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163节

最近的朱元璋,越来越觉得自己精力有些不济,也开始有意识的加快培养朱标的速度。

朱标手中掌握一支精锐,也是朱元璋所乐意见到的。

而朱标拿到了圣旨后,却对用谁来做这事犯了难。

以他对手下的了解,要说对兵法的了解似乎齐泰要更胜一筹,但是黄子澄却更加受到他的信任。

一番犹豫后,朱标最终还是决定选择了黄子澄。

黄子澄接受这个任务后大喜过望,没有人知道,他手中可是有着一样杀手锏般的存在。

当初封思齐投过来的时候,把出自朱棣手中的《步军操典》,作为礼物送给了黄子澄。

黄子澄出于私心,并没有将《步军操典》交给朱标,现在却是正好能够用上了。

在朱标的支持下,黄子澄拿着圣旨从京师附近的卫所中优中选优,挑选出了三万士卒,正式成立了“五军营”。

五军营包括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一共设置五军共三万人,步骑混合,骑兵一万,步卒两万。

朱标这边忙着整肃京营,编练五军营,北平的朱棣就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朱元璋和朱标都默许了北平对“消费限额”的公开抵制,毕竟这一次对燕王朱棣的打压,确实过于严厉了一些。

而朱棣要的也正是这个效果,正好可以腾出精力干自己的事。

两月后,青雅郡主顺利生产,给朱棣添了一个女儿,朱棣给她取名朱玉英。

此时的朱高炽已经一岁半了,每日里除了睡觉吃奶就是满地疯跑,精力无限。

而朱雄英和朱柏两个熊孩子,却是在书院呆的乐不思蜀,除了每个月月底会回王府小住两天以外,其余时候都在书院里面。

朱雄英的伤已经好了,也如同事先预料的一样,瘸了一条腿,但是他却每日都乐呵呵的,还成了书院里的孩子王。

高丽王王衢年龄虽然比他大好几岁,现在见到他都得规规矩矩叫他一声“大师哥”。

倒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因为朱雄英的学习能力强悍,随便学什么都比其他人厉害。

除了跑步他不行以外,就连骑射的水平他在书院里都是一骑绝尘,根本就没有对手。

因为北平没有“消费限额”,临近的山东布政司,山西布政司大批难民拖家带口涌入了北平。

短短半年时间,涌入北平的难民就达到了七万余户,近二十万人口。

这些难民的安置,让布政使郭资伤透了脑筋,幸好燕王府财力雄厚,才勉强把难民全部安置了下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棣还安排了一万余户三万多人出塞,去了庆州。

因为王仁在庆州已经试种土豆成功,亩产虽然比育种时低一些,但也达到惊人的十八石。

于是,王仁就在庆州大肆垦荒种植土豆,并且在他有意的安排下,明人和草原人开始混居。

一起开荒一起种田,而且还在王仁的安排下一起受训,组建民兵保护自己的家园……

原本泾渭分明的明人与草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朱棣相信,只要给王仁时间,他就能一手拿着土豆,一手拿着刀剑将整个草原给征服。

至于高丽那边,情况也非常稳定,几乎每个月常守道都会遣人前来北平,拜见高丽王王衢。

顺道还会将一些重要事项请示燕王府,通常这些事,朱棣直接就让诸亮处理了。

再说阿鲁温沙那边,几个月的时间过去,顺明王和归义王的地盘和人口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而阿鲁温沙麾下也整编出了近三万大军。

至此,整个塞外,朱棣直接控制的兵力就已经超过了十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草原骑兵。

但是,朱棣却对现在的情况不是太满意,在他看来,这十万草原骑兵只是听起来厉害,实际战力却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于是,朱棣密令霍去病赵云和阿鲁温沙,各自从麾下的草原骑兵中抽调精锐,然后单独成军。

对于朱棣的命令,霍去病几人都十分重视,真正做到了精挑细选,在十万草原骑兵中仅仅选出了五千人。

这五千人个个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年龄都卡死在了十八到三十岁。

选出这批人以后,朱棣出乎其他人意料的将这五千人交给了王仁。

在大明官方的记录上,这支队伍属于大宁行都司下属的屯田团练。

所谓团练,就是自发组织的民兵,不拿朝廷军饷军粮。

而在朱棣体系内,这支军队被命名为“猎鹰”,直接隶属于燕王府。

当“猎鹰”全员到达位于庆州城外五十里的军营时,从西山运出的军械已经提前到达。

按照朱棣的理念,这支全草原骑兵组成的“猎鹰”,是一支标准的轻骑兵。

主要用于骚扰、绞杀、追击,而不是正面冲阵,所以朱棣提供的军械基本上都不以防护为主。

一次性冲压成型的轻型胸甲,轻型骑弓和破甲箭矢,再配上专为骑战设计的精造马刀。

王仁一看到这些装备,瞬间就明白了朱棣组建这支军队的目的。

于是,根本不用朱棣提醒,王仁就带着这支部队开始了以战代练。

一人双马,只是五千人就朝着草原深处杀去。

第217章 乌金重骑的诞生

而王仁的屯田工作,则交给了他推荐的一个叫万中元的犯官。

万中元原本是个县丞,因为受到上官的牵连,而被发配到塞外。

听了王仁几次讲课之后,便拜入了王仁门下,成了王仁的学生。

因为他人聪明,年轻,而且还是读书人,所以对于王仁的理念理解的最深,所以当王仁离开后,他就成了新的屯田负责人。

在朱棣的计划中,他会重点打造几支精锐,总兵力控制在两三万之间,既不显山露水又有实力自保。

而组建“猎鹰”,还只是第一步。

不仅如此,就连“猎鹰”的发展他都还有着进一步的规划。

只不过,那需要等到北平的军事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才可以继续。

紧接着,燕王府的三卫内部开始重组。

几乎每日都会有一队来自北通卫和燕山卫的士卒,进入西山新城训练,日出而去,日落而回。

两队人加起来的数量绝对不超过一千,完全没有违反朱元璋给他定下的一千兵马的上限。

但没人知道的是,朱棣就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燕王三卫的内部调整。

燕王三卫的兵马经过数次大战,本就是精锐中的精锐,而这一次调整后,三卫中的精锐被全部集中到了西山卫。

现在的西山卫,可以说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

西山卫也从上到下开始换装,原本的齐腰甲,锁子甲,明光铠全部被“鱼鳞板甲”所替换。

所谓“鱼鳞板甲”,是燕王府工正罗福带着一群盔甲匠人发明出来的。

“鱼鳞板甲”结合了朱棣提供的西式板甲,和传统中式盔甲的优点,是一种三层重甲。

最里面贴身的是一层熟牛皮的内衬,然后是一体成型的冲压板甲,而在板甲的外面还有一层由冲压而成的拱形铁片,所制作的鱼鳞外甲。

当时这款重甲问世的时候,防护效果连朱棣都被吓了一跳。

别说普通刀剑难以破开,就连西山精造的武器都最多只能破开外层。

而用弓弩测试的结果更惊人,哪怕用了破甲箭矢,弓弩平射也需要在二十米内才能破开三层甲。

而二十米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那真的只是一眨眼。

当然,这“鱼鳞板甲”也并非就没有缺点。

首先就是贵,还不是一般的贵,一套甲的成本就是普通盔甲的三十倍,也就是说一套鱼鳞板甲就能武装三个小旗的普通士卒。

其次就是重,虽然已经尽量降低重量,但每套“鱼鳞板甲”的重量,依旧达到了恐怖的六十八斤。

这种份量的盔甲,已经比明军中最重的四十斤重甲,都还要重二十八斤。

普通士卒穿上这甲,估计连走个路都会耗尽全身力气,更别提穿着甲去战斗了。

好在西山卫的士卒全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这两年肉食充分,又操练不停,基本人人都能做到负此甲而战。

然而在朱棣的打算中,西山卫可不是重甲步兵,而是重甲骑兵。

之前捕鱼儿之战的时候,北元王庭那支最后的精锐重骑给他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当时要不是仗着个人武勇将重甲骑兵的首领击杀的话,他带去的士卒能战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既然是重甲骑兵,那战马就比较重要了。

霍去病在塞外,想尽办法也才弄到了六千多匹勉强符合条件的战马。

连人带甲两百多斤,还要加上三十斤左右的马甲,一般的战马是绝对负担不起的。

成型后的西山卫重骑,一人双马,一匹战马一匹驮马,非战时驮马负责背负盔甲,临战时士卒才会具甲。

由于“鱼鳞板甲”在打造时,外层的鱼鳞要添加其他金属,经过多次冲压和锻造,从而导致了甲片的颜色黑中泛青。

这也让整具盔甲的颜色都成了乌青色。

所以,西山卫的重骑还多了另一个名字,被其他卫的士卒称为“乌金重骑”!

时间并没有因为朱棣的忙碌而停止流逝。

首节 上一节 163/1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特种兵:开局旅行青蛙带回鬼背

下一篇:大秦:融合沙皇模板,铸太阳神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