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060节

第1751章 高度集权的君主之路

  颜琨说道:“广开言路与其依靠科道言官,不如使用密折,人人有份。”

  朱真真赞成道:“琨儿所言甚好!”

  朱和坪心中微叹一口气。

  他反应不如颜琨快,颜琨猜到了,他还没想出来。

  依靠奏折来收集政治信息,让各部、各省官员之间以奏折互相监督作为获取政治信息,这样远远好过仅凭科道官员,避免科道言官因介入党争而导致信息不准的弊病。

  兼听则明!

  科道官员和其他官员一样获得密折奏事权,但打破了垄断,以前只有科道官员去攻讦他人,现在其他官员也可以堂尔皇之地背后说人坏话了,如此朝廷对科道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

  “不过,奏折多了,坪儿可就得辛苦了!”朱真真的目光转向朱和坪道。

  与其依靠科道言官,不如使用密折,能够驾驭这种制度,这需要执政者本人有敏锐的鉴别力和充足的体力。

  “母后放心,儿臣能行的!”朱和坪赶快道。

  “好,好!”儿子有出息,朱真真高兴。

  颜琨眼珠一转,说道:“翰林院的人实在太闲了!”

  翰林院清贵,是响当当的清流,他们闲着没事做,热心于科道官员同进同出,且他们是执政者近侍,对于

  朱真真失笑道:“琨儿莫不成想把你父王练兵的一套用在大臣们身上?”

  颜常武练兵有一套,他喜欢把兵往死里练,然后灌肠般地喂饱那些兵,这招叫做“死去活来”。

  当兵忙碌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多想了。

  朱真真问朱和坪道:“皇儿你怎么看?”

  朱和坪遗憾地道:“目前不是良好时机!”

  “那就一动不如一静吧!”朱真真就此按下停止键。

  过得一天,在审阅了众臣子的奏折之后,朱和坪发出旨意:天下臣民行密折奏事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奏折官员,一把由朱和坪保管,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朱和坪亲自批答。

  在以前官员对君主的报告,有题本和奏本两种。但是由于它们不仅繁复迟缓,而且容易泄露机密。

  并且朝制严格,就拿监督、弹劾权来说,中央主要是科道官员在做,你一个户部尚书去弹劾他人,是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地方任上,则由十六道御史及外派的巡按御吏负责吏治,还有加了都御史头衔的督抚也有弹劾与监督的权力,若无都御史头衔,督抚去弹劾他人也是多管闲事(不过督抚都会有都御史头衔以节制地方官员)。

  普通地方官员连个弹劾权都没有,比如一个知府想弹劾巡盐御吏,必须由他之上的督抚代陈弹章,要是督抚不干的话,知府也没用。

  现在不同了,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当然不仅仅限于打小报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让朝廷得到更多的信息,不出紫禁城,就知天下事。

  其实密折制度不是新鲜事物,颜常武在东南国用过,大明也有用过,但用得较少,毕竟不是谁都想当特务的。

  现在说得很清楚,不允科道风闻奏事,就用密折制度取而代之,大行之!

  如今正式成为了一项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朝廷递密折,臣子们不由得钦佩不已,叹为观止。

  “这一招真是高啊!”

  密折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还有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对密折的重视程度高,有着优先御览的特权,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

  密折制,等同于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

  科道官员不再把持言路,从而党争的手段被削弱了。

  密折奏事的权利只有得到朝廷宠信的人才能享有,臣子们为了获取朝廷的信任,纷纷献媚,进一步加强了君主**。

  但密折制度也有种种的不足,尤其是对于体力的要求。

  密折制度初起之时,官僚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上奏,看到御案上半人高的密折,朱和坪大皱眉头!

  不仅需要时间去看,还要花精力去想!

  他深切体会到为什么颜琨要逃避的原因,为什么颜煜不想这个位置。

  这工作不是普通人能做的,是超人才能做的!

  ……

  朝廷不仅没让科道风闻奏事,还进一步削弱了科道官员的权限,科道由原来的言官,转变为朝廷耳目,意味着科道的监察基本上停留在行政程序上,离开了决策过程。

  以前六科给事中具备了人事监督、纪委和业务部门的权利,现在只能专职做探子,他们的封驳权被极大的削弱。

  他们只能就部务进行封驳,但对朝廷发布的政务已经失去了封驳权。

  密折制度的创建,使得科道的政治监察功能相应地被削弱,意味着监察权的扩散,密折不仅让朝廷得到足够多的信息,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免结党之嫌。

  最终,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是对前明文官制度的反思与进化。

  前明文官为什么这么叼,就是欺负皇帝离不开他们,科道官员成为党争的急先锋。

  而朱和坪大力推行密折制度,大臣们谁都不知道其他人是人是鬼,很可能今天张三与李四商量什么事,李四一转身就密告给朝廷,把张三给卖了。

  因为密折仅朱和坪或者朱真真可见,谁知道密折里写了些什么!

  对于密折里的密告,朱和坪不必都去查,隔不多时查几个官员,极大地震慑官员们,他们不清楚什么时候会查办到自己的头,不敢肆意而为,朝政渐清。

  所以朱和坪在辛苦的同时,发现臣子们无复之前的傲气,感觉到自己的辛苦还是蛮值得的!

第1752章 大学士从何而来

  新明的密折制度还包括了社会贤达、当代大儒等人,这些人没有官身,但他们也获得了密折奏事的权力。

  如此一来,朝廷信息获得不仅仅包括了官员阶级,还有社会各方面人士。

  这些人身处地方,他们比起流官更关心本地,朝廷得到第一手地方的资料,皇权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获得成功的朱和坪再接再厉,他也加强了特务统治,给予更多的资金,招募更多的人手。

  东厂、锦衣卫和经济情报局都得到了加强,薪水加百分之十,经费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人员也增多了百分之二十。

  给出的理由是东南国的放手,东南国力量不过台湾,台湾以北的倭国、朝鲜和琉球被纳入了新明情报管制范围,还包括了北方的广大地区、青海、西藏和新疆以及中亚的几个汗国、还有北美,这些地方的情报业务主力都由新明的情报机关负责。

  东厂负责国内安全,锦衣卫负责国外和军队,而东厂,正是tj负责情报业务。

  新明依旧存在tj,即使是颜常武,也无意改变这个制度。

  东南国肯定会在上述地区安插一些特务,但他们的数量不会很多,毕竟东南国情报部门自身的业务量也挺大的。

  新明统计衙门的力量也在增强,统计局用于统计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工资水平等,提供第一手翔实的数据,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很有好处。

  因此原本从属于户部,是一个司级单位变成独立的官署,主官是侍郎级,地位大大提高,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朱和坪发出一道旨意,即官员在提升为高官官员前,必须有地方任职履历,并且提升为内阁要员,必须做过高官主官。

  这是对于翰林院的侧击,由于国家尊崇读书人,翰林院非进士不可入,内阁非进士不能进,有时翰林院士没有离京,直接转为部级主官,很快就能够进内阁,是一条青云之路。

  现在升任高官官员必须有地方任职履历,做过地方主官的优先。

  随着新明国民教育的普及化,最终实行了东南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取消科举,翰林院也转为了科学院中的国学系,这是一个大改革的方向。

  一家报馆低调开张,这是官媒,出版报纸叫做《参考消息》,实为内参。

  内参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参考,这是一种新闻内参,由国家主办的报社向各级军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不向社会公开发布。

  报社的人事不受地方衙门管辖,各地派驻有记者,负责新闻资料的采摘,并发扬到《参考消息》上。

  如此官员们多了一条信息渠道,官员当中一些人凛然,因为《参考消息》并不只是歌功颂德,有的地方或者部务被公开揭露出来,一些官员为此倒霉,丢了官职!

  ……

  “皇太孙殿下出了最新的旨意,杨天生杨大人卸任内阁次辅职务,加武英殿大学士头衔,担任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负责处理与俄罗斯国外交事务,总督西伯利亚、北海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在礼部值房里,有人念了今天出版的《参考消息》。

  “哇噻,杨大人可是红到发紫啊!”有人惊叹道。

  他虽然卸任内阁次辅职务到地方任上,但他原本是东阁大学士,现加为武英殿大学士,圣眷不减反增,令人惊叹!

  有人说道:“杨大人的大学士身份,某家知晓一二!”

  “说来听听,说来听听!”其他人叫道。

  于是那人就说了起来,说杨天生是如何成为大学士的经过。

  按制,内阁的大学士一共有好几位,以华盖殿大学士为首辅,谨身殿大学士为次辅,剩下的几位阁老按照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由低到高依次迁转,但到了杨天生做次辅时就出现问题了。

  杨天生是什么学历?

  他是白丁,连进学都没有,即秀才都不是!

  他从不讳言:“俺是海贼,读得书少,你们不要骗我!”

首节 上一节 1060/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