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文匪

民国文匪 第241节

第二个方案则是博古、洛甫和夏英为主的意见,他们认为,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放任敌人进入苏区,对苏区的损害太大。前几次的反围剿虽然打退了敌人,但是苏区的损失也很是不小,如今苏区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再让敌人进入苏区来烧杀掳掠一番,苏区实在是有些受不了。而且这种观点在红军战士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毕竟被烧杀掳掠的是他们的家乡。

最后一种意见的提出者、赞同者、支持者全都只有一个人,至少,在中央苏区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德胜。

李德胜认为,国民党这次围剿已经更换了指导思想,因此继续打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心思,是在守株待兔。这次敌人已经有足够的兵力,采取缓慢蚕食的方式来进攻中央苏区了。继续指望敌人自己犯蠢,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诱敌深入是行不通的。

那么御敌于国门之外呢?这同样行不通。敌我力量悬殊,硬拼是没有好结果。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就要守要点;守要点,就无法避免主力决战。在如今的力量对比下,主力决战是毫无获胜的希望的。

那么横也不行竖也不行,难道就等着失败吗?李德胜拿出了他的方法:大踏步地前进,到敌人的后方去。放弃中央苏区的坛坛罐罐,敌人打敌人的,我们打我们的,我们趁着敌人的合围还没有形成,主力离开苏区,突破到敌人的后方去,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如果敌人被我们调动了,我们就想办法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如果敌人继续他们的堡垒战术,我们就像孙行者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跑到他们的后方闹他个地覆天翻。

这一套战术,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中,不止一次的被运用。抗战时期,这套战术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翻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就是用这一招,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最后打得鬼子主动托汉奸来缴纳保护费。

在当时的条件下,李德胜的这一手,也是兵出险招,能不能成功,除了李德胜同志,大家心里都没谱。但是在当时,这也几乎是唯一的能打破国民党的大围剿的手段了。

但是这样做,几乎就等于放弃了中央苏区。李德胜说“不要怕打破了坛坛罐罐”,但是大家,无论是伍豪和朱玉阶等将军派,还是博古洛甫等人的共产国际派,都不能接受放弃中央苏区这种搞法。于是李德胜同志,立刻就在中央苏区空前的孤立了起来。

之前因为搞土改的时候,对地主和富农不够严厉。比如说,还给识时务的地主留下了自己耕种的分地,而富农还能保留自己最好的田地。所以在一年前,李德胜同志就被党中央扣了一个“右倾”的帽子,基本上挂了起来了。这一次让他发言,还是因为考虑到李德胜同志长期主持过红军的工作,大家公认他军事能力强,所以看看他有什么办法没有。谁知道李德胜同志一开口,就是要放弃中央苏区。

老实说,一开始党中央给李德胜同志扣上一个“右倾”帽子的时候,很多同志还觉得这有点冤枉,如今一听李德胜同志的发言,大家普遍的一个想法就是:“党中央真是英明!”

很多同志还在心里面给李德胜同志的这个“右倾”后面又加了一条尾巴——逃跑主义。

不仅是与会的同志,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消息还传到了部队里面,然后,红军战士们的反应也普遍都是:“真没想到李德胜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种局面其实也在李德胜同志的预料之中。李德胜同志当然知道,大家是很难接受这样的建议的。他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并不好,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很容易就会让自己被所有人孤立起来。但是在他认真地思考了之后,他认为这是对党,对革命最为有利的做法了——而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忠诚。也许,在站起来发言之前,李德胜同志也在自己的心中念了两句诗……

李德胜同志的提议毫无悬念地被否决了,无论是把他打成“右倾”的共产国际派,还是和他有着深厚的交情的将军派,大家都坚决地反对他的计划。

剩下的事情就是到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是诱敌深入了。要说博古同志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在党内讨论的时候,他还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的,不像王明或者米夫,总是会用各种小伎俩来破坏制度。所以在党内投票中,将军派占了上风之后,博古同志还是尊重了党内民主。然后剩下的事情就是伍豪和朱玉阶将军去挑逗国民党军队,好诱敌深入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短促突击

就在李谦乘坐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时候,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也开始了。五月份,蒋介石政府的代表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这一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得越该线,不得有挑战和骚乱行为;日本军队为确认第一项之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中国方面应给予保护和方便;日本如确认中国军队遵守上述规定,不再越线追击,日本自动归还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地域治安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

依据这一协定,国民党政府在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以及热河的占领,并且将“冀东”作为“非武装区”。这一协定使日本帝国主义巩固了在华攫取的利益。而且也让日本军阀对中国产生了“一打就爆,每打必爆,绝不走空,绝不亏本”的印象,从而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蒋介石的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也的确起到了一点效果。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讲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故事,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就是把热河当成了“剩骨”,丢给了那只叫做日本的狼。也确实得到了让那只狼稍微停一下,不要追得太紧的效果。这换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对中央苏区进行大围剿了。

因为暂时喂饱了日本这头狼,蒋介石得以将部署在北方的军队调往南方。抢在日本消化完这些土地之前,先来“安内”一下。

而在中央苏区,新的困难却出现了。因为依据情报,国民党动用的兵力远超过此前的预计,所以中央苏区必须进行最全面的动员,动员程度堪比二战末期的德国,从老头到孩子都被动员起来保护苏区了。但即使这样,军队的人数依旧和国民党相差甚远。

因为李谦的帮助,苏区建立起了自己的较为初级的军工,虽然只限于修理枪支,以及制造复装子弹,还有就是简化版的铁拳和阔剑,(苏区自产的铁拳的战斗部仅仅只装填了黑火药,并没有昂贵的红铜药罩,而苏区版本的阔剑,很多时候都是用的小石子。)所以苏区在武器上的问题到也不大,就连儿童团的,说不定都能有一枚铁拳。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真的难以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粮食。因为此前的第四次反围剿中的大规模动员,以及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苏区的夏粮生产的减产已经是不可避免了。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第五次围剿又要来了,苏区进行空前的动员之后,农田里面已经只有老人、女人以及相对比较小的孩子了。

在实现全面的工业化之前,农业生产是重体力劳动,这样的工作,不是老人和女人能承担的起来的。汉字中的“男”字,就是田地里的劳动力。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就是苏区农业生产的情况了。

而和诸如药物、军火之类的东西不一样,在粮食问题上,就算是李谦也帮不上忙。实际上在李谦去苏联之前,苏区就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但是李谦也没什么办法,因为粮食运不进去。那几条半潜船的运输量实在是太小了,用来运药物,运一些苏区兵工厂难以生产的东西,比如雷酸汞什么的,到还勉强能用,用来运粮食?这么一条船,装满了也就六七百公斤粮食,跑一趟要至少半个多月,跑完了,船只还要全面检修,又要半个多月,也就是说,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一条这样的半潜船,一个多月才能把六七百公斤粮食送进苏区——这真是不折不扣的杯水车薪。

但是就是这样的杯水车薪,居然也被中央苏区认真地考虑了,所以最近这些半潜船还真的都抽出了一部分运力来运输食物——当然,考虑到半潜船低得不值一提的运力,能用它们运输的,都必须是真正高热量的东西,比如猪油和白糖。说起来,这些东西在苏区本来应该算是奢侈品的,但是……好在有李谦的捐款。

不过即使如此,粮食的匮乏依旧是非常致命的问题。随着国民党的封锁日渐严密,哪怕出高价,苏区也无法从外界购入粮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经过讨论后,又有人提出了,红军应该离开苏区,打到国民党的控制区去。

为了显示和“右倾逃跑主义”的区别,这个提议特别指出,派出红军去国民党控制区,是要打土豪分田地,扩大苏区。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国民党控制区获得粮食,支援苏区的反扫荡工作。

在到底派多少军队出去“扩大苏区”(打草谷)的问题上,李德胜同志又一次跑出来了。他建议,红军主力全部出去,苏区只留下赤卫队和少量红军。

当然,这一次李德胜同志很聪明的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大规模诱敌深入”。但是大家也不是傻子,当然看穿了,他还是想要玩那个已经被其他同志否决了的花样。

但是到底派多少人出去,大家还是有不同意见。最后还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弗雷德提出了一个“两个拳头打人”的方案,也就是让红军一分为二。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主力,组成东方军深入福建一带作战,力图扩大根据地。同时以林彪的红一军团为主力,组建中央军,防守于苏区的北大门。

按照他的想法,林彪的红一军团守住苏区的北大门,同时彭德怀的第三军团打入福建,获得大量的补给物资,以支持红一军团的作战,并迫使国民党军队分兵。

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却总是骨感的。红军的兵力本身就有限,即使进行了极限动员,也还是如此。而如今这样一半对一半的一分兵,无论是彭德怀的第三军团,还是林彪的第一军团,他们的兵力都是越发的不足了。

结果呢,首先是杀到了福建的红三军团,因为兵力不足,只能打些地主土围子。但是早有防备的地主老财们早就跑进城里面去了,而红三军团手中的力量不足,别说大一点的城市,就连要打个县城都很困难,更关键的是,就算打下来了,算算账多半也是要吃亏的。结果到了福建的红三军团勉强算是能自力更生,不需要苏区给他们提供粮食,但要说缴获大量的粮食送回苏区,那却也是根本就做不到。

而红一军团呢,相当一段时间里,居然没事可做。因为蒋介石凯三令五申,命令国民党军队不得冒进,否则即使有功,也要严惩——以免被红军诱敌深入。事实上,红一军团的兵力在这段时间里就被浪费了。

国民党的这次进攻相当的沉着,虽然在李谦动身送苏联返回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开始了第五次围剿,但是一直到李谦在六月底回到上海,双方依旧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国民党军队沿着中央苏区的北边,渐渐地完善着他们的壕沟和堡垒群。

直到这一年的九月份,国民党军队才开始向着第一个重要目标——黎川发起了进攻,并且迅速的占领了黎川。

黎川是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赣东南与闽西北连接的主要孔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据守这里的红军却只有肖劲光的一个七十多人的教导队以及一些赤卫队。所以在遭到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攻击的时候,萧劲光直接就下令大家转移了。

这样的战略位置,却只有这么点兵力,这一方面可能固然是因为红军还想要玩诱敌深入,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反映出红军在分兵之后,兵力更加不足了。

虽然此前的一系列举动都说明,蒋介石这一次可是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了,但是伍豪和朱玉阶还是想要试试,能不能把国民党军队调动起来。所以在黎川失守之后,红军按照以往的老办法,以董振堂红五军团尝试在黎川附近的硝石一带调动敌人,红一、三军团则准备趁敌被调动之时,发起突然袭击,这是红军最擅长的一贯打法。

但是国民党军根据蒋介石这一次的战略安排,“十分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很少出击”,结果就是红军既没能调动敌人,投入对碉堡的攻坚战后,又毫无胜算,最后不得不撤离战场。

如今的情况严重起来了,于是大家就开始讨论该怎么办。

首先,诱敌深入如今不太好用了,攻击堡垒又暴露出了红军攻坚能力的不足,虽然相比原本的历史上,红军的攻坚能力已经有一定的提高,但这个提高依旧是很有限的。相当于百分试卷的得分从十分提高到了二十分钟。虽然提高了近乎百分百,但是已就属于摆龙尾的成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只管小的军事技术的李德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法——“短促突击”。

第二百九十六,从改进版到原版

首节 上一节 241/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