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502节

  但颜大少是什么人?

  他知道未来的枪炮走势,坚定不移地支持研制后装枪,他有的是钱!

  还有天才的孙元化和中国的工匠,加上时间!

  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地改进后装枪,在不计成本的投入下,后装枪总算出现了。

  该枪的枪机机构包括枪机、击发机构以及连接在机匣上的钢块。装弹时,按压枪托下方一个扳机状弹簧挂钩,打开枪机,然后将枪机向上抬,使膛口向上倾斜。之后向弹膛内装填一定量的发射药,用手指将弹丸推至弹膛的最深处。将枪机闭锁,枪械即处于待击状态。扣动板机,就发射。

  枪身零件也采取了更好更坚固耐用的合金钢,比以往的滑膛枪要轻。

  不过,没有使用线膛和尖弹。

  线膛枪加工不容易,加工膛线不容易,毕竟当时还是手工制作,它的弹丸非得和枪管严丝合缝不可,使用线膛枪时,士兵甚至必须用锤子敲通条,把子弹敲进去。

  线膛枪虽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有着滑膛枪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长久以来未曾普及,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这种后装枪是孙元化再三精制,然后采取流水作业,成本依旧高到这世界上只有二三家大老板才能玩得起,如颜大少是一个,西班牙国王是另一个(他家里有矿)。

  1645型步枪将优先装备军队中的精锐部队,但不会免费发给民间,太贵!

  这把枪的面世在会议室里引发轰动,人手一把,颜常武将它们当作礼物送给了大家!

  与其他皇帝相比,颜常武这人很实在,送金银还有送武器当礼物给大家。

  大家充满信心,有了这种枪,对付鞑子更有把握了!

  当天的会议讨论了出关作战之事,决定以甘辉为主将,祖大寿为先锋,率军十万沿宁远锦走廊前去进攻鞑靼人余部,沿海地区则有舰队保护。

  大家充满了信心,走大路,依兵法进军,有领袖的指引,将士们用命,有何不胜的!

  除了作战,还有关外城池、民众之事,所以得召开军政联合会议,新得到的地盘,要能够守住,把人心转换过来。

  那些地盘,许多已多年沦为鞑子的土地,原来的民众被鞑子统治久了,忘记自己的祖宗是汉人,得把他们给扭转过来。

  当然,如果不配合天军的话,那就流放东南亚啦!

  很快就让关外民众知道“东南亚”这三个字的魔力了,在关内,混道上的兄弟们以“东南亚”作为神圣的三字经,发誓时“我要是做不到,那我就去东南亚!”

  关内民间的犯罪率持续走低,谁都不想被流放到东南亚那遥远的地方去,去时免费,回程船票是一年的工资!

  不过,想要充实东南亚,需要的人手,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况且,还可以狠斩一笔。

  等会议结束后,其他人走了,颜常武留下了戴维先生和祁彪佳,商量着准备去搞晋商之事!

第806章 议搞晋商

  崇祯经营不善,被文官集团忽悠的连饷银都发不全,导致有的士兵只能把兵刃与战甲卖给清军谋生,拿根木棒去和武装到牙齿的清虏打。

  清军的后勤却有晋商财阀大力支持,就是后来的八大皇商,明军有什么?打仗就是打钱粮,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士兵,你让人去替你打仗玩命。在那个只有朝廷,没有国家的年代,可能吗?

  所以明朝灭亡了。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晋商不是指山西商人,所谓的晋商是指关外走货的行商,因为他们多从山西大同出关,所以称为晋商。

  为什么说晋商是亡明的主因之一呢?

  明朝时期关外的游牧民族缺医少药的,说难听点的话是他们什么都缺,连铁锅都没有!

  所以关内的汉人觉得这生意好做,于是就逐渐形成商队与关外互通有无,但是明朝朝廷是规定不允许交易违禁商品的,比如:武器、个别特殊药品等,于是就走私呗。

  到了明末出现晋商八大家,他们给满清提供情报、武器、粮食等等,满清在攻打明朝的时候使用的大炮就是这哥们八个提供的。

  八大皇商,不是颜常武想屈他们,而是清廷钦定的哦:“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自是每年办进皮张,交内务府广储司。”

  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所以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为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商家,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帝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

  所以呢,颜常武将明朝资产重组后,自然得来秋后算账,他们得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戴维先生负责提供晋商的情报,祁彪佳负责查办事宜。

  祁彪佳在东南府的地位很高,有利之处是他很早在孙老大人(承宗)的引荐下进入东南府做事,他精明强干,对颜常武忠心耿耿,深受重用,是行营副主任,主持北方政务,但他在东南府实际上管的是法律,连军法他也有份管。

  得明白,军队是颜常武的禁脔,非心腹不得染指。

  春耕过后,事务稍缓,颜常武就抽调他出来办大案,事关重大,非祁彪佳不可。

  拿不到八大皇商的账本,但是鞑靼人的账本拿到了。

  东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京师,导致清廷户部的档案都来不及销毁就落入了东南军的手里,如此鞑靼人与晋商交易的账本清清楚楚。

  数据表明晋商对满清进行走私,走私各种战略物资如粮食、铁、火药等。当时由于明朝对满清进行物资封锁,所以满清的经济状况很紧张。但是晋商的走私活动,大大改善了满清的经济状况,而获得的是满清劫掠大明所得的巨额金银。

  数额巨大,难怪清军有火炮攻打明军城池军镇!

  要知道,颜常武为了得到火药,除了自制,不得不维持与明朝大陆、红毛番的关系,给明朝那些贪官污吏送银子让他们高抬贵手,方便东南府走私火药,象澳门他没有收回来,菲律宾也是块好地方啊,以他的军力,搞定澳门和菲律宾是分分钟的事。

  诚然,不止是火药,还有许多商品的进出口,但火药向来是东南府与红毛番贸易的大头,来多少收多少!

  毕竟颜大少训练炮兵是舍得下火药的,常说炮兵是练出来的,军需部门为火药操碎了心。

  而关外清军,一夜之间,就有了大量的火炮,对准明军狂轰,火力还胜过明军。

  他们这些鞑靼人,懂得杀人和喝酒,懂得制火药?别逗了!

  晋商拿到的是血银!

  是自己族人的鲜血溅在上面的银子,他们还拿得心安理得!

  资料非常详尽,甚至有记载“天聪六年七月,十五日,明国所赎粮米财物,阿什达尔汉及龙什、达雅齐塔布囊、卫寨桑四人,悉行私取,不分给同行之白格依、爱巴里等。龙什复私换官价所买蟒缎,笔帖式白格依及笔帖式爱巴里以其事奏闻於汗。遂命尽夺阿什达尔汗、达雅齐、龙什所得财物、粮米,仍坐龙什窃盗罪,罚银百两,革职。”

  这段公案表明有鞑子在从事与明国贸易时,私取财物、粮米,实际上就是贪污,不过清廷的处置挺有意思,叫做“窃盗罪”。

  粮米,明朝都不够吃,晋商却卖给了敌国!

  铁证如山,不容抵赖。

  祁彪佳一目十行地看过后,合上卷宗,拱手道:“晋商罪大恶极,当诛首恶,家族流放东南亚,家财抄没!”

  “很好,你去办吧!”颜常武作出决定道。

  “遵令!”祁彪佳拱手道。

  两人一番话,就定下了晋商的命运!

  很快地,祁彪佳打着巡视生产的名头自京师出发,走怀来、宣化、张家口、怀安、阳高等地,最后到达了大同。

  确实是巡视生产,检查春耕、政府重建、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足足走了半个月才进入大同。

  大同已经重新焕发生机,民众正在治疗战争创伤,发展生产。

  他经过城里,看到的深深大院,高楼大厦,雕梁画栋,十分气派。

  已经有人先行一步,探知了那些晋商的下落,那些大院,多是他们的资产。

  “嘿嘿,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祁彪佳准备来办事,即将见到那些阔佬们倒霉,颇有快意。

  他下榻于大同府招待所,除见当地官员之外,余人不见,但当晚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范永斗求见!”随行军官报告道。

  范永斗!

  来得好!

  这厮除了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之外,还为女真族提供各种军情朝廷等情报,联络明朝内部叛军,以及策反、暗杀、造谣等。

  满清入关后,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从此,范永斗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广开财路,漫天做起买卖来。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

  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巨富的大皇商,为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让他进来!”祁彪佳淡然道。

第807章 汉奸的“委屈”

  范永斗进来,他矮胖身材,脸上挂着生意人招牌式的憨笑,额头光光,脑袋上已留回头发,显然以前是清人的发式,现在改回来。

  让祁彪佳一看就是不喜!

  范永斗青衣小帽,进来后趋步上前,到得祁彪佳面前给他跪下道:“罪民范永斗叩见祁大人!”

  祁彪佳挂大明阁臣的身份,为二品高官,没让范永斗站起来,于是他只好跪着说话喽。

  “你自称罪民,可知有罪?”祁彪佳直截了当地问他道。

  “罪民与鞑靼人做生意,罪责难逃!”范永斗如是说。

  祁彪佳一听就知道商人狡猾,开始就想跑偏,做生意有正经的生意,与走私是不同的范畴。

  “好,你说来听听!”祁彪佳也不揭穿他,先听着呗。

  于是范永斗继续跑偏,讲起了晋商的来由,是为我大明做过贡献的哦!

  晋商的崛起,是源于给朱元璋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且边疆的军队很多,人吃马嚼,需求巨大。作为回报,朱元璋就给他们盐引,允许他们贩盐。于是晋商就从国家统管的盐业中获得丰厚回报。这是晋商起家的过程。

  “那时大明草创,戍边需要粮草,军队后勤运力不足,由民间补充,太祖爷着我等晋商为国效力……”范永斗絮絮叨叨地道,从随身带来的文件里展示当时官府发下的执照,年代久远,为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6年),距今差不多过二百五十年了。

  “嘉靖年间,朝廷开边与蒙古互市,我等晋商奉朝廷之令与蒙古进行贸易,贩卖中原货物,换回马牛羊、兽皮等物资。”范永斗解释起来。

首节 上一节 502/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