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412节

  豪格如果傻到去搞索尼,会令亲者痛,仇者快。

  所以黄台吉为什么要推行汉学的那一套,为的是大清的长冶久安,可惜的是许多家伙唱歪了经,更喜欢是汉人的享受,至于汉人忠君、听话顺从的那一套究竟有多少人学到,真是个疑问。

  ……

  且说马绍愉虎口拨牙,奇迹般地达成了明清两国谈和的初步协议,心中大喜!

  按他想来,难办的是应该是清朝给出的条件,毕竟人家军事上占忧,没想到的是清朝居然这么给面子,初步同意双方签订的和约,同时索尼还送来一封黄台吉的信,请他转交大明皇帝。

  于是马绍愉事务暂告一段落,与索尼告别,准备回国复命。

  离开的那天,索尼来送行,这一送,是送佛送到西,他亲率三千铁骑,送他们返回宁远!

  确保了行途安全,黄台吉太清楚他的那些亲戚们的德性了,如果马绍愉还是来时的小队,只怕会消失在荒野上,发生无头公案!

  在大清亲贵王公中,蕴藏着一股无法无天的暗流,他们喜欢战争,并不想双方和平,黄台吉防的就是他们。

  如此马绍愉顺利地回到宁远,与索尼依依惜别,感谢他的支持与帮助,马绍愉拉着索尼的手,忘情地道:“我真的没想到会遇到象你这样的朋友,谢谢你!”

  索尼也彬彬有礼地道:“一切都是陛下的旨意,我照旨意办事而已,但愿两国和平,不再交兵!”

  这是历史上,明清两国极为少见的和睦现象,但无论是黄台吉还是索尼,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一付好心都给狗吃了……

  听闻达成协议,吴三桂十分欣慰。

  和谈没开始前,他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哪一天北虏大军兵临城下,宁远三杰都挡不住北虏,他吴三桂一个小将能够对抗北虏?

  投降就是贰臣,骂名永世。

  不投降就是死,让吴三桂怎么心甘!

  马绍愉将双方谈的条约文书复件及黄台吉的信交给吴三桂,吴三桂立即着以“八百里加急”向京城急报。

  ……

  很快地,文件书信到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书房案头上,陈新甲一目十行地看过了双方约定的和谈条件,笑意显露在他的脸上!

  他再拆开黄台吉的书信来看,却是汉字,乃是黄台吉的口授,他人书写,盖上黄台吉的印玺,都不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黄台吉的诚意。

  黄台吉在明朝皇帝的信中说:“予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以至难河源,在在臣服,蒙古及朝鲜悉入版图。乃昭告天地,受号称尊,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我军每入尔境,辄克城陷阵。

  然予仍愿和好者,特为亿兆生灵计耳。若尔国诚也和好,自兹以后,宿冤尽释,尊卑之别,何必较云……

  两国有吉凶大事,则当遣使交相庆吊。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若我国满洲、蒙古、汉人及朝鲜人等有叛逃至贵国者,当遣还我国;贵国人又逃叛至我国者,亦遣还贵国。

  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为贵国界,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自宁远双树堡土岭界北至宁远北台,直抵山海关长城一带,若我国人又越入及贵国有人越出者,俱加稽察,按律处死,或两国有人乘船捕鱼海中来往者,尔国自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沿海至黄城岛以西为界,我国与黄城岛东为界,若两国有越境妄行者亦俱察出处死。

  愿如书中所言,以成和好,则我两人或亲誓天地,或各遣大臣代誓。”

  从信里解读,黄台吉重申了议和的诚心,劝明朝为双方百姓考虑,尽快实现议和。他还表示,大清疆止已经十分广大,不会觊觎明朝中原之地。且为了实现议和,黄台吉可不计尊卑,言外之意就是一旦议和达成,黄台吉甚至可以取消帝号,向明朝称臣。在清军入关灭明十拿九稳的情况下,黄台吉做出这么大让步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虚假的。

  因为他没必要这么说!

  陈新甲极为兴奋,拿起了黄台吉的信,奔入书房内间,写起奏折。

  他是举人出身,为了表示自己的不俗与能耐,书房造得较大,墙边书架装满了书,分为内外两间。

  内间往往用来写奏折,有一些机密文档,外间则用来读书、会客,刚才他接到宁远来的文书迫不及待打来开看,是在外间,明清的和约也放在了外间书桌上。

  在他于书房内间奋笔疾书时,一道人影闪进了他的书房外间,翻阅书桌上的文件……

第662章 历史开的大玩笑

  且说陈新甲洋洋洒洒,写了大段的奏折,仔细修改过后,觉得没什么问题后,再出外间,空无一人。

  外间的东西摆放得好好的,他取了外间的和谈条件文书连同黄台吉的信作为附件,和奏折一道,拿在手里,立即出门,带上仪仗,呜锣打伞坐大轿前向皇宫向皇帝报喜!

  当时是下午,宫门还没关闭,听闻他来,有急事,崇祯皇帝立即在乾清宫里接见他。

  崇祯皇帝仔细地看过了奏折、和谈条件文书、黄台吉的信时,苍白失血削瘦的脸上尽是喜意!

  他激动地道:“好!好!好!”

  双方和谈,起初他担心北虏狮子大张口,开出不可接受的条件来,但没想到黄台吉居然是这么讲理,条件是如此的宽大,出乎他的意料。

  岁币为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缎二十万匹,布一百万匹真的不算什么,大明花在辽东的军饷一年都超过了岁币好几倍!

  关键是花了钱照样败阵,与清国一旦签订条约,大明士气必定大振,即可把精锐边军移往内地,镇压那些流寇。

  他们的末日到了!

  在明朝君臣们看来,流寇实为低档货色,战斗力上不得台面,要不是天下各处受灾,官吏不给力,导致剿之不尽,实际上流寇已经死了一茬接一茬。

  “朕准了!”崇祯皇帝欣然道:“卿可代替朕前去誓言,等卿完成归来,即入内阁!”

  陈新甲大喜叩道:“臣谢主隆恩!”

  在他看来,有黄台吉这种态度,明清会谈成功是妥妥的,以功臣之姿返回京师,历尽万历帝、天启帝和崇祯帝三朝的北虏总算告一段落,则他陈新甲以举人身份入阁,改变非进士不可入阁的惯例,谁敢说个不字。

  至于崇祯皇帝则是热泪盈眶,北虏暂歇,他可以用此消息告庙,对祖宗们有个交代,他晚上也可以睡得着觉,不至于一日数警,夜不能寝。

  君臣两人都不说话,陷入了狂想中,直到午门一阵隐隐约约的喧哗声传来,越来越响亮,崇祯皇帝不悦地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来人,去看看。”

  话音刚落,却见王承恩手里拿着一张纸,慌慌张张地闯进来,扑到崇祯皇帝案前跪下,也不及行礼,颤声道:“京师塘报(抄送诸臣的报告),说兵部主持我朝与北虏的和谈已成,条件列举出来,言之凿凿,科道官员们都来了,在宫门前跪下,声明要杀卖国贼陈新甲以谢天下!”

  “什么?!”无论是崇祯皇帝和陈新甲都大吃一惊。

  王承恩膝行上前,把纸递给崇祯皇帝看,他看过,脸色刷地沉了下来,将纸揉成一团,劈面向陈新甲摔了去。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陈新甲一看,身体剧颤,那份纸就是京师塘报,上面列举了与北虏的和谈条件,有两朝约为兄弟之邦、岁币、边界、榷场事,与他给崇祯皇帝的一模一样。

  这特m的是怎么一回事?!

  崇祯皇帝气极败坏地道:“朕一再要求你保密,你是怎么做的,让朕失望!”

  言讫,起身离开,不再理陈新甲。

  陈新甲几乎走不稳路,踉踉跄跄退出乾清宫,他脸色惨白,象害了一场大病。

  在王承恩的安排下,他绕过午门,另辟蹊径,没与朝臣见面,但听到远处此起彼伏的喊声:“我们要见陛下!”“陈新甲误国卖国,杀陈新甲以谢天下!”

  他回到家中,追查是怎么一回事,很快就有了结果。

  陈新甲家中有一个书童,为人机灵勤快,深得他的喜爱,为他帮办紧要机密事。

  就在陈新甲进了内间,全神贯注写奏折的时候,这个书童来的书房外间,看到和谈条件,误以为这是一份准备传抄的塘报信息。他没有犹豫就让家丁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

  消息过于劲爆,象风暴般地传遍了京城官场!

  这一下可惹了大祸,本来是秘密议和,一下子被群臣知晓。

  陈新甲找到原因后,气得重责书童,家法侍候,打一百大板!

  打得书童皮开肉绽,但又不能将他打死,以便把他推出当替罪羊。

  一介书童能顶什么事,陈新甲在劫难逃。

  且说朝野震惊,大臣们纷纷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

  明朝有祖训“天子守国门”和“我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对外原则,陈新甲胆大妄为,有违祖宗家法,不杀他还还杀谁。

  弹章如雪片般飞来,崇祯皇帝恼火万分,但还是将奏折留中不发。

  他下了一道旨意,严斥陈新甲,要他自我解释为什么私下求和。

  这下陈新甲炸毛了,俺不是奉了老大你的旨意去谈和的吗,怎么,想让俺当背锅侠?

  崇祯皇帝不愿留下一个委屈求和向蛮夷低头的骂名,就把罪名都推到了陈新甲的头上,可是陈新甲也愿意背这个骂名?

  他同样不想背这个骂名,于是他上书朝廷,指出这是皇帝的意思,他是奉旨行事,说他不仅无过,反倒有功。

  如此不识做,怎么当大臣的!

  他只要认罪,包揽责任,崇祯皇帝计划着把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陈新甲领了责罚对大臣们有个交代就行了。

  没想到他拒不认罪,崇祯皇帝不得不下诏将陈新甲罢官夺职,打入天牢!

  陈新甲上书朝廷,列举他的功劳,请求宽恕,帝不许!

  陈新甲只好散尽家财,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大力援救,并且说:“按照国法,敌兵不打到城下来,不应当杀掉兵部尚书。”

  崇祯说:“别的不说,使我的七位亲王遇害、受辱,不比敌兵打到城下更严重吗?”。

  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当斩。”

  其实徐石麒也是睁眼说瞎话,大家都知道陈新甲肯定奉旨行事,但皇帝肯定没有错的,于是上上下下,硬硬说成陈新甲私下求和。

  当年陈新甲在九月二十二日被斩于市,又一个大明兵部尚书做鬼,崇祯皇帝果然不愧是“专业兵部尚书粉碎机”呀。

  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人敢提议和的事了,即使大家都觉得议和是最好的办法。而崇祯自己也不好拉下脸来再提议和的事情,就这样上天把大明王朝最后的生路给堵死了!

  一个小小的书童,因为一次自作聪明的举动,却主宰了大明王朝的命运,不得不令人唏嘘!

第663章 东南府不兴这套

  再说回马绍愉呆在宁远,正满心欢喜地等着朝廷消息,做着自已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美梦时,却见吴三桂脸色阴沉,带兵进入馆舍!

首节 上一节 412/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