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科学家闯汉末 第877节

袁谭看到许攸,不由奇道。

许攸叹息了一声说道“自古财帛动人心,何况高官厚禄了,他沮授本就是冀州人,车骑将军已去,他只想回冀州投在马子玉的麾下,哪里还愿意跟随两位公子呢。

至于颜、文二位将军,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冀州人啊!”

许攸的话很有说服力,袁谭、袁熙都深信不疑,二人骂了几句,不敢逗留,连忙和高干带着两千多军士从壶关往太原而去。

由于有马强的提前通知,这一路的征北军虽然感觉奇怪,但也没有为难这支打着袁军旗帜的队伍,当袁谭来到襄垣时,当地守军差点以为是征北军的伪装计,直到袁谭等人露面,他们才敢确定这真的是自家队伍。

而到这时,袁谭等人才知道袁尚已经被郭图等人立为并州牧了。

袁谭不由看向面色诡异的袁熙,已经有了并州牧,那自然不该再有一个并州刺史了。

“大哥!老三年幼,什么都不懂,他能当什么州牧,你我才是亲兄弟,你得帮我啊,到时候你我兄弟二人共治并州,也许还有一天能为父报仇呢!”

袁尚的母亲刘氏是袁绍的后妻,袁谭和袁熙则是前妻所生。

袁谭虽然还没敢想为父报仇的事情,但让他屈于袁尚之下,他也实在不愿意。

此时的袁尚,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除了长相继承了母亲很秀美外,真的没啥可以称道的优点了。

毕竟,他虽然已经是个孤儿了,但又不是出自起点孤儿院。

“现在老三手握大权,马子玉重兵在外,我们兄弟不能有矛盾,一切等安定了并州再说,我们先速速回太原。”袁谭还是知大体的,并没有立刻决定反目,而是想着大局为重。

后世因为老罗对官渡之战后河北局势的粗写,不少人以为袁绍一死,袁氏三兄弟就开始互相残杀了,其实他们三人也曾经联合抗曹,还打赢过几次,只是因为麾下的逢纪、审配与辛评、郭图不和,这才在两边谋士的挑拨下开始互相反目,最后成仇的。

袁谭和袁熙被放回来的消息随着飞马进入了太原城,袁尚得知两个兄长被放回来了,开心的正笑着,却被他的母亲喝道“痴儿!他人要来夺你家业,杀你母亲,你却还在笑!”

袁尚吓了一跳,有些胆怯的看向母亲刘氏问道“母亲,为何怎么说?”

“你难道没有听到刚刚军士说的吗?那袁谭自称太原郡守,袁熙自称并州刺史,那你这个并州牧又算什么?

郭图本就和袁谭相好,他一来,郭图必然领兵叛变,你为他回来而高兴,他恐怕却容不得你我母子二人啊!”

袁尚的确年幼,但在袁氏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一些简单的政治道理还是明白的,他顿时害怕了起来。

“母亲,那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让你的两个兄长进太原,马强不是在攻打并州吗?你就让他们领兵和马强打,再让苏由、李孚等人夺取郭图等人兵权,率军在后督军,如此便可无事。”

袁绍的后妻,自然不会是个纯粹的花瓶,刘夫人也是世家出身,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性命威逼之下,出的主意还是有模有样的。

只是这样的命令一出,也等于彻底撕破了三兄弟之间的脸皮。

第六百九十八章 同室操戈

“牵招!你说什么?不许我们进晋阳城,还让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防备征北军?”袁谭瞪大了眼睛,看着被袁绍留在太原的从事牵招。

牵招,字子经,他是昔日何苗长史乐隐的学生,当时随着洛阳的乱局,何苗被杀,乐隐也命丧黄泉,是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危险收敛乐隐尸体,载其还乡,随后被袁绍征辟,在到并州后逐渐崭露头角,被任命为从事。

“大公子,这的确是明公的命令!还请大公子接令!”

“什么明公?他算什么明公?不过是父亲的三子,论才能,论理法,他哪里有资格继承父亲的并州?”

袁谭还没说话,边上的袁熙就炸了。

毕竟他才是拿到了并州刺史印的人。

“两位公子如不愿意听令,苏由、李孚已经屯兵一万在祁县、阳邑,到时恐有不忍言之事啊!”

牵招的话让袁谭等人更加愤怒,许攸走上前说道“我军如今军粮紧缺,即使要我军守在山隘,也需拨些军粮。”

“这是自然,每五日都会有粮车送来。”

五日送一次粮,那粮自然也是五日之用,这是准备用粮草卡死袁谭了。

袁谭气呼呼的看着牵招离去,指着他的背影对袁熙说道“昔日父亲怎么会看重如此小人!”

高干在边上担忧的说道“我们只有两千人,五日粮,这涅县城低民少,要是征北军来犯,我们根本抵挡不住啊。”

“五日粮征北军一来,都不用打,饿都可以饿死我们。”袁熙叹了口气,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许攸见几人如此,心中暗笑。

马强可是许诺过的,只要他能挑拨这三兄弟互相内斗,帮征北军拿下并州,他许攸外能为郡守,内可为谋臣。

在此时的许攸眼中,这三兄弟就是金灿灿的功劳啊。

至于和袁绍的情分嘛在袁绍死后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许攸可不是那种迂腐之人。

“大公子,二公子,如今看来,三公子为了权势,已经不再顾念兄弟之情了,如此下去,并州再无二位公子,不,再无我等立足之地的。”

许攸的话,正是众人担心的事情。

“可如今大敌当前”

首节 上一节 877/15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绑架太平,我守捉三十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