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摊牌了,我只想混吃等死

大唐:摊牌了,我只想混吃等死 第207节

第174章 奏本

“砰——”

一道沉闷的响声,伴随着李靖的手,落在了桌面。

也就在这突如其来的动静中,贺兰楚石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说不出具体为何,只是在一次次走在李安之身后,每一步都被李安之算计,这种种事情之后。

再加上此刻寂静的响声中,贺兰楚石再也忍不住了。

“这并非是太子殿下的主意。”贺兰楚石像是泄了气,低声呢喃道:“是汉王爷差我办事的。”

汉王爷……

李靖瞳仁一阵猛锁,他隐约有猜测到太子身后有其他人在暗中操纵,却没想到是他。

汉王爷生性散漫,喜好游山玩水,是朝堂众所周知的事。

陛下有想过给汉王爷一个官职,却被他拒绝了,所以对于夺嫡这等大事,李靖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过。

毕竟是刑部尚书,李靖很快便整理神色,佯装出早已知晓的样子,冷哼道:“怕是与东宫也脱不了干系。”

贺兰楚石惨笑一声,反问道:“尚书大人一定要把这罪名按在东宫头上吗?”

李靖叹笑一声,说道:“那倒不是,我所求的不过是事实。”

贺兰楚石此刻已是彻底崩溃,惨然说道:“谌王爷不是已经全部都猜到了吗?”

“我所做的每一步,都被他算尽机关。”

“尚书大人何须再问?”

——

在侯君集到达刑部后,先是等待小吏禀报,随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尚书大人正在审问,不便见面。

得到这一回复,侯君集心中猜测已经八九不离十。

等待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终于有小吏走出来,请他入内。

此时,茶已凉透,侯君集走进司内,正看到失魂落魄的贺兰楚石,以及将收拾笔墨纸砚的李靖。

顿时心中咯噔一声。

“潞国公这匆匆忙忙的,是要作何?”李靖收拾盖过指印的证纸,笑眯眯问道。

侯君集此刻已知晓事成定局,当即讪笑道:“我方才处理政务时,突然有人将楚石的贴身方印送到我这儿。”

“毕竟是贴身的物件,我便想着赶忙还给楚石,结果就听人说他被尚书大人请来吃茶。”

“是楚石犯了什么事吗?”

侯君集不是个傻子,况且这件事从头到尾都跟他没多大关系,如今事情已成定局,自己也不方便再说什么。

撇清与这件事的关系,才是上上策。

李靖笑了笑,说道:“倒也没多大事,就是简单的说了会儿话。”

既然侯君集不想牵扯太多,李靖也懒得在他身上费什么功夫。

侯君集看着李靖,赔笑道:“那就好,那我能否带他回府了?”

虽是如此说,但侯君集心中早就暗暗骂了一通,简单说了会儿话啊?

只是这样的话,贺兰楚石能成这副模样?

对于李靖的话,他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会相信的。

待侯君集与贺兰楚石离开之后,李靖才缓缓掏出怀中的证纸,上面是贺兰楚石交代的所有事的记载,以及贺兰楚石的手印。

“李安之啊李安之,你不把我绑在船上,是不肯罢休啊。”许久,李靖才缓缓吐了口气,幽幽呢喃道。

——

翌日……

距离早朝还有些许时间。

文武百官皆在殿外等候着。

李靖捏着奏本,叹了口气。

“李尚书何故叹息啊?”杜如晦注意到李靖的态度,心中一紧,只以为是李安之那边出了什么事,赶忙走过来,问询道。

李靖抬头望去,见到是杜如晦,刚要开口说话,就看到杜如晦又开始剧烈咳嗽了几声,赶忙问道:“杜大人,你这身体……”

“无妨无妨。”杜如晦笑着摆摆手,说道:“话说回来,尚书大人叹息,可是为了谌王爷一案?”

李靖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倒不是谌王爷的问题。”

“其中牵扯太多,不好说啊。”

经过一晚上的思索,李靖终于发现此案实则是个烫手的家伙,无论是甩出去还是捧手里,都不大好。

若只是太子与谌王的争斗也就算了,这其中偏偏又牵扯到了汉王。

要知道,汉王可是陛下的亲弟弟,这可如何是好。

杜如晦心生疑惑,还没来得及说些什么,大殿的门被缓缓打开。

宦官走出,宣颂早朝开始。

依旧是平平无常的事务,无非是什么哪儿的河道要修了,什么地方出现了祥瑞之类的。

在百官禀奏之后。

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一旁的宦官当即明白了,从檀木盒子中取出圣旨。

“李惠褒,朕之第五子,年岁有十,素来好学博识,朕心感甚慰。”

“今特封惠褒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州军事扬州刺史。”

“明日起,李惠褒将前往封地。”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鸦雀无声。

陛下宠爱李泰,并将其留在长安,这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可谁知不过在谌王回到皇宫,太子与谌王刚刚开始夺嫡争斗时,越王居然前往封地了!

这意味着这场夺嫡的大戏,还没有真正开始时,越王便退出了。

怎能不惊讶。

怎能不哗然。

待宦官退后,李世民把视线转向李靖,片刻沉默后,朗声问道:“李尚书,谌王出手伤人一案,进展如何?”

听到陛下突然问起此事,李靖一下子有些愣住,眼角余光扫了扫周边大臣,捏着奏本的手微微颤抖着。

过了片刻,李靖缓步走出列,双手捧着奏本,说道:“回陛下,详细案情皆在奏本中,请陛下过目!”

第175章 宴席

李靖的奏本中记载的很简单,贺兰楚石的证词以及李安之的计谋。

至于汉王爷参与此事的消息,语句模糊,被一笔带过。

毕竟此事事关重大,即便是选择站在李安之这边的李靖,也不敢轻易地下定论。

李世民令宦官将奏本呈上后,看了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过了许久,李世民才将奏本放在桌上,点头道:“朕已知晓,你且按律法办案就是。”

李靖应下,而后退回列中。

便在这时,杜如晦又一步出列,从怀中摸出一本诗经,双手捧着说道:“启禀陛下,长安书局第一批刊印书籍已出,此为样本。”

“批注者是谌王殿下,臣昨夜已看过,请陛下过目。”

这《诗经》注释版,李安之只做了大半,剩下的小部分则是由杜如晦连夜批注的。

为的就是在朝堂上能够呈出完整注释,以此来为李安之换得陛下几分好感。

李世民听闻此言,有些微微错愕,似乎是没想到李安之的效率如此之快,点点头,“呈上来吧。”

从檀木盘中拿过《诗经》注释,李世民稍稍翻开几页,只见在每一字每一句都被细心加上了注释。

与先前狗爬般的字体不同,虽然现在李安之的字依旧算不上好看,但最起码能拿的出手了。

只是稍微翻看了一两页,李世民便饶有兴趣地挑了挑眉。

身为一国之主,李世民也算是博学多识,文学大家对于诗经的注释孤本更是见过不少。

但李安之注释的这版确实让他眼前一亮,与李世民先前所读过的注释不同,相对于咬文嚼字的解释,李安之的注释更偏向于对整首诗的感情理解。

而关于字词的注解也都一应俱全,并未因此失彼。

站在李安之注释的角度,是首先将读书的人拉入感情,从而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思。

若是李安之知晓了李世民的想法,怕是要在心里冷哼一句,“九年义务教育可不是白学的。”

毕竟在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里,是有着解释「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种难度的题目在的。

这样的注解,李世民还是第一次见到。

首节 上一节 207/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最风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