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275节

  “但是现在这场战争该结束了,中国人拥有无穷无尽的弹药和人员,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投降吧,中国人仁慈的大王愿意宽待你们,只要你们献城,完整地将阿达纳城交出来,他同意放你们一条生路,他将放生所有的人,让你们回到神的土地,所有人,女人、孩子和老人!”赛义夫抛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提议道。

  “所有的人都可以得生,没人会死!”赛义夫说道。

  “我们中国人是说话算数的,以我们的神来起誓,只要你们献城,完整地将阿达纳城交出来,你们所有的人可以平安地带上你们的财产离开!”一位中国翻译适时助攻道。

  城上的包头佬都沉默了,一些人将目光转向了主将巴贝尔帕夏,看他怎么着。

  巴贝尔帕夏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内心激烈的斗争。

  打过这三天,说他不怕?

  不怕才怪!

  他感受到了敌人大刀距离他脖子上的寒意,三天的战斗,他已经打掉了所屯积的百分之五十的火药!

  正如中国人对包头佬的战斗力有所感慨,巴贝尔帕夏同样充分领教了中国人的力量,他是依靠火药与人命才敌住了中国人的铁锤式重击。

  但能持续多久?

  对于赛义夫的宣传,他深信不疑,作为一个老打仗,他从望远镜里观测到中国人是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显示出犹有余力的样子,他心中一紧,知道麻烦大了!

  一旦兵败,搞不好就是全城死难的结局。

  中国人说得很清楚的,对于那些抵抗到底,造成中国人伤亡大的城池,将会是屠城!

  打成了这个样子,肯定不止被卖为奴隶的结局。

  所以中国人这个提议还让巴贝尔帕夏心动了,他被震撼了,不仅仅是他怕死,而是他对这座城池民众的感情,他不希望落入悲惨的结局。

  巴贝尔帕夏是土生土长的阿达纳城人,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种的粮食长大的,中途有过离开,但最终回到这座城市里来当了帕夏,对家乡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这里成长,他为这里做了很多事,认识很多人,难道真的要让那些熟悉的人乡人们都死去吗?

  他知道他有点迷失了,他应该毫不犹豫地拒绝那些东方来的魔鬼的提议,但是他没有!

  巴贝尔帕夏承认他有点心动了,但这里有个碍难,因为奥斯曼帝国规定了兵败、失地的帕夏一定会被严惩,一律砍头,他带着民众撤离阿达纳城的,回到神的土地上,民众无事,他则面临着掉脑袋的危险。

  但显然中国人了解到了这条要命的规定,赛义夫帕夏又宣传道:“如果愿意加入我们奥斯曼团结军的,无任欢迎,而且我们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合则留,不合可走,赠以路费!”

  可以说非常地大气,这也是正是颜常武的豪爽本色,刹那间,巴贝尔帕夏几乎想要答应了。

  “砰!”一声炮响,有人在城上打响了一炮,赛义夫没动,炮弹砸在了他身边的一名骑兵身上,把他砸落了马。

  布尔汗帕夏的声音响起来道:“消灭叛徒,绝不宽恕!”

  接着他又呼喊道:“为神而战,战斗到底,宁死不降!”

  城上先是稀稀拉拉的喊声应和,越来越大声,声音响彻云霄!

  “为神而战,战斗到底,宁死不降!”的喊声让赛义夫帕夏不得不离开,劝降崩了。

  巴贝尔帕夏叹了一口气,突然间他有点讨厌布尔汗帕夏了!

  更让他厌恶的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中国人不仅当众劝降,还派人送信,是城外的一个被俘的包头佬民众到城下叫嚷,巴贝尔帕夏同意用吊篮把他吊上来看看情况,他不反对看一看从另一个世界派来的人,他想知道信上说的是什么。

  人与信都送到了他的指挥部,人没什么,是当地土人,被中国人胁迫而来,中国人答应他,要是他死了,他们会给一百个银元给他家人。

  巴贝尔帕夏用土话与送信者一说,就知道是老乡,所以他没让军士威胁他,而是平心静气待他,给他喝水。

  把信拆开来一看,竟是东南国前敌总指挥、海军上将戴维先生写的,用了中文与奥斯曼文,内容是只要他们献城,把城市完整地交到中国人手里,中国人会放生他们所有的人,至于巴贝尔帕夏,一样是帕夏,而且是二撮牛尾的帕夏(赛义夫帕夏只是一撮牛尾),并可得奖金三万银元,他愿意加入奥斯曼团结军,则为总指挥,不愿意的话,则可以到中国人治下的中东其它地方任职。

  至于巴贝尔帕夏的同僚与下属,只要他提出名单来,都会妥善安置,绝无虚言!

  送信的老乡转述中国人的话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打下阿达纳城,但愿意给城内守军一个机会,希望他们好好珍惜。

  巴贝尔帕夏还在看着信的时候,布尔汗帕夏率众进来,于是巴贝尔帕夏把信递给他,布尔汗帕夏连看都不看,就撕掉了!

  他毫不客气地道:“异教徒的信,我连看都不看!”

  顿时巴贝尔帕夏的脸上僵住,不仅如此,布尔汗帕夏还在他面前摆弄火铳,他数着手上的弹丸道:“如果异教徒上来,我还能亲手打死两个!”

  这是故意给巴贝尔帕夏难看,巴贝尔帕夏提醒他:“你有三颗弹丸,不是两颗。”

  布尔汗帕夏说:“那一颗是我的朋友!”

  待他离开,巴贝尔帕夏脸色真的很难看,他发现布尔汗帕夏来到阿达纳城后,与城内的一些死硬派、宗教狂热分子勾结在一起,有反客为主之势,让他再不能如臂使指,很可能把阿达纳城引入深渊!

  ……

  而在城外的中国人决定了:“既然敌人不投降,那么就消灭他们!”

第2131章 东南国炮声正隆

  当大明子民们沉浸在和平的阳光中,东南国则炮声正隆!

  东南国动用了超过五十万人马的兵力,包括民夫则达到了六十万人,沿海向着伊斯坦布尔推进。

  他们装备精良,大炮火枪及粮秣均及充实,又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用奥斯曼人自己的话来说:“彼等铁甲猪,沿途杀戮一切,将奥斯曼精锐的近卫骑兵、克什米尔弓骑兵、土库曼部落骑兵、西帕希骑兵、耶尼色里火枪兵、阿扎普步兵、图菲克西火枪手等,均扫荡无遗!”

  “猪”是奥斯曼人骂人的话,奥斯曼人对东南军是又恨又怕,他们那打得欧洲大公闭门不出的各路精锐部队,那悍不畏死,以“你有枪膛,我有胸膛”那一套在东南军面前根本不够班。

  由于有舰队掩护,东南军的补给相当有力,因此他们的进军是步兵打头,以强大的步兵方阵粉碎一切敌人,再以骑兵去扩大战果。

  想想吧!

  大汉李陵五千人,给他们充足的箭枝,他们力敌八万凶残的匈奴兵,要不是箭尽,匈奴兵都无法取胜。

  现在过四十万的东南国火枪兵,没有弹药匮乏的问题,在野战中他们打得任何包头佬尸横遍野,无法可挡!

  杀得敌人多,死得自己少,到后来包头佬望而生畏,根本不敢上前搦战,以致于东南军中某个将军在夺取某地后,狂妄自大地向总参谋长戴维先生报告道:“或许是我疯了,看来包头佬已无意抵抗,至少在本地是如此!”

  戴维先生回复,讽刺他道:“把‘疯了’后面的字全部删掉!”

  东南军中疯了的将军比比皆是,他们奋勇当先,包头佬敬畏地给出了对东南军的褒义词:“墙军!”

  如墙而入,方阵有如长城牢不可破,似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

  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搬到了安托利亚!

  野战不是对手,守城更是悲摧,包头佬在报给伊斯坦布尔的呈文中所吹嘘的所谓“坚城”,都在明军前面不堪一击。

  明军使用了一门门口径达到800mm以上的“伊城大炮”,炮弹威力巨大,把一座座城的城墙给摧毁,硬生生地炸塌!

  “伊城大炮”的怒吼声震撼了奥斯曼人的“龙兴之地”安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奥斯曼人不禁想起了当年用乌尔班大炮击毁君士坦丁堡的旧事,不由地道:“这是报应啊!”

  就算遇到“伊城大炮”搞不定的真正的坚城,包头佬也难以守得住,因为汉人是守城的祖师爷级的人物,对于守城与攻城,他们什么都清楚!

  又人多势众,一天就能够搭建起高过敌城的土山,然后包头佬的麻烦来临,在城墙上根本站不直腰。

  东南军狙击手异常猖獗,见到包头佬就狙,丝毫不在意浪费子弹。

  连城墙都站不直腰,还能怎么守!

  可怕是是东南军的诸火力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攻城时的炮击、炸弹轰击、投石车攻击一停顿,步兵就上来了,让包头佬应接不暇。

  有时东南军步兵佯攻,当包头佬在城墙头严阵以待时,落到他们头顶的是无数的炸弹、火油弹和毒气弹以及弓箭。

  没错,弓箭,在东南军中居然出现了蒙古骑兵序列,二个蒙古骑兵师参战,他们发射了无穷无尽的弓箭,把城头射成刺猬!

  这样生猛的攻击下,没有人不中箭的。

  无论是明军的子弹、弓箭和炸弹都有“毒”,铅毒入体,无药可治,就在高烧和流口水失去了生命。

  这样的敌人,就是神一样的敌人!

  包头佬被打怕了,对东南军的畏惧是与日俱增,在社会上流传着种种不利的流言。

  大维齐尔艾西木·帕夏对帝国发布了总动员令,要求15岁到60岁的帝国子民都有义务,在五天之内到征兵处报到,特别是命令中专门写的:“各地方官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喜气洋洋,敲锣打鼓,鼓舞民众参军的热情,不得垂头丧气,或者无视动员命令。”

  这一条就是针对社会上的沮丧气氛,可是糟糕的局面岂是一纸命令就能够解决的!

  之前连年的战争让民众和基层官员再清楚不过战争的苦难了,安托利亚西部的一位官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大伙垂头丧气,心神不宁,焦躁不已。

  他们一批批聚集在广场,仿佛最终审判日来临了一样,有的人策划逃跑,可是向哪里跑呢?有的想躲,但是也无处可藏,听闻东方来的异教徒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令我们更加害怕,似乎预示着未来会有一场腥风血雨,吞噬我们辛勤耕耘的良田和龟裂的荒地。”

  这可是安托利亚,龙兴之地!

  士气都那么低落,民众参战热情极低的情况发生了。

  要知道,以前包头佬向白皮进攻,屡有斩获,民众如中国战国时期的秦人闻战而喜,枕戈待旦,想的是抢上一把。

  如今的包头佬意兴索然,在特拉布宗(土耳其东北部港市,临黑海,该城以财富与美女著称),即使发布了不登记兵役就要被砍头的命令,也有许多年轻人躲在家里。

  在土耳其帝国旧都布尔萨,全市的店铺都因为征兵而歇业。

  在伊斯坦布尔,新兵们愁眉苦脸的随着军乐声在大街上游荡。女人们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哭泣不已。

  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管理系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谨,开战前他们组织了50万人参加军队,而整个战争之中奥斯曼帝**队也没有超过60万人,因为逃兵现象屡见不鲜。

  死亡及伤残的土耳其人达到了二十万人,受伤者则过三十万人,相比之下,东南军的死伤不到十万人,可见土耳其人战斗力之逊色,打到后来,逃亡者日甚。

  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在1660年比1659年下降了20%,他们向白皮的借贷甚至爆发了财政危机,导致帝国经济状态一度陷入瘫痪,让皇太后不得不卖掉自己的首饰,向全体民众募捐,好不容易才能够筹集到一笔资金把这场战争打下去。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土地,没有了埃及谷库的支持,整个帝国都陷入了饥馑。

  把希腊割让出去,没有了那里的银矿收入。

  原本凶狠的北非海盗也不再参与帝国的军事行动。

  两河流域的部族尽数独立!

  如今的奥斯曼帝国既没钱,也没军火,人越打越少,陷入了泥坑中难以自拨。

首节 上一节 1275/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