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02节

因为大明没有向掉脑袋的人,征收税收的习惯……

这是为了阻止土地兼并,佣农跟大明朝的百姓是有区别的。

若是新政一推开,他们这些佣农就没有了土地,也不用交税,更不用想着办法去做什么隐秘人口的事情,直接就合法化了。

我没土地,我肯定不交税啊,到时候我卖了自家的地赚一笔钱,再跑过去给乡绅种地,再赚一笔。

弄不好甚至会刺激土地兼并的进程,虽然说,在这种税制的影响下,土地兼并之后,朝廷还是要税银可收,甚至收的更多,但普通的百姓若是都沦为白身,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百姓有所依靠,才是重点。

所以在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过程中,对土地兼并的问题直接设了上限,不管你背后是什么品级的官,想要拥有数万亩的良田,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当然,朱见深跟于谦也知道,这个困扰历朝历代的问题肯定不是用这么简单的方式解决,只能在后续持续完善……

而于谦所说的雷霆手段,也开始浮出水面了。

阻止丈量土地者,先去县衙喝茶,喝茶谈不拢,直接下狱,在狱中还不服气,怎么办,送清凉刮骨刀,头颅无痛分割手术一台,保证做完之后,再无烦恼。

与地方官府勾结,串通一气,隐瞒土地怎么办,只要被查到,有人举报,官员直接剥夺功名,斩首示众,故意隐藏的私通之人,罚银十两……

官员被逮到了,杀头问斩,贿赂的人被逮到了,只罚纹银十两,公平吗,不公平,好使吗,很好使。

这个办法是朱见深给于谦出的主意,因为在这里面下手脚的人肯定多,那就给他们制造一个分歧。

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要面对不一样的刑罚。

这些乡绅虽然有恃无恐,但主持的官员,可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啊,也就是这种不同程度的处罚,会让他们在最初合作的时候,都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挑拨离间,属于阳谋。

官员们听到于谦说完这些后,都是暗暗摇头。

一向正直的于太保,也开始耍起了小心机了……

而漕运货物,也开始增派税收,按照所运货物价值的三十取三,交纳银税,之前是三十取一,还有的时候收不上来。

这个主要是针对商人群体,而且还是大商人所设置的。

至于在城中摆摊售卖的百姓,这个本来存在的税收,却被于谦取消了。

贩夫走卒,引车贩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他们本就穷苦,无生计与世,只能善待,而不能苛求……

看到于谦将百姓挑担入城税取消后,朱见深也是很满意。

一直将主意打在贫苦百姓身上,根本就不可能让大明实现财务自由,而且也会加大百姓的负担,本末倒置,要动就动大的。

明朝初期,为稳定国家局势,重农抑商,导致商业要比宋朝的差上许多,身有功名的人,甚至是读了一点书,家中有点钱财土地的都不会去走这条路。

在正统年之后,明朝的民间工商业开始了飞速发展……

而随之大批的勋贵,官员们也察觉到了其中之暴利,粮食从这边运到那边,就能赚上一笔块钱,他们抵挡不住其中诱惑。

也投身到了他们曾经鄙视过的行当中,当起了官商,因为他们享受着免税的特权,茶楼,经盐,当铺,甚至是妓院都有这些人的影子。

他们赚的盆满钵满,可普通百姓的日子,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的税收,却是一天不如一天……

当然于谦也看出了其中之大利,便向朱见深提出在更改税制的时候,将商税也完善一番。

先从漕运大商贾开始,而后转接到关口,最后再到入城的环节,都要有吏征收税务。

而原先存在的市税,商铺的税收,也从三十取一,增加到了三十取二。

这个看似是与商争利,但却不像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向商人征收庞大的银税,看似是减少了商人的利润点,可在长期的发展中,朝廷会为了商税白银的庞大入账,继而开放其他的新政策来支持这些商人,他们的地位也会慢慢的往上抬一抬,而且经商的大环境也能好一些,交税大户甚至能够成为官员的座上宾,得到本地官府的支持……

继而有出海税,入海税,等一系列税制相继从于谦的口中说了出来。

海税取得很多,从内地的三十取二,变成了三十取五。

因为其是暴利,所以朝廷也要拿大头。

当然于谦在此时提出海税,众人还都很是迷糊,想来,于太保想的太多,大海都是封着的,除了官船,谁能大摇大摆的出海做生意。

不过聪明的人,就觉得不简单了。

王文张了张嘴,还是什么话都没有说……

徐有贞,李贤二人也是相互对视一眼,三人谈论的时候,可没有提过海疆之事啊。

这些人都察觉出了新的信号,而朱见深却是一脸淡然,想来是早就知道了于谦所说的这些。

盐税还是保持不变。

大明朝的盐税也很低,并且非常稳定,从朱元璋砸碗造反,到朱由检煤山找绳。盐税一直保持在125至130万两,从来没有增加过盐税,盐价也比较便宜,1.7文一斤的收税标准。

关于新政的税制,于谦足足讲了半个时辰,而官员们也大气不敢出老老实实的听了半个时辰。

待到于谦全部讲完后。

坐在龙椅上的朱见深已经是一脸笑意,他看着王文,说道:“王尚书,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王文抬起头看了一眼朱见深,而后低下头去恭恭敬敬的回复道:“陛下,臣没有其他的异议,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帮助于太保。”

朱见深点了点头,目光从徐有贞,李贤,朱寿,陈瀛等人一一闪过,而后又回到了于谦的身上。

“于太保,此税制如何实施。”

“先试点推行,从顺天府,应天府,凤阳府,洛阳府,西安府,沁阳府等地,开始实施,臣监管顺天府,徐都御史愿自告奋勇前往应天府,凤阳府由陛下下旨钦点试行,而西安府,洛阳府,沁阳府由陛下下旨给与李秉巡抚特权实施……”于谦朗声说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缓缓图之,这一点朱见深也很是清楚。

当下朱见深从龙椅上站起身来,看着百官。

“朕准了,众位爱卿,谁同意,谁反对……”

第227章 心机龙

“谁赞成,谁反对……”

朱见深的话音落后,没有一个人说话,诸多的官员,心里面都是杂乱不堪,仿佛都在等着有一位盖世英雄,一名不要命的主,在此时站出来,拍着胸脯说道:“陛下,臣反对……”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人都是自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之言都是道德的至高标准。

我不敢做,不敢出头,不敢反抗强权……

可我心中却希望,有人敢做,有人敢出头,有人敢反抗强权……

他要是死了怎么办,死了跟我没有关系,谁让他做出头鸟,显着自己了……

等了许久后,还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当这个出头鸟。

反对的声音没了。

剩下的可不就是顺从新政,高唱赞歌的声音。

第一个高唱赞歌的不是人人能够想到的徐有贞,而是意料之外的武勋之首朱寿。

原来成国公一直都觉得陛下是看自己不顺眼,第一个表功,肯定是有好处的。

“陛下圣明,臣朱寿遵旨。”

看着第一个跪倒的朱寿,一旁的泰宁候陈瀛都有些没有反应过来,对于这种问题一直谨慎的成国公,竟然第一个表态了。

而徐有贞看到朱寿跪倒高喊后,心中大为恼怒,刚刚他一直盯着王文等反对官员,想看着他们会不会反对,对于表态的事情,稍稍停顿了一些,便被朱寿给抢先了。

而后,徐有贞不敢再端着了,他也跪倒高呼:“圣天子临朝,大明新税制定会顺利实行,宵小之辈不敢妄动,臣心中着实高兴,激动难耐,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既然做不了第一个,就要做一个能抢风头的第二个。

李贤看了一眼徐有贞,花里胡哨,整天就整虚的:“陛下圣明果断,有古来尧舜之风,臣李贤遵旨。”

“陛下圣明,臣詹杨遵旨。“

“陛下圣明,臣陈瀛遵旨。”

…………

看着朝中的重臣,一个个表明了态度,王文顿了一会儿后,还是跪倒下去。

“陛下圣明,臣王文遵旨……”

王文跪倒同意,身后的保守官员心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没了,他们也只能纷纷跪倒同意。

再不跪倒,整个大殿中就站着自己这几个人了,只怕下了朝会,都不用去衙门了,直接就有新的人员代替了自己的职务,弄不好,还有豪华诏狱三日游等着自己。

朱见深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现在爱卿们都同意了,朕心甚慰,希望你们不是口是心非,在这奉天殿中同意,下了朝后,就四处张罗,结党图谋对新税制不利之事。”

“即便某些人还是要做,也藏得严实一点,被发现了,可是要死人,要连累同族的……”

“朕手中的刀很锋利……”

“比某些人想象的还要锋利……”

“当然,若是不相信,也可以试一试……”

“向百官证明一番,朕的刀利否……”

朱见深冷声说道。

这些话是对于谦,李贤等人莫大的支持,而对于那些此时心里面还不服气的官员来说,就是一个一刀999的暴击。

首节 上一节 202/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