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382节

  今晚是给来访华人的告别宴会,内贾比代表皇帝送出了差不多五万西班牙银元的礼物,实际一半归他自己所有……

  你说,这样的华人,内贾比怎么会不喜欢他们呢!

  他不仅在钱财方面收获巨大,还得到了丰厚的政治资产:

  东南府进献给至尊皇帝精美的丝绸、瓷器、上等的茶叶、奶糖、香烟和朗姆酒!

  共同签署的《友好通商协议》,约定双边都在各自的地盘设立商馆,积极发展双边贸易,给予对方以优惠的关税。

  事实上,这是一个单边出口条约,如果不算金银铜这外,莫卧儿帝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向东南府和大明出口的商品,反倒是华人的商品源原不断地流进了莫卧儿帝国,拿走他们的黄金和白银!

  这些年来,东南府大力发展经济,已经出现了“世界工厂”的雏形,连同大明一起生产的商品开始吊打全世界!

  但内贾比才不管,只要有商品流通,他们这些上流阶层就有好处。

  这次将随来访舰队同去的赵军少校的巡航舰退出编队,让他带回协议到旭日城。

  第二天一早,内贾比在码头上送别了东南府来访舰队,双方依依惜别。

  回到船舱里,洪熙官开始写报告,以前没时间写,不得不承认,奇葩的三锅是逗比!

第614章 洪熙官的报告

  华人商品如潮水般地涌向外国,在许多方面都是华人胜出,但如果比语言种类多和复杂程度,华人在这方面绝对会被三锅完爆。

  说起语言,中国虽然有多个民族语言,由于汉民族占绝大多数,官方语言为汉语。

  哪怕发音不同,写的字却是一样的。

  甚至东南府推行简体字,大明使用繁体字,但识字华人对于简繁体都能无师自通,东南府人到大明去能够看得懂繁体,而明人到东南府也清楚简体汉字是什么,毫无不便。

  现在莫卧尔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在北方民间主要用乌尔都语,而在南方民间则用印地语,单是印地语则有五大方言,包括西部印地语、东部印地语、比哈尔语、拉贾斯坦语和山地印地语,而且每种大方言里又各个若干小方言。

  不仅如此,主要语言达罗毗荼语系有五种语言:

  分别是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孔卡尼语。

  印度-雅利安语系十种语言:

  分别是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

  ……

  其语言多如牛毛,很小的语种超过上千种,道理非常简单,三锅家太容易进入了,乃四战之地。

  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接着公元前600年到前200年波斯与马其顿入侵,来干过一轮三锅;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又把三锅轮了一遍,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

  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

  公元700年前后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哒人(白匈奴)将三锅给操翻在地;

  然后是突厥人杀到,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却是绿教,与本地流行的婆罗门教截然不同。

  三锅家生活悲催,整个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被外族轮流凌辱的历史,不断地外来冲击带来了无数的宗教、民族、种姓、地区等种种对立,语言众多在所难免,属于那种一哄而起就跳舞、一言不合搞开挂、一塌糊涂很混乱的国度。

  开挂----洪熙官亲眼看到三锅们表演敬神仪式,他们用尖刺穿过两腮,不流血,不叫痛,面色自如!

  他们的语言多到东南府语言大师洪熙官都要逃跑,须知洪熙官有语言天赋,在三锅家只学了二种语言:波斯语和印地语,其它的语言再不敢奉陪。

  太多了,学下去要发疯的。

  洪熙官只在莫卧儿帝国的海港城市打转,却能管中窥豹,认为莫卧儿帝国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帝国内部土邦林立,竟有数百个之多,彼此间语言不通,自立关税和军队,分裂割据!

  领导阶级除了皇帝,还有土王,他们在土邦内称王称霸,莫卧儿帝国的北方还好一点,南方简直就是自立为王,听调不听宣的那种,甚至彼此间大打内战,而莫卧儿帝国毫无作为!

  莫卧儿帝国幸运的是三锅都是战五渣,土邦之间打着打着就不了了之,很少存在灭邦之战。

  在洪熙官的报告中指出,莫卧儿帝国上层贪污腐化,骄傲自大,而下层民众奴性十足,深受宗教影响,自甘堕落与不问世事。雅利安人带来的种姓制度成为固化社会阶层的凝固剂,影响了三锅千百年。

  种姓制度中规定了四个等级,前二个贵族等级是雅利安人征服者,属于上层等级,第三个是平民阶级,而三锅的土著人,也就是被征服者,全部成为首陀罗也就是最低级的奴隶,规定他们只能从事低级的工作,服从高等级人的统治,不准反抗,灌输于婆罗门宗教,三锅们形成了深入骨髓的顺从感与意识。

  “我们不应该触动印度那种固化的种姓制度,正象我们要大力支持幕府锁国一样,应该成为我们外交的准则!”洪熙官写道。

  “至于莫卧儿帝国,由于其非中央集权统治,采用管理诸侯的方式来统治各邦王公,做不到对土邦王公的生杀予夺,可以保留他们的政权,只要他们对于地方无力巩固与统治即可,一旦有英明之主想要实行真正管辖,例如类似我们的‘省市县制’,则要警惕,否则不可轻易征伐。严重时我们对莫卧儿帝国宣战,不需要灭国,只需要攻下其首都,让他们名声彻底扫地即可!”

  “届时,其政令不出德里,再不为患!”

  “分裂的印度对我们很有用,我们各个击破,分而治之,我们不应该介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之中。

  但我们要警惕红毛番,现在英国、葡萄牙、荷兰诸国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软弱统治,纷纷与各土邦签约,修建港口,建立军队,开发土地,不可等闲视之!

  一旦我方舰队腾出手来,应该把莫卧儿帝国置于我东南府的保护之下,他人不可进入!”洪熙官自言自语,声调有力。

  华人的开拓性不弱于红毛番,继把东南亚收入囊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已经打起了斯里兰卡和印度的主意!

  洪熙官仔细地写着他的报告,就他看来,莫卧儿帝国是以少数统治多数,统治不会牢固,我方想节省力量的话,占有南印度即可。

  他的报告写完,归档,不急着送回东南府。

  接下来的行程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足足四千里的海途,自巴赛因地区横渡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半岛!

  这也是没有中途补给的最大航程,他们带有去过那里的引航员,利用星星和太阳加上罗盘导航,还有海图,航向正确。

  日复一日,三条军舰的官兵们上岗下岗,什么状况都没有。

  经过了半个月的航程后,他们见到了海岸线,此时他们浑身馊臭,食物有多但淡水开始短缺,一人一天只得二个茶壶的水进行饮用和洗漱!

第615章 也门见闻

  他们到达的地区实际是也门,在记者姚文启所写的游记中抱怨道:“此地贫瘠,海边沙滩延伸过去就是无边无际的沙漠,间有绿洲,我们在那里购买猫眼石、大珍珠和珊瑚树,几乎无甚出产!”

  当地人友善,亦见过远洋船只来往,舰队顺利地补给足淡水,然后买来羊只、蔬菜水果打牙祭,再买来面粉和牛奶,加糖与盐做起硬饼干来。

  华人素来谨慎,官兵们不把自己的仓库给填满就浑身不舒服。

  自巴赛因地区开航前,好客的内贾比大人已经用大饼、肉干、果干和果酱把他们的三条战舰的粮仓都给填满了,送来的大饼,其实就是馕,因为在面里加了奶,馕烤出来真的是香气四溢。

  馕的制作不怎么用杆面杖,主要是靠甩。做馕的人把一块小饼子旋转着抛上抛下,很快就变成一张中间薄边上厚的大饼了。地上挖个两三米深的大坑,里面生火,囊就被贴在四壁上烤。然后用个长长的木夹子夹出来。刚刚出炉的馕,就那么白嘴儿吃,奶香,面香,外焦里嫩,好吃无比,官兵们一致感谢内贾比大人。

  还有加了羊肉的馕,与加奶的馕都是属于上等人的食品,普通的阿三是没机会吃到嘀。

  经过消耗后,粮仓出现短缺,官兵们专门用了一天,集体做饼干,还买来牛,宰杀了做牛肉干!

  这等鬼地方,天气又炎热,登陆的官兵们上岸转了转,就回船打牌去了。

  记者姚文启和博物学家陶元藻倒是兴味盎然,新到一个地方,他们总要探索一下,在两个士兵的保护下,他们登陆到处乱逛。

  他们进入的那座古城似乎叫做“季拉”,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天气十分的干燥,当地人就用泥土修建房屋,望过去一片灰扑扑的,有钱的用颜料涂抹过房外,但在当地强烈的日照和干燥作用下,很快就会褪色,更是难看。

  房屋不知道是多久的,像积木给胡乱堆进古城里,使纵横交错的窄街小巷变成最复杂的迷宫。

  他们只敢走在大路上,不敢进入小巷。

  走进古城里的集市,集市还不小,里面倒是有不少东西卖,有衣服、食品、工艺物品……四人走在五颜六色的男人和黑纱包裹的女人构成的人流中,缓缓前行。

  作为旅行家,每到一地都要品尝当地食物,主要是大饼和烤羊还有手抓饭,不算出彩。

  在集市里有三哥开设的货摊,猫眼石、大珍珠和珊瑚树就是在那里买到的,非常便宜,指头大的珍珠,价格相当于国内的五分之一。

  此地无甚东西购买,姚文启和陶元藻买了白色的阿拉伯长袍、又买了短刀和腰带,买到的短刀式样不俗,刀柄镶有宝石,刀鞘用金银丝编织成精美图案;腰带宽宽,用黑色布料为底,上用金银丝编绣,华美绚丽。

  可是他们换装后,穿戴不到十分钟,惊觉周围当地人脸色不善,对他们指指点点。

  “不对!”陶元藻猛醒,立即与姚文启找了地方,换掉那套衣着装束。

  原来,他们这身打扮,在当地属于上层阶级,不是一般人能穿戴的,人家可不承认你哦!

  没问题,不会白买,过了这村到那店再换上,俺们就是阿拉伯上层贵族!

  不过想起来,那些卖长袍腰带和短刀给华人的店主,看着他们进去换装也不吱声,忒够可恶!

  华人商品果然无所不在,集市有卖东南府的精白食盐、食糖和奶糖,有鲜艳的丝绸!

  价格昂贵,是上等货物。

  显然,要不是红毛番要不是华人已经铺货到了这里。

  但不见著名的香烟、茶叶和朗姆酒,须知糖烟酒和茶叶在许多地方都受到欢迎,每到一地,总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是大卖的商品。

  至于本地,由于宗教原因禁酒,没有朗姆酒是正常的,我们的香烟和茶叶都打了败仗?

  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原因,当地人在嚼着一种类似艾蒿的植物,商人们它们扎成一捆捆的,用类似芋头叶的东西包起来,挂在商店门口出售。

  这是阿拉伯茶,也叫做卡特,含兴奋物质,可嚼碎食用。

  卡特每天早上被人采摘下来,上午运到集市贩卖,当地人从中午饭后开始,嘴里就嚼着卡特吃,卡特并不吞咽进肚子里,而是存放在口中,往往一边的腮帮子鼓鼓地,人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很有趣。

  吃了卡特,当地人脸上充满了兴奋、满足、幸福的样子。同时,人们也就不愿意干活了,躺在地上自娱自乐。

  随着姚文启和陶元藻的了解,当地人在很早以前,已经咀嚼卡特草的嫩芽和叶子来抵抗饥饿和疲劳,他们甚至可以把它当饭吃,中午嚼卡特到晚上都不用吃饭。

  传统上卡特草是一种社交用的药物,现今人仍然把家中最好的房间辟为卡特草室,在那儿和亲朋好友嚼着卡特草,闲话家常,谈天说地。

  如果当地人请你嚼卡特,那就是看得起你,把你当成贵宾。

  两个华人好奇地品尝一下,咀嚼卡特草使人感到思维清晰、精力充沛,觉得世间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姚文启兴奋地吼叫道:“我是世界之王!”

  但当药力退却之后,咀嚼者多感沮丧,明白自己在发白日梦,逻辑混乱,什么也不想做。

首节 上一节 382/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