略了这个。

“当然不是民国,也不叫共和,孟主席说了,华夏自古以来无论怎么改朝换代,华夏文明一直都在传承,你可以不是帝国人,也可以不是民国人,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是华夏人!我们只有一个国,那就是中国!”小伙计模仿着孟享当初的语气,面带庄重之色,说着新流行的普通话一字一句道。

“中国?!”杜聿明低头苦涩道。

“中国?!”杨孟东也低头轻喃。众人一时沉寂,就连史迪威也沉默思考。

“就连年号都改了,现在不叫民国二十几年,也不是共和几年了,我们以后要用黄帝纪年。咱们华夏文明传承长着呢!从老祖宗黄帝算起,现在有4639年了!”小伙计自豪道。

第737章华夏文明之光

第737章华夏文明之光

“我们不需要重现汉唐的名号来悼念帝国的兴衰,也不需要装饰民主或者共和来铭记历史的选择,我们国家的名字就叫中国!这两个字继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承载了东方文明复兴的希望。……”在3月15日的大公报上,胡适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的记录了这一次名号之争的终结。

随着孟享对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宣传和引导,加上华夏连续对日和对苏俄战争中的胜利,华夏国民重新拾起了身为华夏人的自信心。

文化界也不再是一个劲的哈外,极力否定华夏本土文化,力主全盘西化。随着考古学的成熟和在全国各地的挖掘,华夏古老文明的光辉再现世人。

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近在咫尺的咸阳也陷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开发中。在41年冬至的时候由夏鼐带领的考古队在咸阳发现了秦皇兵马俑的一角。

孟享得到消息很及时,立即停止了郭沫若提出的大规模挖掘的建议。现在的保护文物的技术不成熟,还不如后世的七十年代,可能不止颜料的褪色,很可能出现一些其他方面的损失。

当然秦代兵马俑的出土意义不一样。为了配合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孟享忍痛通过了部分开发的决定,利用从英国法国学到的文物保护最新技术,调集了李济、梁思永、苏秉琦等全国的精兵强将,只开发了很少的部分,但足以展示出了让人为之惊叹的第八奇迹。

春节起,先锋军的宣传部门最先推出了秦文明的一个专题,再现了秦朝的强大。随后汉唐、宋明的一幕幕通过电影、图片和音频书籍一点点的推了出来。其中虽然也夹杂着金清时代的耻辱,但足以颠覆众人对心中华夏古老文明的认知。

在这个宣传媒体还比较单薄的时代,用电影和广播等声音和视频的形式极力推出的宣传内容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在人们的脑海中固化,远比书本和报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要深远。

在孟享的支持下,那些直接送到乡下的电影中,各种宣扬华夏数千年文明的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一下子把华夏文明的内涵直接呈现在了广大国民面前。正是通过乡村电影,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了以前的祖先原来不是拖着金钱鼠尾辫子的,当年汉人的祖先曾经创造过远超西方世界的帝国文明。

甚至就连那些前清遗老遗少,在看了带有二十一世纪网文新观点的图文并茂的新编明史纪录片后,不少出身汉家的也羞愧的自去了辫子。

广播和报刊等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华夏文明的宣传,就连42年马年的春节晚会上,也处处展现着华夏文明的符号,华丽的汉服首次出现在了春节晚会的观众席上。

一股继承华夏文明的风潮被点燃了起来。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源自本土的文化带来的自信心。后世对华夏文明的重新认知就是在国家实力提升,急需世界认可的基础上的一种风潮。而此时随着华夏的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内文化的开始普及,在孟享的有意推动下,华夏文明的认知提前被民众接受了。

尤其随着黄帝纪年的推行,就连上古神话传说的一角也开始被文化界和先锋军的宣传部门掀起。

中都开发过程中,勘探出的安阳等地的商代遗址配合着挖掘出的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就让华夏国人的视线离着飞翔着神话光环的上古更近了一步。

对华夏古老文明的追溯也在民间形成了一股风潮,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为了政治的需求,对华夏元祖的追溯上,掀起的风波更是波及甚广。

在炎黄二帝的主流追溯观点的基础上,有些舆论还朝着加上了蚩尤的三元化始祖方面发展。在一些宣传中,类似东南亚土著人就被人称为了蚩尤遗脉,演绎出了当初蚩尤部族败落部分融入华夏一族,部分南迁。

但有些人极力反对,直接宣称东南亚等地的土著部落是炎黄分支。有说是炎帝的一支,有说是黄帝一支的,内部先吵得不可开交。

让孟享看到这些堪比后世yy网文的正统研究资料时,笑得肚子疼。

这些很有想象力的观点不是孟享的插手,孟享只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缓和在未来东南亚的土著势力抵抗,下边的宣传部门很快就整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

南洋本身就是受华夏文明影响颇深,这样也很容易从历史故纸堆中找出诸多的论据。即使不考虑远祖的问题,在诸多新论据支持下,在东南亚有华夏血统的华人身份又一下子多出了好几倍。

此时,日本人占据下的东南亚地区,因为忌惮先锋军的干涉,对待华人的态度还算温和。这也使得不少土著人纷纷拉上了华人的关系投靠。当地的华人组织在获得了这些新理论支持后,也一下子壮大了队伍。

即便是有些失真之处,但宣传的多了,谎言也能变成既定事实。

“虽然谎言和真理只有一线之隔,但不要太过分了!”孟享笑着指示宣传副部长左袍辉道,“虽说要大胆假设,但也要认真仔细的求证。这需要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比如,这个说印第安人和玛雅人和华夏有些关联,倒还能说得过去。但像这个,就连白人和黑人也扯到华夏遗脉上就有些太扯了。若是假话说多了,就连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了。这可是宣传部门的大忌啊!”
首节 上一节 627/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