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793节

  车队通过,他在离开城门后,停车回首观望雄伟的城墙,以他百战之心早如古井不波,也有一种不胜唏嘘之感!

  眼前闪过一个个人影: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吴襄(吴三桂他爹)……这些人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们都不在了!

  活到了新明的祖大寿已在三年前(公元1666年)寿终正寝,还真的是大寿,享年88岁,作为前明到新明的军头,北方战场的柱石,东南王的忠实拥趸,祖大寿受朝廷礼遇,极尽哀荣,封大明一等公,世袭罔替,无论是大明的承天门广场还是南华的帝国广场,都为他而下半旗志哀!

  物是人非啊!

  当年颜常武初掌台湾渔村,恰同学少年,即使力量不大,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毅然将他不多的资本投入到北方抗击鞑靼人的大业,最终功败垂成,当驻在关外的台湾力量南移,百万华人下南洋,而中国的北方则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呼啸而来的鞑靼人冲破山海关,那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里的惨痛历史!

  帝君之心,不禁疼痛不已。

  唉,有泪如倾!

  他向着关城行了个军礼,吩咐前进!

  颜常武北巡,看到了苍茫的东北大地上人烟密集,农田广阔,不时见到矿山与工厂。

  下农田、观水利、进车间、到厂矿、访民居、当然少不得到军营里,所到之处,军民备受鼓励,黑土地上热流奔腾!

  看到开垦出来的万顷农田,不是零碎田地,这可是大生产,成片成片的农田直接天边!

  由于是初开发,按颜常武的指示,采取的是股份公司开发,加入的农民在公司中占有股份是股东而不是长工,工作是为自己,如此勤劳耕耘,加上种植技术普及,生产效率很高。

  以往种植技术主要来自经验,而经验并不可靠,现在两中华都有农业技术部门,通过专家与技术员的指导,有的放矢,种植作物更有把握。

  时近收获季节,颜常武走在金色的田间,听着汇报,十分高兴!

  他对随行官员们道:“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保证民众碗里有粮食,官员们责无旁贷……”

  官员们唯唯诺诺,颜常武耐心地道:“粮食收获了,要有合适的保护价,不能丰收而粮贱,做好国储粮的业务,保证国有粮食的存储。”

  古代有义仓,非常时刻可以开仓济民,但是这些义仓基本上是摆设,要么没有存粮或者粮食发霉,能吃的粮食早就卖掉了,导致需要时根本无粮可赈,让有良心的史官愤怒地记下了:“比年赈贷,多为奸吏所欺,徒有虚名,惠不及下!”要么烂在义仓也不愿意救助灾民,以高价私底下贩卖。

  两中华行“国储粮”制度,花费巨资把国家粮库修得又大又漂亮,里面满库的粮食,将国家粮食储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由朝廷控制“国储粮”,官员们时时监控国家粮食生产与储备,确保国家有着充足的粮食储备。

  具体来说,那就是两中华的国库都储备所有子民一年的口粮,换言之,哪怕两中华所有农民不干活,子民们也能活一年以上,而让中国农民不干活那是不可能的事!

  曾经有人质疑颜常武的行为是劳民伤财,被颜常武驳回,他身边亲近的人则听他说过:“我来之前的地方也是贮藏了足足一年的粮食!”

  不得不说,粮食在手,国家稳定,两中华的建设顺风顺水,稳定的粮食功不可没。之后,也就没人说颜常武这方面的坏话了,大家说英明神武的东南王患有严重的火力不足综合症,还体现在粮食供应方面!

  颜常武到达沈阳!

  沈阳前名为“盛京”,乃鞑靼人国都,因颜常武实行民族和解政策,鞑靼人加入了中华民族,沈阳也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鞑靼人的宫殿也保留下来,摇身一变,变成了宫廷博物馆,凭门票就可以进出观赏!

  这不,就连颜常武也参与一份,他带领一大票人们兴致勃勃参观宫廷博物馆哩!

  颜常武当然不会这么无聊,他纡尊降贵,亲自给沈阳新开张的一家国立小学剪彩,指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没错,大明正在全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要求所有的适龄儿童入读小学,不收一个铜板的学费!

  大明的仕大夫们千不肯万不愿,终究还是执行了颜常武的意志,从而让他们之前想垄断知识实行愚民政策的措施崩溃。

  看到崭新的校舍和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学童,颜常武非常高兴地道:“这是朝廷予民的福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福利将会越来越多!”

  他告诫官员们道:“时代不同了!大家要与时俱进!”

  没多说话,由他的喉舌戴维先生发言道:“王爷认为,国家权力与责任是匹配的,高赋税负就是高福利,低税收就是低福利,应该是公平的交换。之前我们中国权责失衡,权力大于责任,因此政府权力很大,对民间控制能力很强,税收很严厉,但不承担社会福利,王爷认为是不妥的。

  古代中国信奉法家的治国理念:国富而贫治,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先天反对回馈于民的福利模式,而是强调尽最大可能地汲取民力,将利益留在上层,任何多余的好处都不会留给百姓,王爷不屑为之!……”

  看到这个穿着简练的中山装,胸口只戴着颜常武徽章的红毛番在大谈国学与国家大政方针,那些大明官员们都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第3047章 改弦易辙的北方开发

  颜常武在沈阳驻跸,主要是检查东北三省、内外蒙古与东中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听取官员们的汇报,以及走访民情。

  他来一趟不易,以他的能力,能够解决许多的问题,机会弥足珍贵,因此接到消息后,只要能来的官员与各地的大老板们,踊跃来到沈阳,等待接见。

  于是看了许多的文件与报告,连场会议召开,颜常武得到了大量的数据,然后他看着大明北方的大地图发呆,久久不语,最终长叹一声!

  “王爷何故而叹?”戴维先生在旁边问道。

  “这不是人多地大胆,地有多高产的!”颜常武苦笑一声道。

  “我们还是要遵守客观规律的!”戴维先生轻声道,他完全清楚他的意思。

  是的,开发大明长城以北的土地,困难重重!

  报告显示情况极不乐观,离开长城向北,因为天寒地冻的气候环境,那里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地广人稀,更糟糕的是近着北极圈的地形都基本向北倾斜,大大便利了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这就是这里气温比同纬度的东欧更加寒冷的根本原因,就是把肚皮敞开了让北方冷空气蹂躏。

  因为地形向北倾斜,所以大江大河基本都是自南向北流动,这极易导致一年两度的凌汛。奔腾的冰水溢出河道,将两岸平原变成一片泽国,它们冬天冻土,夏天沼泽,除了住人搞建设,基本好得很出色。

  向南的东西伯利亚山地和中西伯利亚高原难以生活,那里广袤无限,无路可走,全年的平均温度都处于零度以下。最寒冷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零下七十度左右。

  外蒙古也好不了多少,白毛风一来,牲畜再厚的皮也顶不住,胡人南下而牧马,不完全是他们想要来的,如果家乡好,谁想背井离乡?

  只有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开发好一些,其它的地盘,开始还有些亮点,但很快地被打回了原形!

  就拿粮食生产来说,由于西伯利亚的气候严寒,就算勉强种下了作物,可能一次普通寒流就会导致颗粒无收。所以在这片大地上,无法种植越冬性作物。像水稻、小麦、菠菜等等,都无法种植。

  人少,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垦区,寒区内各地的居民只能小规模种植一些成熟期较快的作物,例如土豆、大麦、甜菜等等,使用暖房来种植作物,成本高,产量低。

  至于那些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林木,则根本运不出来,只能开发一些高价值的金矿与银矿,不能形成产业规模。

  那里的资源极其丰富,然而环境太恶劣,修葺的道路没几下就坏掉,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资保修,得不偿失!

  大明最西方的土地是中西伯利亚,要不是靠了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的河运之利,几乎无法控制得住土地,可是这二条河流有大段时间的冰封时期,运输非常不便。

  连中国人都征服不了西伯利亚,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就算是火星人来,也征服不了西伯利亚。

  大明发动北方战争,气吞万里如虎,把大片的领土纳入国界,东南王有言说守土有责,必须开发,因此东北三省、内外蒙古与东中西伯利亚诸行省都是大干快上进行开发,开始兴味盎然,毕竟是开疆拓土嘛,然后发现是一个无底洞,可是又不敢中途而废,东南王指定要的,做不到不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不努力!

  南华在南方建设热火朝天,成绩卓著,大明也不能例外!

  还有人的因素,毕竟不是东南王亲领,他与他的南华团队的水平胜过了大明的团队,毕竟没有谁能够做得到象他这样地大公无私,众生平等!

  你看南华的官吏们早就没有了什么官袍,只有工作装,所有的工作装都是一样的,高官与办事员都是如此。

  而大明官员们还死死地做着衣冠禽兽,他们穿着等级分明的官袍,即使是被人嘲笑是戏袍也不肯放弃!

  搞着搞着,搞到没人了,哪怕是朝廷颁布《宅地法》允许百姓每人可在外蒙古与西伯利亚占有多达一百五十亩地,也没人肯来。

  当时官府就想来强硬地移民,再来一棵大槐树的故事(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洪洞县大槐树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新明朝廷终究不敢象南华般强硬,总算没有第二棵大槐树的悲剧发生。

  在前明的官员们看来,北方可怕至极,他们宁愿去海南岛或者云贵甚至是新疆也不愿意去西伯利亚,有本事的全都调回

  如今长城以北的开发许多烂尾,成为半吊子工程,这让颜常武看到了汇报后,只觉得十分地心累。

  “开发花了不少钱,肥了一些人哪!我们亏惨了,只怕有些人是赚到盆满钵满!”颜常武看着财务报表道,在两西伯利亚归入新明时每年都得到了上千万银元的开发款项,可是成果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尽说气候恶劣,冻土难以开发,以及人员配备不齐等等,反正理由多多。

  “漂没!”前红毛番戴维先生用了一个官场的名词道。

  “嘿嘿!”颜常武冷笑着,着相关衙门进行官吏审查,看谁从中得利,一旦发现,严惩不贷,除了没收家产,就罚他们在西伯利亚干活,遇赦不得还。

  “都挂在了劳资的头上,劳资花了钱,还挨骂,必须改弦易辙!”颜常武说道,他在沈阳行营议事,问戴维先生可有良策。

  对于学贯东西方,精通颜氏新学的戴维先生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他说出攻略。

  “重点开发内蒙古、东北三省及东北三省的东方临海地区;至于外蒙古和两西伯利亚,则利用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平原、河流建立城镇进行开发,归化游牧民族,让他们参与戎边与开发!还有人员的配置,北方的开发,交由北平陪都的官员们主责,如前明的南京六部制……”戴维先生的话,得到了颜常武的采纳,让官吏们感激涕零!

第3048章 新明鼎立的三条腿

  前明行两京制,即北京为帝国的行政中心,南京作为陪都,当时朱老四迁都北京,但依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重要机构,就是南京六部。其官府和官员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实权没有北京六部大,但确实是有实权的,南京六部需要负责上海、江苏和安徽地区的事物,其中南京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

  待到新明鼎立,建都南京,相比于偏北的北平,南京到帝国各处的位置更近,加上大力修葺道路与建立邮政驿站,交通方便,军政事务悉入南京,北平的重要性无法与前明南京的地位相提并论。

  如今东南王确定了北平作为陪都的新职能,重建北平六部,主要是打理长城以北地区的开发与军政事务,大大地提升北平官员的重要性。说实在话,东南王在大明官场德高望重,深孚众望,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二点让官员们对他感激涕零的:他在大明官场推行高薪养廉,他还成倍地增加了官员的位置,完全颠覆了前明老朱让官员过苦日子的政策与历代王朝中由来已久的六部制与官不下乡。

  崇祯为什么会亡,他为了省几个钱,砸了驿卒李某某的饭碗,因小失大,李某某的匹夫之怒,没想到竟要了崇祯的老命!

  东南王则给大明官场带来了极大的优惠,今天他又定下了北平留守府的重任,增加了官员们的位置,消息传遍全国官场时,官员们无不弹冠相庆!

  礼部尚书史可程乃史可法的本家兄弟,可程谄事东南王,本身也有点水平,成为了新一任的北平留守,主持北方开发事务。

  大权在握的他受到了诸人的热烈庆贺,但他还是头脑清醒,他收到了东南王的耳提面命,以五年为期,他必须把内蒙、东北三省与滨海地区开发达到东南王的要求,是实打实的指标,诸如财政收入、gdp总值、gpd增速、人口数量、人均财产、寿命,三产发展情况、道路里程、医院建了多少间,还有学校……哇噻,与前明相比,新明的官难当。

  前明官场内卷,大家尽是嘴炮,口水四溅,爽得不得了。

  新明朝,官员口水与汗水齐上,主要是汗水,必须有真真切切看得到的政绩,比如为官一任,公路通路多少公里,做不得假,财政收入,要真金白银送进国库!

  换作是前明,以“官不与民争利”,嘿嘿,官员们根本不用担心经济考核,当然交赋税还是要的,但哪有新明时期的什么工业与商业税,这两大税种想收起来,地方官员得花费很多心思,现在官员们都熟悉“招商引资”的意思了。

  土地税收最好收,土地是跑不掉的,可是新明的土地赋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按朝廷的意思,长远的情况是国家不仅不收农民的赋税,甚至会倒贴发给农民补助!

  必须流汗水的情况下,官员们哪还有多少时间去喷口水,与人吵架!

  一些官员与仕大夫、读书人怀念着前明时期文官与读书人的风光,科道官员们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别说权贵们怕,就连皇帝也被他们所制。

  时代变了!

  前明文官的风光变成了新明文官的辛苦,除了工作辛苦之外,还有官场上的制衡力量:tj与勋贵,就连武官也因系统不同也敢不鸟文官了。

  自土木堡之变让勋贵凋零,朝廷从此跛了一条腿,接着崇祯皇帝又把九千岁送去见他哥,tj力量一蹶不振,前明官场变成了文官独大。

  新明朝鼎立,东南王组织对外征战,将星辈出,他也趁势重建了大明的勋贵阶级,给文官增加了对手,朝廷建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皇帝指挥枪杆子,勋贵们在军委会里发挥重大作用,职权分离,弱化了文官对武将的制约作用。

  加上这些年来对外战争不断,即使是和平年间也照样在打着,文官在武将面前再无前明的风光,制曰:“武将无须跪拜同级文官!”

  前明时二品巡抚把一品总兵给呼来喝去,四品知府敢于训斥三品参将,七品县令走在五品守备之前!

首节 上一节 1793/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