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601节

在回去零号国营农场的路上,寻淮州还邀请王尔琢一起乘坐红军向不列颠联盟仿制的卡登·洛伊德小坦克,这一型号的战车与其说是坦克,其实还不如说就是一种用于交通运输的履带车而已。

按照寻淮州的说法,这是一种他很喜欢的“通用载具”。

“因为,蕴璞,你想想,在激烈的战场条件上,特别是假如是在美国那种工业国的战场,火力强度会多么激烈?我们将很难分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很难找到完全安全的运输路线,那么骡马、火车和卡车,就都会变得很不安全,特别是后方到前线的最后一公里,很可能需要用到装甲车来运输部队。”

卡登·洛伊德小坦克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人对于坦克的定义,将坦克缩小到了可以用小卡车搬运、可以用小舢板渡河、可以用飞机空投的尺寸,赋予了这种武器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将其功能定位从攻坚武器拓展到机动支援武器。

自重只有一吨多的卡登·洛伊德小坦克不光可以当支援车辆,还能干牵引车、运输车的工作。这年代欧洲各国军队为了牵引重型火炮往往要单独装备拖拉机;运输人员装备大多采用卡车,虽然曾经有过以菱形坦克和早期中型坦克为基础改装的装甲运输车,但其可靠性非常差。卡登·洛伊德虽然单车的运输能力有限,但造价低廉、可靠耐用,可以凭借数量解决各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执行拖曳火炮、运输物资的任务,总装备部又在卡登·洛伊德小坦克的基础上改进出了多款功能特化的专用型车辆,在使用中,寻淮州就发现具有较强牵引力的车辆可以直接把火炮安装在底盘上,从而打造出机动性和隐蔽性均颇佳的轻型自行火炮。

遗憾的是,由于他的这一想法过于大胆和前卫,还没能在红军内得到广泛认可,更没有被总装备部的研发部门付诸实施。

为了让王尔琢对装甲部队有更直接的感受,寻淮州和他一起坐在卡登·洛伊德小坦克狭窄的车厢内返回军营。

伴随着载具车身激烈的震动,寻淮州又调侃说:“近现代陆军威力最大的武器莫过于大炮,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其实只是能自己走路的火炮而已。法国最早的两款坦克——圣沙蒙和施奈德坦克与其说是坦克,就更像是这种自行火炮。”

圣沙蒙和施奈德坦克装备的都是一门75毫米榴弹炮,主要攻击目标均为敌方工事建筑,只是欧战刚刚结束的那段时间,法国同志由于革命后的过渡等种种原因,暂时放缓了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研制,在自行火炮方面的先发地位也就慢慢被德国赶超。

中国曾从法国大量进口过雷诺FT-17坦克,现在这款坦克虽然早就落后于时候,不过修修补补做些改造,还是可以当自行火炮的底盘来用,只不过据黄慕松所说,以FT-17的底盘承载力来说,7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就已经是极限了,进一步改装升级的潜力空间很小。

寻淮州对中国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从英法进口的各类装甲车辆,了解都非常深刻,他手里有一个笔记本,把中国进口、仿制和改造的各类装甲车辆舶来品全部记了下来,不仅写有完整的各类战斗参数,而且还自己动手画了大量图画,笔记本中间还夹着好几十张照片。

“总后曾经和好几家兵工厂研究过,准备以我们仿制英、法同志的装甲战斗车辆技术为基础,研发一款真正国产的主力坦克型号。”

“主力坦克?”

“嗯,按我们现在的内部标准,就是中型坦克。你知道的嘛,法国同志把坦克分为骑兵坦克、步兵坦克、重型坦克,英国同志把各类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和重型坦克,我们嘛,内部的分类就是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更加简单直观。性能均衡、功能全面的中型坦克,一定是未来装甲部队作战的绝对主力,国产的几款试验性中坦,都是使用75炮,装甲防护暂时还是以能够抵御重机枪的射击为标准。”

红军现在已经组建的两个坦克旅,编制的坦克营都是下辖有3个轻型坦克连和1个中型坦克连:中型坦克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支援轻型坦克的行动,另一方面射击那些轻型坦克上小口径炮所达不到的目标。

“国产中型坦克都会装置75毫米的火炮,总重量不会超过24吨,作战人员的话,据说总装备部方面也是借鉴了英国同志的经验,每一种坦克的乘员都是5个人,炮手、弹药手和车长都位置在炮塔里面,驾驶员和无线电员都坐在车身里面。”

第七十二章 无线电工业

王尔琢又吃了一惊:“还有无线电员吗?”

“当然了,中国红军的装甲部队,将来一个重点建设目标,就是确保基本车组都配备了无线电通讯设备,集团命令可以逐级下达到每一辆战车上。”

中国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可能放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也就稍稍落后于英国,甚至比美国、德国两个科研强国还要更为领先。

中国在无线电具体的应用方面,就比英国还要更加先驱。红军对无线电下放的普及程度非常重视,而由于红军高度重视海航战术的发展,也就对无线电的标准化和普及化有很高要求,那些航母上放飞出去的轰炸机需要时刻和后方舰队保持良好的通信,有这层需求在,陆军方面当然也慢慢希望炮兵、对地攻击机等支援单位,可以随时和步兵通过无线电设备保持密切联系。

红军现在研发的车载无线电设备,一般分为发报机和接收机两个主要部分,有些型号只有发报机或接收机。除了发报机和接收机,一套完整的无线电设备还应该包括变压器和一些附件等。不同的组件装在车内分开的框架或者盒子里,为了便于检修和节省空间,彼此挨得很近,每个组件都有简称。

按车型或战场条件不同,一个发报机可以接到多台不同型号的接收机上,有时还涉及到不同波段和功率的多台发报机或接或收机,通用性很强。

寻淮州继续给他的老学长介绍说:“坦克的车内协作,就基本只能靠大吼了,要考虑到发动机的噪音嘛。还有,蕴璞我也建议你多上车看看,多亲自驾驶几次各型号的坦克,这样才能有第一手的直观感受。比如说炮手,瞄准就靠射击瞄准镜,视野宽度非常窄,在有限的视野范围下,想快速的捕捉到目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瞄准镜处于炮盾旁边,没有机会抬头使用周视望远镜。所以周视都是由车长完成,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可能车长还需要探头出去观察四周。”

“照你说的,战场火力强度那么大,这车长一不小心就要被流弹打死。”

寻淮州笑笑:“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么紧张的战场,如果只有炮手一个人他需要先观察四周,判断方位,发现敌军坦克,装填炮弹,仔细瞄准,第一发还不一定打得准,需要校正。做完这些,坦克早没了。所以坦克射击是一个协同作战的过程,每个人分担一小部分工作,由一人来统筹全局但是不全权参与。”

除了无线电设备以外,炮手所需要的射击瞄准镜也对坦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坦克的炮瞄对于坦克炮的意义可不仅仅是步枪上的瞄准镜的意义,坦克炮大部分属于直射火炮,直射火炮一般使用直观炮镜来提升精度,榴弹之类的曲射火炮则使用潜望镜或炮队镜来提升精度,而且使用光学瞄具能提升坦克的密封性,提升防护力,不至于被机枪一梭子就严重杀伤车舱内的乘员。

而众所周知,瞄准镜的发展又与一国的光学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德国精良的光学工业早在上个世纪便享誉全球,像蔡司光学之类的企业都是大名鼎鼎。19世纪前半叶,全世界大部分的光学镜头主要还都来自英国和法国,但从卡尔蔡司在1846年创建第一家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以后,技术优势的天平就开始逐渐发生倾斜,德国的光学镜头产业开始逆袭。

到了19世纪末期,关于镜头结构、材料的专利德国占了绝大部分,光学镜头行业开始产业化,优质光学的重心开始转向德国,其他国家开始依赖德国光学玻璃的进口。

1914年欧战爆发的时候,全世界大部分用于精密光学的玻璃大部分来自德国,德国每年出口176400公斤的光学玻璃,其中超过25%出口到了美国和英国。

其中,英国的情况最糟糕,英国60%的光学玻璃依赖德国,战争初期,英国便开始在报纸上呼吁,要求私人捐赠相机、枪瞄准具和其他光学仪器,以及直接征用私人和公司手中还未出售的光学仪器,在交战一年多后,甚至还和德国进行了秘密谈判:用橡胶来交换光学仪器。当然,这个协议最后不了了之了。

英国的光学行业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之下,1915年,英国开始由国家扶持光学工业企业的发展,到1925年英国革命的时候,才小有积累。

日本也是大约和英国同一时期,开始在三菱财阀的支持下成立日本光学工业,也就是尼康的前身,用来替代进口。

中国对光学器材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即有薄珏、孙云球、郑复先、邹伯奇等人对光学有深入的研究,并撰有著作,但这和现代化的光学玻璃、光学仪器还相差甚大。

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于是解放战争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光学仪器还是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从德国蔡司厂购买。在军事方面所需要用到的炮队镜、望远镜、周视镜、机枪瞄准镜、倒影测远镜、测高仪等多种产品的光学器材,不仅要从德国蔡司厂大量购买进口,而且中国就连修理都十分困难,许多器材因霉雾等原因不能使用以后,还必须送回德国高价修理。

1921年总装备部部长罗则资鉴于这种情况,才开始和日本方面合作,在天津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光学修理厂,了建厂所需设备、工具、检测仪器在当时也都是全套从日本引进,花费不小的代价才掌握了修理光学器材的基础能力。

那时候,由于蔡司厂供应零部件的价格比整机的价格高,所以罗则资就提出要多购买零件进行装配、仿制,最后达到可以自行制造的水平。

军用光学仪器所用主料、辅料的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少、要求高、专业性强。主辅料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为了使辅料能逐步改用国产,中国工人自发对沥青、松香、蜂蜡、火漆、红粉、石膏、柏油等采用国产原料进行提纯、配制和试用,获得较好效果并替代了进口辅料。其中,原从德国进口的软、中、硬三种柏油,由于中国气候、日温差、湿度和德国差异较大,三种进口柏油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经采用工人自行研发配制的柏油抛光模加工,效果还更好。

这方面,日本以及后来英国提供的许多军用光学仪器样品、图纸、资料,都对中国光学工业的追赶式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等到1924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国造的迫击炮瞄准镜、机枪瞄准镜和各类测远镜,并很快开始技术攻关的重点,转移到了仿制金属切削机床、磨玻璃机、抛光机、精密圆刻度机、定中心机和磨边机等等机床设备方面。

这些生产设备,才是光学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光学工业就已经全面赶超了日本,在好几项领域也超过了英法,达到了第三国际成员国中最高的水平。

由此也可见,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基础虽然比英法差得远,可是在一部分英法本身相比德国也比较劣势的工业领域,反而是中国消化、吸收英法日三国的技术转让以后,实现了整合和赶超,达到了英法日本身都不曾达到的技术高度。

第七十三章 铁甲基础

首节 上一节 601/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