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511节

  然后明发上谕,传晓天下。

  果不其然,朝堂引发轩然大波!

  好在被颜常武把朝堂洗过一遍,要不是他的爪牙要不是倾向于他的大臣,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大臣们保留意见!

  如果是之前,只怕绝大部分的文官都反对了,他们肯定罢朝。

  他们并不是反颜常武,但认为这种作法与他们的观念相悖!

  文官认为不妥当,但武将们坚定不移地、甚至是迷信式地支持了他的决定!

  “领袖不在的时候,由夫人管理军政之事,天经地义!”武将们斩钉截铁地道。

  政朝管是他还是她在管理,领袖够尊重大家,为大家送来不断的好处,那就行了!

  由武将们出来的新勋贵群体支持颜常武的决定。

  其他王爷的意见----肯定反对!

  公主理政?有皇帝在,有皇子在,有王爷们在,什么时候轮到公主理政?

  旧勋贵们同样反对。

  至于民间,民间有地产阶级的怨气不是这么好消除的,他们等着看颜常武的笑话。

  “阻力很大啊!”姚明恭对颜常武说道。

  “大也要执行!”他对姚明恭道:“我不能让我的心血白费,只有家里人,才能信任!”

  “早执行好过晚执行,你也知道东南亚战事不等人了!”颜常武冷峻地道。

  “唉!”姚明恭无奈地道:“从明天起,朝政处置行东南王与镇国宜阳公主双印制度!”

  行双印制度,大明朝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

  乾清宫内,两个皇子朱慈和朱慈跪在皇帝朱由产面前,双双流泪道:“父皇,万万不可,这是要将大明的江山断送在外人手里啊!”

  朱由产揉揉自己的脑袋,无奈地道:“那你们想要朕怎么办,把他们的奏折否了?大家彻底撕破脸?”

  旦夕立有不测之祸!

  禅让尚未到此地步,只怕大明会迎来新君,很可能是几岁大的皇帝!

  至于朱由产和两皇子的命运可想而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朱慈口不择言地道:“发衣带诏,诏天下勤王,共击奸臣……”

  他说不下去,因为他的父皇用看白痴的目光望着他。

  然后两皇子听到朱由产说道:“你们退下吧,朕发诏让内阁讨论你们就藩之事!”

  恍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到两皇子站立不稳。

  明朝行成年皇子就藩制度,到藩后被猪养,皇位争霸中就彻底地出局,

  可是两个皇子都是嫡子,他们是太子的人选,如今朱由产还没立太子呢,却把皇子们都给赶走了,他想立公主为储君?

  父皇怎么可以,把大明的江山拱手让人!

  两皇子的心中,滔天的愤怒!

  恨东南王不臣之心!

  恨父皇不雄起,致权臣肆虐!

  恨自己无能力,否则必斩此僚于三尺剑下!

  不约而同地,脑海里都浮现一个可怕的念头!

  话到此已经说不下去,朱由产告诫道:“在宫里只读圣贤书,勿交接匪人。”

  “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来读去能读死奸臣吗!”两皇子阴郁着脸。

  他们告退,没有注意到自己父皇望着他们背影时充满忧虑的目光!

  两皇子回到寝宫,余怒未息,商量如何应对。

  但棘手地发现,满朝文武,皆已噤若寒蝉,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

  那些王爷、旧勋贵世受国恩,与国同休,在两皇子面前表现得义愤填膺的那种,但一旦需要他们动手时,尽数退却,在那里推塘,不敢越雷池一步。

  疾风知劲草,国难见忠臣,先生熊明遇来到,告知两皇子,他联系了钱肃乐和张煌言,在外准备接应。

  钱肃乐,明末官员、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

  熊明遇与钱肃乐交往,知其为人正气,忠于大明,说起东南王的不臣之心,钱肃乐痛心疾首,决意为国为皇帝制此海贼。

  钱肃乐也就罢了,张煌言非同小可,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崇祯时举人,与钱肃乐等联系,忠于大明。

  此人年轻,却极有能力和朝气,据熊明遇介绍说他们正在抓紧准备,联系有识之士,只要时机成熟,必定起事,匡扶大明!

  两皇子大喜,手书衣带王旨,号召天下臣民诛贼,又发私已二十两黄金,请熊明遇带走,资助大事,俾使早日成功!

  ……

  熊明遇说是先生,但他几乎没教过两皇子什么书,只顾沟通宫里宫外,他出宫时,也注意到周边环境,试图找出盯梢的,没发现。

  他没想到,东南府情报部门采取分人分段的盯梢,牢牢地监控他的行径,他与什么人联系,都被记录在案。

  “跳梁小丑!”颜常武看着报告,冷笑一声道:“拿去给夫人看看!”

  看到这一份报告的宜阳公主朱真真知晓了政治的残酷性,她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中,只能祈祷她的两个哥哥别做傻事了!

第820章 苏州调研(一)

  东南王及王妃到苏州调研!

  调研是领袖来了之后出现的新词,主要指上级领导到地方调查研究,或者是专项的调查研究,配合上

  首先视察苏州农田,江南鱼米之乡果然名不虚传,一望无际的田地种满了庄稼,延伸到远处天边,密密麻麻的庄稼尤以水稻田颇为壮观,还有蚕桑、林果和茶叶!

  颜常武依旧穿着他的军装,而王妃身材窈窕,穿着绣凤裙装,盘着头发,用面罩掩住了她的花容月貌,被颜常武亲手搀扶着,穿着绣鞋,走在田间!

  观察庄稼长势喜人,站在庄稼里,似乎人也得到了升华,感觉到无限的满足。

  在听取汇报时,地主官员与农民代表一致表示,农业发展受到了官府空前重视,收成在去年得到了大丰收。

  苏州知府苏观生喜形于色,直言道:“王爷训示‘无农不稳’乃真知灼见,臣等施政皆依王爷教导而行,这‘稳’字表现在农田面积和人数上,都比较稳定,做足工作,确保田地不丢荒,有人耕种,从而确保产量!”

  苏观生三十岁时才为县学生员。崇祯七年(1634年),选送入国子监肄业。

  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无极县知县。因平反冤案,得罪上官,遂遭诬陷。他说:“我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奈我何!”人称“三不要老爷”。去官日,民为其立碑。

  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任监纪参赞,总督范志完推荐说他有才干,朝廷晋升他为永平同知,监察军队的作战纪律。

  崇祯十六年(1643年),苏观生被调为黄州知府,后改调山东登莱道,管天津卫水师。他为官清廉耿直,做官八年,没有余款,年迈的母亲,尚赖他人资助,才能维持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苏观生逃回南京,升任郎中,到苏州催收粮饷,之后就任苏州知府。

  这人在平行空间的历史上闹出了一个黑色大笑话,苏观生有骨气,在广州抗清,力不从心,清兵打到广州家门口,苏观生跑到他一手“提拔”的生死好友吏部都给事中梁处问计。

  梁一脸忠义,平静说:“死耳,复何言!”于是两人商定分入厅堂左右的东西房,上吊报国。

  梁入房后,自己掐住脖子嗷嗷叫几声,又踢翻凳子给自己“配音”。

  影帝!

  房外的苏观生认定这位好友已自杀殉国,提笔在墙上大书“大明忠臣义士固当死”,然后上吊自杀殉节。

  梁听得真切,马上冲进屋指挥仆人扛着苏观生尸体向清军投降,声言有献“伪大学士”之功,并深获清军嘉奖!

  不过呢,苏观生在颜常武的治下,已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而成为了政坛干将,说得头头是道:“农作物想要好,水肥来当家!水要够,不能少,也不能多,因此官府连同地方士绅出钱出物资,民众出力,利用农闲,因地制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水渠、水坝和蓄水池,挖掘河沟、水塘,保证了农田用水供应!

  至于肥料,我们各县各自收取城镇粪肥,正好配合了领袖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如此城镇卫生,农田皆得利;我们还给百姓推行新家具,发放养牛补贴……!”

  王妃微笑着,听她丈夫发言:“苏州府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灌溉、农田水利蓬勃发展,与苏知府的努力分不开,苏知府非常上心,一府农田产量,甚至达到一省产量(贵州),可见地方主官重视与否,就是关键!大家看苏知府的样子,就知道他常在外面跑……”

  只见到苏子壮脸色黝黑,这是晒出来的,人干瘦,这是累的,不再象前明官员,又白又胖又大,那时的官员好做啊,白天不用理公务,不用出外勤不被晒,晚上去秦淮河上班,吃得好,做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活得象头猪那样!

  现在的官员不好做,但是做下去的那种满足感是以前的官员无法体现的,才是真正的为民众谋福利,可以载入地方志,自豪无比。

  嗯,还有一个好处是:现在官员不用贪污,薪水大幅度提高!

  名和利,颜常武渐渐得到了文官阶层的支持。

  “除了各阶层重视,还要讲究方法,例如苏知府非常明白水肥的重要性,未雨绸缪,早早作好布置……”

  颜常武对苏观生赞誉有加,然后随行记者们提问,苏观生一脸谦逊,说都是领袖的教导、依法依规执行朝廷法律,在南京大学政治系结业,学到了各种新知识……

  是的,颜常武肯定搞教育,新建南京大学,他任山长,然后所有的毕业生、结业生都与他挂上了关系,都有师生之谊,尤其是政治系,中高级官员肯定轮训到!

  不洗脑哪成呢,新一代的大明文官阶级正在形成,他们干实事少清淡,政坛风气大变!

  主要是想舒服地清淡办不到,颜常武重挫言官系统!

  言官被取消了封驳权,没有了风闻奏事的特权,还怎么玩得下去。

  以前,言官是天之骄子,号称“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现在不兴溜嘴皮子了,而是看猪的屁!

  gdp,一个官场新名词,来自领袖,亦即国内生产总值,gdp越高,升官越快,想升官,就得升gdp!

  用官员们的玩笑话:“p越大,官越大!”

首节 上一节 511/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