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第334节

  唐山沉默,眼眶有些湿润,这就是重情义的李团长呀!

  自己队伍里的枪支都不够使了,还一心考虑着县大队呢!

  虎子却是直接傻眼了。

  团长,这不对呀,您这没按照套路来啊!

  唐队长都说了要把装备还给咱了,咱不就是冲着装备来的吗?您怎么又给推出去了?

  虎子有些怀疑人生了,试着开口喊了一句:“团长,这……”

  “就你小子废话多,咱们新二团再困难,在这枪支弹药上,还能比县大队的同志困难吗?”李云龙臭骂,直接把虎子没说完的话堵上。

  县大队的同志们已经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一个个湿润的眼眶,要请李云龙吃个年饭。

  李云龙则是一本正经地拒绝,“同志们,我就是趁着过年,顺道来看看咱县大队的情况,这年饭就不吃了,省得坏了规矩,你们不知道,老赵这方面管得严着呢!”

  “装备你们只管分配下去,该用就用,子弹什么的也别太省着,我们团里缴获了弹药装备,就算是没有多余的,均我也会再给县大队的同志们均出来。”

  就这样,李云龙来得快,去的也快,带着一脸懵的虎子从县大队离开。

  人走了。

  李团长高风亮节,关照地方军同志的美名却是落下了!

  返回新二团的路上,虎子一脸委屈,“团长,咱不是说好的唱双簧,把装备要回来吗?您怎么中途又变卦了?”

  李云龙笑道:“虎子,老子想好了,这批装备咱不要了,送给县大队的同志们。”

  “啊?”

  “啊什么啊,你想呀,这一个是,我前边把装备送出去,后面再要回来,这算什么?老子也是要面子的。”

  “另外,县大队的同志先前的话你也听到了,人家对咱们这次送的装备感激着呢,你这再要回来,不是打人脸吗?这事儿咱老李可干不出来。”

  “再说了,老孔那小子的独立团,现在都他娘快三千号人马了,咱们新二团迟早也得扩建,到时候从哪儿补充兵力?肯定是从县大队这些地方武装上补充。”

  “这样算的话,这些装备给了县大队的同志们,迟早还得回到咱新二团手上。”

  “眼下咱们把装备送出去,还落了个好名声,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没听见人家县大队的同志说,都想着能加入咱们新二团吗?”

  “老子还就不信了,我李云龙能被区区几条枪给难倒?他老孔都能把独立团给发展起来,老子为什么不行?”

  “不就是少了两三百条枪吗?咱们回去搞一次副业也就到手了。”

  “正好前些日子得到消息,那万家镇自从骑兵营被咱们抢了之后,因为位置处在正太铁路沿线,鬼子又派了新的伪军驻扎。”

  “这趁着大过年的,咱们去给那新驻扎在万家镇的伪军拜个年,弄一批装备弹药回来,这不过分吧?”

  虎子这才懂了,一脸佩服地望着自家团长,重重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李云龙最终还是打定了主意,没有把送给县大队的装备给要回来,而是折回独立团之后,当即点了人马,直奔万家镇。

  老李也是没法子了,万家镇的伪军其实没有多少油水,这伪军的装备和弹药,基本上都是投降鬼子之前配备的那些。

  鬼子对于资源向来节省,对于底下这些投降的伪军也未必信任,半条枪都不会轻易发给伪军部队。

  带着一个营的人马,去给新驻扎在万家镇的伪军拜了年之后的李云龙,倒是弄回来一批枪支。

  只是这批枪支的质量可不怎么样,良莠不齐,品种繁杂,大多数是汉阳造步枪,还有一些老套筒,至于鬼子的三八大盖儿,愣是连一支都没看见。

  枪支带回新二团之后,李云龙就把这些枪支给分配了下去,暂时顶上了空缺。

  连长们却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本拿在手里的汉阳造,送给县大队的同志们,本指着这次能换上新一茬的三八式步枪。

  结果呢,到手的甚至还有老套筒,这可亏大了。

  连长们去团部找李云龙打探情况,结果被李云龙一顿臭骂,直接给骂了回去。

  把连长们骂走之后,老李也有些郁闷,琢磨着找个机会去见见孔捷。

  上次去老孔的独立团过年,不小心撞上旅长他们,结果损失惨重。

  这要是不找孔二愣子,好好地把戴勇告诉的那批与鬼子勾结的顽军名单利用起来,发发财,这日子怕是没法儿过了……

第374章 事无巨细的孔捷

  到二月初。

  春节的热闹逐渐消退。

  李云龙忙着率领新二团的战士到处搞副业,充实家底的时候。

  新一团。

  团部。

  新一团团长丁伟,正在和新一团的军事干部们,就着地图,研究近期日军的军事动态。

  一营长表示,“团长,近期咱们分散在游击区的一些同志传递回来消息,说是这段时间有不少日军通过沿途铁路、公路线,向晋南方向转移。

  您说这小鬼子突然向晋南用兵,到底是想干什么?”

  “晋南!”

  丁伟说着,陷入沉思,在地图上找到了晋南所在的区域,良久,开口道:“晋南是中央军的地盘,这也是中央军在整个山西唯一的一处活动区域。

  黄河两岸是第一战区的中央军部队在此活动。

  按理来说,中日双方的局势到了眼前这一步,特别是在山西的地界上,日军在打击中央军和晋绥军这事儿上,一直是比较消极的态度。

  鬼子的主要针对点还是在咱们八路军身上,对国军一向是采取诱降政策,至少也保持国军的中立。

  眼下日军突然向晋南动兵,难不成是想一举消灭在黄河沿岸活动的中央军?”

  一营长孙振国惊讶道:“团长。您的意思是,小鬼子突然向晋南动兵,是想在晋南发动一场针对中央军的战役?”

  丁伟点了点头,说道:“现在看来可能性很大,上次去总部开会,老总传来了中央方面得到的一些国际形势上的情报,说是国外的战场上,德国突袭侵占了波兰,去年意大利又取得了对英法两国作战的胜利。

  这眼见着战友一个个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小鬼子看样子是坐不住了。

  而小鬼子想要改变在华北当前战局的焦灼,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在晋南的中条山上。

  小鬼子只要能够拿下中条山,就占据了南进北侵的军事要地,既可以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以北上与日军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

  我要是小鬼子,想改变眼前僵局的话,我也会这么做。”

  孙振国道:“团长说的是,这中条山地区太重要了,咱们中国部队手上只要还握着中条山地区,这豫北和晋南就丢不了,同时又是洛阳、潼关的一道屏障,把鬼子尽数挡在外面。

  凭借着中条山根据地,国军部队进一步能够扰乱敌后,牵制日军的兵力。

  退的话也可以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有中条山根据地在,日军若是给敌后十分压力,咱们八路军只需要顶住三分,可一旦中条山被鬼子占领,到时候十分压力可就全冲着咱们八路军来了。”

  丁伟笑道:“振国,你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这事儿绝对不能轻视,不行,我得亲自去总部一趟,找上级说明情况。”

  ……

  ……

  而就在李云龙忙着搞副业充实家底,丁伟分析着鬼子可能进攻晋南的倾向,向上级汇报的时候。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孔捷,自然早知道晋南战役的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着急了。

  大战局那不是以他个人的先知,和这微薄的力量就能改变的。

  晋南中央军与日军双方实力差距过大,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中央军尽可以去找到无数条晋南战役失败的借口,却很难找出一条晋南战役成功的理由。

  另外,关于这晋南战役,虽然大局难以改变,孔捷倒是也有一个想法。

  下次见到丁伟和李云龙,铁三角或许可以再次联手。

  除此之外,孔捷现在能做的,也不过是和李云龙差不多,尽量充实自己独立团的家底儿,如果弄得更好一些,尽量多支援支援总部。

  团部。

  孔捷和后勤部部长董三,财务部部长徐轻年,还有教导员李文杰,商讨着根据地的农耕建设与防御建设问题。

  孔捷说道:“这眼看着已经二月了,土豆种植的时节也到了,赵大叔那边通知一声,另外农耕小队加派人手,咱们战士训练之余也可以过去帮忙,把咱们的土豆种子先种下去再说。”

  “去年咱们种下去的土豆良种,后来收获了两千一百多斤的土豆母子,赵大叔那边送了两百,丁伟的新一团送了两百斤,李云龙那边送了两百斤,还有旅长送了五百斤,咱们手头还有一千斤左右的土豆母子。”

  “赵大叔说过,这土豆种子的块茎大小要控制合理,稀疏一些,一亩地有个两百斤土豆母子就够了。”

  “那咱们这一千斤左右的土豆母子,播个五亩地左右的种子还是够的,一亩地咱们就按照预计划的五千斤产量,这次的土豆种出来之后,咱们一次性可就能收获两万多斤。”

  董三感慨道:“团长,两万多斤土豆啊,这是什么概念?我就从来没见过这么高产的农作物,这下子咱们是不愁吃了。”

  孔捷乐道:“你小子想得太简单了,两万多斤土豆,乍一听是不少,可你得算算咱们队伍的数量,远的不说,就说咱们独立团现在也有将近三千号的兵力了,两千五百多斤土豆,分到每个战士的口粮里也就不到十斤。”

  “十斤土豆够吃几天的?这样算起来,两万多斤土豆要是全部供应在咱们独立团的伙食上,连一周时间都顶不住。”

  “更别说除了咱们独立团,后面还有那么多作战部队都缺少粮食。所以这批土豆收获之后,咱们可以拿出三分之一作为咱们团的后勤供应,另外的三分之二,还得留作母子再一次播种下去。”

  “到时候不止咱们种这些土豆母子,还得给给总部送一批过去,然后由旅长他们分发到其他的作战部队,有这些土豆母子在手,就算是根据地被封锁,也能解一解燃眉之急了。”

  “是。”董三应道。

  孔捷笑道:“董三,土豆的事情我可就全权交给你了,你可千万不要小瞧这小小的土豆,这土豆身上的能量大着呢!今后很有可能是要作为咱们八路军的重要战略物资来使用的。”

  “土豆产量的增加,后期制作土豆粉之类的作为销售,这些方方面面,你们后勤部都给我拿出个章程来。”

  “咱们得提前制定一份远期的规划。”

首节 上一节 334/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特工:开局统领水母杀手组

下一篇:民国文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