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324节

  “谁记得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颜常武提问道。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安徽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爱国者。

  他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初授承事郎,逐步升迁,曾上书为岳飞辩冤。

  他的诗词水平高,产量多,达六百多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颜常武一问,马上就有马宝站起来了。

  “马宝,你行?”颜常武记忆力好,记得马宝是自家的吉祥三马之一,即马进忠、马宝和马惟兴,后二者是兄弟,马进忠字葵宇,陕西延安人。先为义军将领,崇祯初年为群盗,别号“混十万“,流窜于陕西转于豫、楚边境,后归降新明。马宝和马惟兴则是李闯的旧部,随高夫人归降新明。

  此三马都是有名的悍将,颜常武与大伙儿觉得稀奇,看他马宝象个屠夫,他的国学水平这么高?

  “陛下,不是臣,是他!”马宝将坐在身边的窦名望扯起来道:“来吧,窦老贼!”

  众目睽睽之下,由不得窦名望不说,他赶紧背起来道:“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很好,背得很好!”颜常武欣然道:“窦将军,马将军,请坐!”

  然后他让侍卫端来了一个粉板,上面就挂有一大张宣纸,写着刚才窦名望背的词。

  颜常武说道:“张孝祥的词,朕非常喜欢,众卿家看……追想当年中原沦陷之事,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子弟求学的洙水和泗水间边,在弦歌交奏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再有腰间箭,匣中剑,被虫子与尘埃侵蚀与污染……还有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颜常武解释着词义,拍案道:“好一个张孝祥,好一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拳拳的爱国之心哪!”

  他手指粉板上的宣纸道:“这是朕写的,窦卿,就赐给你吧,你要向张孝祥学习!”

  想不到有这样的大彩头,窦名望大喜,赶快谢恩,语无伦次地道:“臣谢主龙恩!一定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众人羡慕无比,自有侍卫上前拿了宣纸,送到窦名望处给他。

  颜常武趁势开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忠诚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忠烈像杨家将一般一门子的忠烈,效于朝廷,此为忠于社稷江山。”

  “我中华民族,忠于国或君者,数不胜数。

  屈原悲赋《离骚》以示忠君之意,劝君不听愤而跳江以殉国;

  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丈原上为蜀国燃尽最后一缕精气神;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宁死不屈,为亡国守护最后一份尊严;

  岳飞“壮士饥餐胡掳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勇战沙场,忠心为国。

  这些个忠臣卫士慷慨豪迈地用自已的鲜血或力量去守护自已的国家。这就是一种高节,以命为赌的高节,

  真正忠诚的人,自是懂得顾全大局,以忠为本质为国效力。而这样的人,非以上几位高节者莫属。

  然而对于忠诚而言,不同的人的看或许也都是不同的,像荆轲,为燕丹舍身就义,刺杀秦王;像西施,为复越铤而走险近探夫差;像包拯,为百姓几触皇权,伸张正义;他们都是‘忠’字,这些人,你能说他们不是忠心为国,一心为民吗?”

  颜常武侃侃而谈,现在的他,讲起课来绝对称职,且他身处的位置,看待事物的不同,对听众的洗脑能力更强。

  然后话入正题:“你们今天封爵,成为了帝国的勋贵阶级,当与国同休!记住了,与国同休!”

  “不仅如此,你们既是勋贵,也是军官团的一员,我帝国的军官,首要就是忠君爱国!”

  所有的官员们正襟而坐,认真听取圣训。

  “这国家是朕的,朕拿了最大的头,你们也拿了不少,将来遇到敌人入侵,你们说,该怎么办?”颜常武问道。

  “与他们拼了,决一死战!”“绝不能放过他们!”众臣将争先恐后地道。

  “很好!”颜常武又说道:“今天朕在这里,你们忠心于朕,要忠于帝国,帝国是我们大家的,如果我们都不爱帝国,还会有谁爱呢?”

  颜常武苦口婆心,教训这帮军头进一步加强忠君爱国的思想,提高思想觉悟,他指出“国”的意思,那就是“民族国家”,乃我中华民族!

  勋贵们、官员们、军官们认真地听着,一个接一个发言,表示“忠君爱国”就是他们的家训,代代流传!

第2214章 安排事务

  开了会,大家就在觐见大殿外排队,请画师们将他们的形象画下来。

  大家面带笑容,画面定格,这是一次群英会,他们打败了奥斯曼帝国!

  画师高手妙画,将大家的神态样貌都画了下来,这幅画留在了南华帝国的军事博物馆里永存。

  当晚,颜常武请所有人吃饭。

  纯土耳其风格的食物,加上中国的烧酒!

  开了酒禁,大家欢聚一堂,相互敬酒,尽情畅饮!

  机会确实难得,过完了今天,就要赶往各自的战斗岗位,明天一别,将来天各一方,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相见!

  大家斗酒、划拳、吹牛皮,快活得很……皇帝没在、陈衷纪、洪升、戴维先生与张家玉都是喝了几杯就退场了,军头们大家平等,就能够放开。

  当这场宴会结束之后,大家的友谊加深了,将会贯穿到他们的军人生涯里。

  ……

  颜常武、陈衷纪、洪升、戴维先生与张家玉五人聚在皇宫内第四庭院里饮夜茶,他们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夜晚的景象,波光粼粼,码头区与军营区灯火通明,海面上不时有打着探照灯的船只开过。

  在城内还有点灯火,城外一片漆黑,不过在城的西边,那里灯火闪亮,正在开工修城墙。

  海峡的对面是亚洲,野外也是黑漆漆,但有码头则有光亮,那是军用码头。

  由于灯油及灯具技术的普及,华人大量开灯,照亮夜空。

  这点任何一个国家都羡慕不来,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多的灯油!

  灯油是用棕榈油、鲸油和石油混合而成,其中棕榈油占了成分的八成以上。

  华人大量种植棕榈树,榨来当灯油,华人之富可想而知,毕竟其他国家拿到棕榈树或鲸油时用来吃的,而不是点灯用!

  颜常武亲自为四臣斟茶,他们都是国之重臣,值得尊重。

  四臣谢过皇上的茶,张家玉拿出了拟办的内容来请颜常武圣断。

  第一件是改伊斯坦布尔为南华帝国的“西平”,设留守,秩比北平留守。

  改名之事,一直争议不下,有人说用“西平”好,但参谋长戴维先生提议改回“君士坦丁堡”,他振振有辞地说:“伊斯坦布尔改回它的原名君士坦丁堡,是对包头佬最大的羞辱!”

  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原属拜占庭管,包头佬攻下君士坦丁堡后改名,如今重归旧名,戴维先生认为这样最好。

  他坚持这样用君士坦丁堡,由于他的地位,导致一直没定下来,直到南华帝国开国也没改名。

  待到陈衷纪到来,他一锤定音,说用中国的“西平”好,我们将来搞掉白皮,兆意吉祥,不错!

  陈衷纪的面子是臣子中最大的,颜常武即时采纳,将伊斯坦布尔改名为“西平”。

  张家玉请皇帝确认,颜常武说:“可!”

  此事就这么定下来,然后是西平留守人选。

  只有一个人选:张家玉!

  可想而知,西平在今后的岁月里地位至关重要,它承担着帝国西部堡垒的作用,只要西平不失守,包头佬就无法东侵!

  而且当南华帝国继续西征时,西平就是后勤补给中枢,到来的军队可以在此歇脚,物资转运到此,承担着发动进攻的桥头堡作用。

  西平留守的任务艰巨,他既要防守,又要进攻,向东,有与包头佬关系很深的克里米亚汗国,他们的骑兵部队很强。

  再往东,则是与中国人仇恨不小的老毛子。

  无论是克里米亚人还是老毛子,都不容小觑。

  向西就不必说了,那是白皮,迟早会有一战。

  向东的麻烦也很大,包头佬的龙兴之地安纳托利亚还没有夺取,还有波斯、两河流域的势力。

  往南是大海,但也存在被白皮切断海运线的危险。

  南华帝国虽然涌现了大批的战将,但帅才还是匮乏,西平留守既要能战,能够控制住又要能统驭全局,审时度势,不能一昧死战,适时时取。

  可想而知,海路迢迢,西平留守会有决断权,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必须交给可靠人选。

  所以数来数去,也没得选,就是张家玉。

  戴维先生最有能力,但他是个白皮!

  哪怕他是皇帝宠臣,陈衷纪说他在这里不可用,他就不可用。

  颜常武望向张家玉道:“这个任务就交给卿家了!”

  张家玉拱手道:“臣必守住西平,有所为,有所不为!”

  “说说你的策略?”颜常武问他道,张家玉应道:“拿下安纳托利亚,与波斯、两河流域势力谈和,与克里米亚人谈和。嗯,我们不承认先前包头佬与欧洲人的协议,我们对巴尔干地区有管辖权!”

  “至于西平城内,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中国移民,管制包头佬,引进希腊人,达到一个平衡!”张家玉如是说。

  “善!”陈衷纪为他点赞。

  西平城内还有不少包头佬,暂时不方便大开杀戒,就必须将城内包头佬的密度降下来,引进希腊人是件好事。

  陈衷纪对颜常武道:“听张元子(张家玉的号)这么一说,老臣也放心了!”

  “很好,很好!”颜常武满意地点点头道:“

  “朕留两个军给你,一个军在安纳托利亚,一个军守西平,卿家看可够?”颜常武问道。

  “足够了,谢陛下!”张家玉朗声道。

  其实还是不够,对于他来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得算经济账,西平离南华帝国的主要领土太远,搬运物资到此,成本极高,军队放得多,给帝国的财政负担很大。

首节 上一节 1324/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