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摊牌了,我只想混吃等死

大唐:摊牌了,我只想混吃等死 第199节

似乎现在陷入舆论中是别人。

杜如晦扪心自问,自己在李安之这个年龄,绝做不到这般心态。

“谌王爷,您现在应是在婚假期间,怎地突然来了。”

杜如晦有些惊奇,这可不是李安之的性格,照理说这小子应该是能休几天,就休几天,绝不会这么勤奋才对。

李安之大约猜到杜如晦的心思,笑着说道:“在家里实在无聊,再加上长安书局刚刚开设,父皇又对此极为重视。”

“我左右觉得放心不下,干脆就来了。”

不管这话是真心还是托辞,李安之是实实在在的来了。

而且还是在本该休假的时候。

“好好好。”杜如晦越想心里越高兴,说起来他对李安之还是抱有极大的期待。

所以甭管李安之是不是故作姿态,只要他来了,那便是有心了。

“对了,我们刚好提到,想让你帮忙为诗书做注释。”杜如晦笑着将李安之迎进屋中。

李安之则是一脸懵逼,啥玩意儿,要他做注释?

这杜大人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吧。

他来做注释,怕不是要李安之亲手把唐朝的诗词盛世给活生生扼杀在摇篮啊。

“杜大人,这我可担当不了重任。”李安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

开玩笑,在前世,李安之的古诗词鉴赏从来都是三分实力,七分天命。

杜如晦不解道:“王爷你在诗词上的造诣,怕是寻遍大唐,再过百年都难有人与你齐肩。”

这倒是实话,李安之暗暗想到,毕竟自己还有李杜两大家的诗词还没显摆,这两位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有着流传千年的诗作。

但是!

那也是他们的诗词,李安之只不过是拿来借用,肚子里哪有什么墨水!

李安之连连摇头,拒绝道:“杜大人,我只是会几首诗罢了,真要谈论见解,怕是拍马都不及在座的各位大人。”

这话,李安之是大一内心的,但在座的各位却不这么认为了。

有心高气傲的官员,只觉得李安之是在故作姿态,怀揣着学问,不肯教授他人。

而有的也是渐渐对李安之有了些欣赏,觉得李安之十分谦逊。

但唯独没有人去想,李安之是真的没有才华!

毕竟李安之一夜鱼龙舞,斗酒诗百篇,而且每一篇都是足以流芳百世的诗作。

这先入为主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谌王爷,你就莫要推辞了,就当是老夫以长安书局总领事的身份任命你,担起此次诗书注释的重任。”

“这……”李安之一时间竟找不到什么话来进行反驳,略作思索下,点了点头,道:“既然杜大人如此看重在下,那我再推辞就显得太过做作。”

至于怎么注释,李安之只好寄希望于系统商城里的教课辅导书了。

只是不知为何,李安之总觉得杜大人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

似乎是在急迫的将所有事务处理完毕一样。

待这档子事敲定之后,目前长安书局的一大难题也就解决了。

杜如晦长松了口气,一脸轻松的坐回主座,而李安之则是坐在最靠近杜如晦的位置。

杜如晦看向一旁官吏,问道:“活字印刷机的话,工部交付了多少?”

官员闻言,赶忙打开手头的纸张,说道:“目前工部交付了五十台。”

“还有四十台活字印刷机暂时制作中。”

杜如晦点了点头,说道:“好,待谌王爷做罢注释,就可以投入刊印……”

还没等杜如晦脸上舒心的笑意露出来,便突然开始剧烈咳嗽了起来。

慌忙间掏出脸巾,掩着嘴。

见到这一幕的李安之微微皱了皱眉,如今是贞观三年二月,在历史上杜如晦是在什么时候病重而亡的,李安之记不太清了。

但他隐约中有一些印象,似乎是在这时间附近了。

将这一点记在心上,李安之不露声色,佯装疑惑道:“杜大人,您身体还好吧?”

杜如晦收起脸巾,朗声笑道:“老毛病了,一到这开春的时候,就是会咳嗽,不是多大的事。”

李安之关切道:“若是如此,杜大人还是歇息一段时间比较好。”

底下官员也是一众应和。

“不必不必。”杜如晦摆了摆手,说道:“眼下书局刚立,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这可是关乎我大唐寒门子弟的大事,我哪里安得下心。”

看着早已霜鬓的老人,李安之有了一丝动容,历史上杜如晦为大唐操劳半生,与其说杜如晦是病倒的。

不如说是被累到的才更贴切。

“杜大人,在下必不辱命,一定会将这注释做到最好。”李安之抱了抱拳,说道。

——

深夜里……

李安之回到谌王府,从系统里取出《大唐编年史》,翻阅到贞观三年大事记。

却没有找到关于杜如晦病逝的消息,直到看到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请求辞官,最终却还是抵不过病魔,享年四十六。

放下《长安编年史》,李安之深呼吸了口气,食指拇指捏了捏眉心。

历史上并未详细记载杜如晦患的是什么病,只是以不治之症概括,所以一时间,李安之也无从下手。

杜如晦是个好官,而且对于李安之来说,杜如晦是李安之穿越到大唐之后,第一个对他好的人。

所以李安之并不想让杜如晦英年早逝,只是苦于不知病因,所以无从下手。

正在他苦恼时,书房门被敲响,李安之慌忙收拾《大唐编年史》,说道:“进来吧。”

门被推开,原是房瑶漪端了碗粥走了进来,“夫君,我看你自翰林院回来,便一直愁眉不展,就连晚饭都没吃多少。”

看着房瑶漪略带愁容,李安之这才意识到,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自己的愁绪也会影响到自己身边的她,当即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杜大人要我给诗书注释,我从未接触过,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哦?”房瑶漪眸中有光明灭不定,显然并不相信,但她却没有问出口,随即轻笑道:“那我便陪着夫君在这儿一起可好?”

“正巧我也算是略懂诗书,能帮上些忙。”

第165章 李世民的态度

四书五经历来都是科举考试千年不变的内容。

而要李安之进行注释的则是《诗经》这本书,翻开《诗经》,找到了《国风》篇,第一首诗便是最熟悉不过的《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房瑶漪视线触及诗书,轻吟出声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是象声词,寓意着雌雄二鸟应和的叫声……”

李安之看着房瑶漪一脸认真地解读着诗书,露出了一丝柔和的笑。

烛火微漾,月色渐浓。

……

而昨日关于李安之的传言,在李安之的沉默应对下,愈演愈烈,甚至传出李安之失手把陈家豪打死的谣言。

李世民毕竟是手眼通天的存在,再加上李安之又是他较为重视的皇子,所以昨日在第一时间传出这则消息的时候,他便知晓了。

只是今日看着密报,李世民不由得哭笑不得。

且不说李安之对此传言无动于衷,就说这传言的内容,也是越传越离谱了。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对此展露出任何态度,他在等,等待着第一个跳出来拿着这件事声讨李安之的人。

果不其然。

在今日早朝上,就有人按耐不住了。

但跳出来的人,却不是李世民设想中太子一党的党羽。

而是——御史台魏征。

议事殿内。

李世民说道:“若无其他要事奏,那便……”

“臣有事要奏!”

话没说完,就看到魏征躬身走出列,一脸严肃。

李世民隐约已经猜到魏征要说何事,微微皱了皱眉,说道:“说吧,什么事。”

莫不是这魏征已经投靠了太子门下?

如此想着,李世民眸中闪过一丝寒意。

魏征朗声说道:“臣有本要奏,谌王李安之仗势欺人,未到租期便强收佃户田地,甚至还出手打伤佃户。”

“哦?”李世民佯装不知,诧异道:“还有这种事?”

首节 上一节 199/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最风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