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24节

成化九年初,石彪也第一次荣升了副总兵,虽然是副总兵,但行使总兵权力,治地辽平府,下属四个副将,八个游击,十二个千总,算上本部军马,骑兵三万,步卒两万。

五万的军队第一次超过了抚顺,沈阳的总和,当然这么多军队的布置,对于广阔的辽平府来说,也是有些捉襟见肘。

在成化九年中,石亨再次上奏,是否可组建女真兵,朱见深回批,可,但不能留在原地,需调换,可与成国公商议,与九边调换。

女真军队不能镇守在辽平府这是底线,让他们去先在宣府,大同呆上两三年再说。

而成国公与石亨二人虽是不合,但陛下交代下来的事情也不敢耽误,当下成国公安排了大同,宣府两座边镇,可容纳五千余名的女真士兵。

朱见深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朱骥亲自去一趟。

因为这次在石亨,石彪,成国公等人上的册书上,要让十五岁到二十岁的人入军,这第一批人经历了明军对其摧残最为严重的时候,他们被调到宣府,大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多的探子。

而朱骥亲自去,就是要在这些人中挑选出数百人,发展成大明在女真军中的下线。

这是一把利刃,一定要小心谨慎的使用……

朱骥退下后,朱见深立即召见了于谦,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于谦,于谦对于朱见深对太学生们的处置,并无异议。

最大的原因,也是于谦渐渐转变一些,现在陛下已经不是被太皇太后抱在怀里,时不时哭鼻子的小皇帝了。

他长大了。

长大后的皇帝,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有人打他们手中的权力,即便是建议,他也会多想的。

所以,只要不过分,于谦都听之任之,也不多言。

当然于谦的这个改变,可是李贤努力数十年的成果……

离开宫中的朱骥,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回到了衙门,带了三个千户,数百锦衣卫直接南下了……

应天府……

应天府的新税制工作一直都在推行,并且进展的速度也很快。

可徐有贞百密一疏,敲打完了应天府的官吏,却忘了给那些年轻嘴上没毛的国子监太学生上课。

徐有贞在奉天殿朝会结束后,就迎来了第一次来自京师国子监的背次埋伏。

不过那个时候的京师,警戒程度比较高,国子监也是锦衣卫重点关照的对象,所以京师国子监正准备埋伏的时候,就被锦衣卫破获抓走。

可两个多月后,徐有贞还是没有跑掉。

应天府中明面上反对的官吏已经没有了,丈量土地的事情进展速度一直很快。

可反抗的种子还是飘向了国子监这最后一块土壤中,渐渐生根发芽。

起初是应天府官员的子嗣,不过他们说的都是新税制的内容,在他们父亲的叮嘱下,他们对其很是敏感,并没有对新税制表达什么不满。

可其他信息不太灵通的太学生知道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最初是在国子监内部慢慢发酵。

最初是一个人不去上课。

而后是数十人,最后变成了几十人。

祭酒都七十多了,还专门跑过去找到他们,进行宽慰,是不是有什么心理负担啊,为什么不读书了。

一名太学生答道:“起初,我等为朝廷读书,为百姓读书,可新税制一旦推广下来,士林之风不存,大国之义不在,我等已找不到读书的理由,我等生于天地间,宛如蝼蚁,唯有圣贤之道,可让自己明事理,此圣贤之礼不存,只能遵循本心,用自身之行动告诉朝廷,我等学子殷切之心。”

这番话传了出去后,对国子监产生了轰动的效果,有些睿智的太学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也有一大部分太学生,被这言语影响,不上课了。

他们想让祭酒赶忙将这件事情禀报给礼部堂官。

可应天府礼部尚书被抓,侍郎,郎中官等官员也都明白,自己这个时候向朝廷禀报应天府国子监的情况,弄不好 陛下就误会了。

还当是他们撺掇呢,当下隐瞒着国子监的真实情况。

礼部没有奏报,祭酒也没有什么章程。

课照开,爱来不来,学不学都是你们的事情。

罢课的太学生们被生生晾了十几天,无人问津。

而这些太学生看到这样等着,也不是办法,便联名写了请愿书,去了礼部。

礼部将请愿书收了,并由侍郎出面安抚太学生。

可这些太学生走了后。

由数百人联名上书,痛斥新税制,弹劾徐有贞的请愿书,便被付之一炬。

这些太学生们又眼巴巴等了小一个月,还是没有人给他们回应。

有的更加恼火,更加愤怒,怒骂官官相护,有的却哑火,明白了事不可违,回去老老实实上课读书。

这些更加愤怒的学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了一下徐有贞。

徐有贞,土木堡之变后的投降头,南迁派,皇帝陛下懂事之后,就一直当着太监的角色在陛下面前,进谗言,行误国之事,就比王振多个东西,其他没什么区别。

出使朝鲜,回来之后,那朝鲜国就开始内乱,当真是祸国殃民的臣子,祸害完朝鲜,回来之后,又想祸害大明。

新税制就是徐有贞提出,他骗了朝廷百官,骗了于太保,李辅臣,骗了陛下,但骗不了我们这些一心为国,满腔热血的大明有志太学生。

太学生们天天骂徐有贞,国子监内骂,街头骂,喝完酒后,跑到官衙去骂。

这个时候的徐有贞就已经发现了太学生们的不对劲,可他也不是不管不问。

最大的原因就是徐有贞这波大意了,没有闪。

他自认为自己了解书生,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功名的书生,他们对于新税制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而应天府各司衙门都不管不问,也是为了不影响新税制的推行,继而惹祸上身。

徐有贞也不想去找这个麻烦,将太学生反对新税制的事情放在明面上谈论。

在骂声之中,更多的传言四起。

有人说,徐有贞以不正当理由缉拿了十几名应天府各级官吏,来迫使其他的官员屈服于乱国新政之下。

有人说,徐有贞以此大发国难财,经常收取应天府官吏的贿赂,跟徐有贞弄虚作假,推行新税制,实际上成了他自身敛财的工具。

也有人说,现在的魏国公府已经跟徐有贞靠在了一起,他们打击文人官吏,抨击祖制,贬低士林之风,就是想让武勋重新扛起大明的天。

徐有贞本身的士林名声就不好,再加上这些事情的发生,一顶顶大帽子扣了下来,信息的不对等,让太学生们将徐有贞当作了成化年间窃国第一人。

从最初明面上保持不满,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实施,要给徐有贞一个好看。

为国除贼,其核心团队三十余人,为首一人叫钱光第,是个江南有名的才子,天天把妹作诗可以,但科举却年年名落孙山。

这些核心人员,在钱光第的带领下多方打听,从其他的渠道知道了徐有贞八月十二要入城,到时候会是一个好机会。

不过这些太学生也没有策划过这种事情,经验明显不足,他们准备的家伙事都是短棒,木板,明显打不死人。

八月十二,对于徐有贞来说,是个很好的日子。

也就是在这一天,应天府新税制第一步丈量官绅土地已经初步完成。

不到两个月户籍土地册完成的差不多,这份速度,比中都凤阳府,京师都要快一些。

虽然徐有贞受到了谩骂,诋毁,可他根本不在乎。

只要任务完成得好,自己得大旗就永远不会倒下来。

徐有贞自上元返回应天府,从仪凤门入城,跟随的应天官员三十多人,随行兵甲三百余人,锦衣卫六十余人。

徐俌骑着马跟在徐有贞的马车旁,这段时间他可真的是事事亲为,出工出力,起得早睡得晚,与京师来的户部官员打成一片,当然也跟徐有贞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这让魏国公是眼巴巴的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坐在加强安保的马车上的徐有贞翘着二郎腿,闭着眼睛,想着自己回到京师后陛下对自己的嘉奖。心里面就感觉无比的舒畅。

忽然,马车停了,在城门处,传来了一道道杂乱的声音。

“我们要见徐都御史……”

“我们要见徐都御史……”

徐有贞探出头来,有些奇怪。

而此时骑着马的徐俌,赵聪也从前面赶了过来。

赵聪刚想开口,却被徐俌抢先一步。

“徐都御史,前面是国子监的那帮读书人在堵路,我这就带人将他们驱赶走。”

赵聪听着徐俌的话后,瞥了他一眼,这两个月,这徐俌可是让赵聪打开了眼界。

徐俌是魏国公府的世子,按理说地位要比徐有贞还要高。

可他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死命的巴结徐有贞,就差把徐有贞当作老爹一样供起来了。

第249章 演习,玩真的

“都是读书人,都要体面的,怎么能用兵甲驱赶呢?”徐有贞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我可以在朝会上拳打祭酒,脚踢司业,而后再对一个老头来个扫堂腿。

但那是在朝堂上,他们先动的手,自己是被迫还手。

我徐有贞还是要名声的,最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大人,有威胁啊,这些太学生是堵在城门里面的,兵甲进不去,若是发生意外,可就是大事。”赵聪赶忙说道。

徐有贞看了一眼赵聪,而后直接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224/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