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995节

  于是吐蕃,卒!

  现在颜常武不修长城了,他修庙,对那些部族人投其所好,既然大明北边、西边的边境一线都信佛,好吧,就送给他们一座座庙宇,让他们每天能够开开心心地念佛祷经。

  这土地嘛,就由我们南人来照顾了!

  不仅修庙,还把“金瓶掣签制度”设立在北平,让宗教领袖的确立仪式设立在北平,那些大活佛呀、老喇嘛呀的等级设置,根据等级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也规定就在北平来举办晋升仪式,花钱请有名望的喇嘛到北平来作法和祈福,想晋升的喇嘛就必须要来北平一趟。

  到处修庙的好处多,各族信教的信徒就没必要到处乱窜了,全部可以就近找到合适的庙宇参拜,或者组织相应的宗教活动,以免他们互相之间搞串联,比如蒙区的教民没有庙宇祭拜怎么办?只能长途跋涉跑到藏区去参拜,反之亦然。

  不能让藏、蒙之间太熟络了,毕竟他们的信仰一致,万一他们来个一致对敌呢?

  干脆花钱消灾,出钱修庙,让他们在各自地域附近就能搞活动,隔开他们。大量的修筑庙宇也显示了大明朝廷和东南王颜常武对藏、维、蒙等地人民信仰的尊重和重视,毫无疑问能博得他们的好感,消除他们的反抗心理。

  通过修庙、赐给香火钱与物资,就让他们拜佛拜个够!

  ……

  新明与前明相比,明显有钱多了。

  那些大汗啊、头人啊、万夫长啊、千夫长啊,都按位阶的不同给钱,比方说一个大汗就收进三十万银元,先给十万,其余的明年和后年再给,甘辉正尔八经地打了欠条,签字盖印。

  他一点都不掩饰对此策的赞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除了首领们有丰厚的银元拿到手之外,那些小兵小卒们也有不菲的银元到手。

  首先第一步,就是征收部族勇士入伍,成为光荣的明军将士。

  从三大部族各招募三万青壮,再有小部族招募一万人,合计十万人,选择皆为强壮之士,精擅骑射。

  对他们的待遇等同于常备军,并且在一入伍即时发给三个月的饷银,待遇丰厚。

  原来,明军正规军中的编制复杂,头一类是常备军,主要是军官、士官,就是职业军人,要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过上体面的生活,给的待遇当然不能低;第二类就是义务兵,按照国家法律,所有适龄男青年都有义务参军,遇到征召,必须到当地官府报到,供官府挑选,他们是发给一些生活津贴,一般三五年退役,以后任职公职时有加分;第三类则是当地守备部队,军官、士官的薪水按常备军的80%工资发给,另有义务兵;第四类则是雇佣兵,受军队的雇佣,为了节省成本,当中有大量的外籍兵。

  招募的外蒙古骑兵全部按常备军的待遇,最低者都是士官,成本相当高昂,但明国负担得起,有足够的银元支付给他们!

  这十万精锐一被纳入明军序列中,喀尔喀蒙古的精华被一网打尽,他们再不受什么大汗、头人的指挥,明军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把他们操得头昏眼花,再丢银元去砸得他们晕上加晕,他们就完全成为了明军的鹰犬,令行禁止,把武器对准昔日的老大,绝不含糊。

  除了银元,他们还拥有丰厚的其它待遇,包括房屋、医保、军属照顾、子女入学等等,一套套配套下来,十万蒙古兵以惊人的速度转变为明军!

  一个事实是:在三个月内,所有的蒙古兵都用上汉名,大部分人都能够用汉语对话,超过一半人会写汉字。

  道理非常简单,对蒙古兵实行汉语定级,分别提升不同的工资,能够对话的,就加百分之十,能够书写流畅的,就加百分之二十,最高水平的加到百分之二十五的工资。

  这不需要流血牺牲,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够赚到的钱,为什么不赚呢,虽然方块字确实难学。

  有奶就是娘,十万精骑在手,其他蒙古人再怎么吵嚷嚷的,都可以镇压下去。

  在搞定上述蒙古人之后,明军组建地方官府,吸收蒙古人加入官府中,经过培训后考试及格,成为了“体制”中的一员,以丰厚的待遇约束着他们,这批人的心思也就向着明国了。

  再有其他人,进行免费的生产培训,发给安家费和发展资金,也稳住了他们的心绪。

  有钱就好办事,这世上没有任何比用钱更能买到忠心的东西了。

  坏分子蛊惑人心,说得再多有用吗?口水能够比白花花的银元更有力?

  不可能!

第1641章 砖家?专家!

  这是一个瓦解敌对势力的良好案例,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原本严重威胁到明国的势力给消除殆尽,并转为已用。

  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钱,有钱是基础。

  除了银元与体制之力,关键是颜常武之大气,世间罕有。

  先钱!

  他先给钱,根本不怕对方拿到钱后反水,他对部下如此说的:“知道赌档的口号是什么吗?”

  “什么?”众人忙问道。

  “不怕你精,不怕你呆,最怕你不来!”颜常武深谙法门,教导部下道:“吃亏就是赚大便宜,只要他们收下钱来,一旦反水,我们就会教导他们知道什么是连本带利地给劳资吐出来!”

  他手握强大的武力,说这样的话,部下们以之为然,点头如捣蒜,信服无疑。

  先钱确实有好处,表明了南人的诚意,加上南人后面的枪炮押阵,喀尔喀蒙古人也不是傻的,很快地,很多人转变成为明粉,让一些有心人哀叹不已:“成吉思汗的子孙居然向南人屈膝

  投降,恭敬如仪!”

  话说回来了,有的东西不是给钱就能够办得到的,比如种地、建筑、开矿等等,喀尔喀蒙古人确实没这个资质。

  让罗圈腿的部族人去搞这些事务是不可行的,于是在第二年,南人北上,进入了以前的禁区---外蒙古,头一年是一万南人,第二年三万南人,第三年进入了五万南人……。

  组建的是拓荒团,一个单位最少一千人,进入外蒙古拓荒来者。

  参加拓荒团的有国家出钱聘用的农业专家、有渴望不平凡想得到更多土地的中青年,还有被抽签抽到的民众。

  由于环境恶劣,不分田单干,而是集团式拓荒。

  为了这次拓荒,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人手、资金与物资,待到来年雪化土地拓荒团车队押运着大量物资浩浩荡荡地入外蒙古。

  而在之前,逗留在外蒙古的民工已经大干快上了。

  ……

  在库伦以西的海子,那里有大片的水洼地,水草丰美。

  而在海子四周,则是怪石嶙峋,戈壁荒凉,连草都长不起来。

  4月,雪化了,却依旧天寒地冻,薄薄的雪覆盖着戈壁滩,一队人马行进在戈壁滩上,留守主将李定国亲自陪着帝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一起视察地形。

  与前明不同,科学技术在本朝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不再视为奇银巧技,帝国成了科学院,选择对科学技术做出重要贡献的民间人士进院,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给予尊重,逐渐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眼下,入漠北专家团的首席专家牛得利侃侃而谈,众人洗耳恭听。

  牛得利是个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农,他的经历有一定的传奇性,原是辽东的年青农民,鞑靼人入寇,他逃避不及,被鞑靼人掳掠而去,沦为了蒙古八旗镶黄旗的一个奴隶。

  金子到哪都是放光的,他在漠南蒙古地上耕耘,地种得又多又好,出的小麦产量高,口感好,旗主也不是傻的,给予其良好礼遇,供给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家奴,这牛居然为蒙古人效力一点都不寒碜。

  待到鞑靼破灭,牛得利被释放,获得了自由,他就参加了明国组织的东北大开发,他先是承包土地开荒耕种,官府发现他的地盘成就斐然,亩产量高,粮食质量高,是为双高,就礼聘其为专家,很快就脱颖而出,经他指导的农业种地都得到了大丰收,于是就加以提拨。

  现在,他作为入漠北农业的首席专家,前去勘探地界。

  挺进漠北之后,大军要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吃饭的问题。

  长时间从内地运来是不现实的,必须立足本地,努力解决粮食问题。

  “好地方呀,好地方,发展农业大有作为!”牛得利看过四周,时而在地上刨刨挖挖,欣然地道。

  众人暗地里嘀咕,这是好地方?

  本地气候的主要特点,一是干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热,三是冬天持续时间长,似乎一切的不利因素都存在了,可以说种啥没啥的,这位首席专家还说好?

  为了统一处理外蒙古的事务,成立了外蒙古事务大臣衙门,实行军官,甘辉遥领该大臣位置,署理大臣正是李定国。

  “不占民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外蒙古事务大臣衙门规定,外蒙古当地民众占有的草场、河滩地都不得侵占动用,以免授人以柄,进蒙大军必须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民众,自己则要开垦荒田,完成供粮大计。

  现在进行勘探,首席专家说这里的环境很不错,面前可是一片荒山野岭的,寸草不生!

  专家,别是“砖家”吧?

  睁着眼睛说瞎话?一些人哀叹着后方真不靠谱,连这种人都能够成为专家,难道是我大明衰亡的新开始?

  “就在这里挖,此处是一个旧河床,被飞砂走石所掩盖……”牛专家笃定地道。

  “给我挖!”李定国一挥手道。

  于是上民工们上前去刨去挖,此时天还是冷的,土地就是硬的,一锄头下地会被反弹回来,有时甚至火冒金星。

  哪怕戴着手套,每个人手上都磨出很多血泡,工具的木柄上血迹斑斑。血多了又会黏手,民工们用地上积雪去擦,把地面都给染红了。

  起初的一小时内,人们挖来挖去都是无用的石砾,就在怨言渐起时,突然间,有人叫起来道:“见到黑土了!”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干得越发地起劲了,很快地,一大片泛着黑土的土地渐渐显露出来。

  众人眼里放光,有了这些黑土地,种起地来不在话来。

  于是砖家就成了专家,这牛专家成了大牛,找出了好些合适种地的土地。

  人们开荒,想法设法地将表层的石头搬开,找到下面的泥土,是一件艰苦卓绝的过程。

  在杭爱山脉北方仙峨河南岸附近有一片被当地人唤作“不见土”的地方,由于没有水源,只有砂石,完全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此地平坦,人们企图挖出水渠把仙峨河的河水引来,但最后放水时水都渗漏在途中,一滴水也没有流到戈壁。

  如此就另起炉灶,改变方法,民工与战士们在烈日炎炎、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风餐露宿、挖沙填沟,他们做到了历史上从没有人做到的事情,让仙峨河的河水朝西流淌,在戈壁滩灌溉出数万亩的良田,实现了“叫水往西流”的梦想。

第1642章 如果他们没有火枪该多好啊!

  人们干得很欢,参加开荒的不止是民工,还有大量的战士参加了劳动。

  早在1655年的年底,针对地方广大,人力不足的严峻目局面,甘辉果断地提出:“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产劳动之外。”

  待到来年一月,外蒙古事务大臣衙门发布了大生产的命令,组织发动了除边疆警卫、运输、后勤外十万人到生产线上去。于是,部队全体官兵在将军们的亲自率领下,一手拿枪,一手拿

  镐,开渠引水,修路架桥,挺进沙漠,垦荒造田,植树造林,饲养牲畜,办农场,建作坊,办学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60%以上的官兵都投入了开荒与生产中,每个人至少要完成六亩土地的开荒,一年总共要开荒60万亩。而且生产的粮食必须达到5000万公斤。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战士们没有住的地方,

  没有卫生的饮用水,更没有那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完全是靠着人力和畜力在艰苦的开垦。

  这一年,驻疆部队及民工面临着没有房子住、工具不足,没有蔬菜吃、用盐水下饭,断粮时有发生的艰苦情况下,于外蒙古的亘古荒原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首节 上一节 995/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